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 欧阳伟 李媚
[摘要]目的 观察艾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抑郁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7年9月~2018年4月在本院及合作医院精神科就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64例随机分配(按随机数字表法)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舍曲林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口服盐酸舍曲林片基础上予以艾灸及穴位贴敷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汉密尔抑郁量表(HAMD)评分情况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2、4、8周后的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4、8周后的HAMD评分均低于對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高于对照组的84.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显著。
[关键词]艾灸;穴位贴敷;老年抑郁症;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9.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9)1(c)-0123-03
老年抑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属于精神科范畴。有调查显示随着社会心理因素的变化,我国老年人口抑郁症状的发生率迅速攀升,且农村地区更加明显[1]。据