钟艳红 黎锦燦
摘要:主要介绍了广西梧州市黑叶猴保护研究中心开展黑叶猴保护科普宣传活动的形式,包括模块化科普活动、科普讲座、科普微视频等,并对这3种活动形式的效果进行了简单评估。
关键词:黑叶猴;科普宣传;保护;体会
中圖分类号:S86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9)01-0037-03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濒危(EN)。作为桂西南喀斯特生物多样性的旗舰物种,黑叶猴的生存状态和保护现状可以直接反映出桂西南喀斯特地区的生物多样性现状和保护水平,但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因素,黑叶猴野外种群数量一度急剧下降。为了保护好黑叶猴这一物种,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联合科研院所、高校学者、保护区、动物园、保护组织等单位和机构,通过制订保护行动计划、开展科学研究、开展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多种措施,有效遏制了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趋势。其中开展黑叶猴保护科普宣传活动是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科普宣传,能有效地向群众普及黑叶猴保护的相关知识,能引起群众对动物保护事业的关注,能提高群众动物保护、自然保护意识。现就广西梧州市黑叶猴保护研究中心开展黑叶猴保护科普活动中的情况介绍如下。
1 模块化科普活动
模块化科普活动是最常开展的科普活动形式,适合一般团体来到黑叶猴中心内开展,每场活动时长约90 min。模块化科普活动的特点是便于组织,模块内容灵活、便于扩充。将每个环节、小游戏做成不同的模块,开展活动时,按参加团体的构成和要求不同,选择3~5个不同的模块,便可以组成活动,一般会包括基础知识普及+小游戏+体验活动3项内容。
对常规的模块化科普活动的效果评估可参考以下情况。
(1)2017年、2018年受梧州市国台办指派,连续2年接待台湾青少年足球队到黑叶猴中心参观及开展科普活动。
(2)参与2018年广西“国际生物多样性日”活动,负责野生动物(黑叶猴)保护科普宣传;梧州市科协组织到黑叶猴中心开展党员活动日活动;市内多间中小学、梧州日报社小记者团主动联系到黑叶猴中心开展青少年科普活动。
(3)开展活动的情况多次得到市级媒体报道。
2 科普讲座活动
科普讲座活动分为微型讲座、校园讲座、专家讲座。
2.1 微型讲座
属于模块化科普活动中的一项内容,时长一般不超过15 min。
2.2 校园讲座
主要面对中小学生开展,由黑叶猴中心科普员利用PPT、科普视频、标本等宣传讲解黑叶猴知识,专业水平较浅,讲究生动有趣,以引起受众兴趣为主要期望。
对校园讲座的效果评估是以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98名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为基础。
(1)参与问卷调查的是梧州市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均为到现场参加了校园科普讲座的学生,共收回有效问卷98份。
(2)调查问卷统计显示,100%的学生不会主动食用野生动物、不会主动伤害野生保护动物、觉得保护濒危野生动物非常重要;有50%的学生表示关心动物野外生存现状,会主动去了解;有2%的学生表示对动物保护工作不关心,30%的学生愿意通过声援支持动物保护,49%的学生愿意成为志愿者出一份力,23%的学生愿意参加专业学习;80%的学生认为讲座对更了解黑叶猴有很大帮助;有14%的学生表示不太喜欢以讲座的形式开展科普活动;在改进意见和建议中,关键词为“实地参观”“实际接触”的占比达87%,关键词为“多放视频”“增加互动”的占10%。
(3)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认为,校园讲座能在宣传黑叶猴保护基础知识上发挥作用,能正确传达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性,能引起学生对动物保护工作的兴趣,但是在形式上还不够生动有趣。
2.3 专家讲座
主要面向高中以上学生、从业人员、行政人员开展,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深入介绍黑叶猴保护现状与对策、灵长类发展史等信息,期望让行政人员理解黑叶猴保护事业,从业人员了解发展动向,吸引高中学生群体关注,参与专业学习。
专家讲座的效果评估是以2017年对梧州高中学生填写的240份调查问卷为基础。
(1)参与问卷调查的是梧州高中高一、高二年级学生,均为到现场参加了专家讲座的学生,共收回有效问卷240份。
(2)调查问卷统计显示,观看电视节目和阅读书籍是学生们了解野生动物的主要渠道,只有约32%的学生是通过参观动物园、野生动物园和到野外观察的途径了解野生动物;100%的学生不会主动食用野生动物、觉得保护濒危野生动物非常重要;72%的学生认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为良好以上,0.5%的学生认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现状很差;99%的学生知道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其中有46%的学生对内容有所了解;有0.5%的学生表示对动物保护工作不关心,39%的学生愿意通过声援支持动物保护,58%的学生愿意成为志愿者出一份力,6%的学生愿意参加专业学习;99%的学生认为参加讲座对了解野生动物保护事业,提高个人保护意识有帮助;10%的学生表示不喜欢讲座形式的活动;有97%的学生对授课专家及讲授内容予以正面评价;在改进意见和建议中,关键词主要为“实地参观” “亲身体验” “志愿者活动”“讲座时间太短”。
(3)根据调查问卷结果认为,参加专家讲座的高中学生倾向于将讲座视为开阔视野,增强课外知识储备的学习机会,对内容专业性、语言通俗性有一定的要求。从讲座中互动提问的环节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不仅限于讲座内容,也包括其他话题,对授课者的知识面、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参加讲座的60%以上学生愿意在闲余时间参加自然保护类的志愿者活动,6%的学生表示愿意在大学接受动物保护相关专业学习,这或许是跟授课专家的个人魅力密切相关。但讲座活动的不足之处始终在于代入感、体验感相对较差。
3 科普微视频传播
科普微视频是将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采用微视频的形式向普通大众传播的一种手段。以《黑葉猴回家之路——种源筛选》为题制作的科普微视频,介绍了在黑叶猴野化放归研究中筛选参与野化放归的黑叶猴个体的科学依据,以科普点吸引群众关注全球首次黑叶猴放归自然,关注黑叶猴保护。
视频制作完成后,通过线上、线下进行传播。
3.1 线上传播
互联网是科普微视频传播的最佳途径。该科普微视频在2018年8月分别上传至腾讯视频、优酷视频,在主流平台上免费播放。截止至2018年10月份,通过腾讯、优酷线上平台自动统计到观看量为516次。
3.2 线下推广
主要在科普活动中播放,以及在人流密集场所公开播放。其中通过活动观看视频的青少年、学生超过1 000人次;10-11月期间,通过在丽港华府小屏幕、市政广场舞台屏幕轮播时长已累计超过200 h,而且在国庆节、重阳节、梧州宝石节等播放,按平均人流量估算,观看人次不低于3万。
3.3 效果评估
科普微视频的作用是对科普点进行解答,《黑叶猴回家之路——种源筛选》这部微视频的核心科普点就是“通过基因溯源、筛选,运用配对系数科学组合,结合个体健康情况,选出适合进行野化放归的黑叶猴个体”,以受众观看微视频后对科普点的认知作为判断视频作用的依据。由于线上互动留言极少,所以以统计梧州四中60名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填写的调查问卷为基础。
根据调查问卷统计显示,属于黑叶猴基础知识的题目答案正确率为86%;属于“黑叶猴野化放归”项目的基础知识题目的答案正确率为78%;对于学生只能通过观看该科普微视频,理解后作答的题目正确率为67%;对核心科普点问题关键词基本答对的占17%,部分正确或意思表述相近的占27%。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认为,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在仅观看1次《黑叶猴回家之路——种源筛选》微视频的情况下,能够记住简单直接、有明确答案的信息。而对于专业性强,没有直接答案,需要综合归纳的科普信息,能正确理解的人数为44%。
4 体会
黑叶猴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数量上比国宝大熊猫还要稀少,主要是受到人类开发、偷猎,以及栖息地破碎化、质量下降的影响,虽然近年来已遏制住了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的趋势,但是黑叶猴保护以及其他野生动物保护都还需要长期坚持。政府部门从产地保护、易地保护、公益宣传等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有效提高了动物保护关注度,类似“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这种经典宣传内容深入人心。但是大部分的民众对动物保护、自然生态保护的认识还较肤浅,感觉与自己生活存在距离,对保护的理念、正确的保护态度和做法不甚了解,甚至会出现像随意放生等“好心办坏事”的现象。要让民众切实理解野生动物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改变一些不良的传统观念,传递正确的信息就需要通过科普来实现。
以上3种科普宣传形式,结合调查问卷统计和笔者现场体会认为,从普及大众数量来说,科普微视频的形式传播效果最佳,视频作品可以直接通过媒体传播,可以放到互联网上传播。从活动体验感来说,模块化科普活动最佳,参加活动的青少年团体、亲子家庭能感觉到快乐,能深入了解动物的习性、行为,能参与动物的饲养工作,能享受动手体验的快乐。
现代科学传播与传统科学传播相比,更强调“平视、参与、互动、体验,是以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为核心”。 就动物保护科普工作而言,国内的动物园、动物保护组织在近几年策划开展的活动也是以小型化、常态化、提升专业度和体验度、打造活动品牌为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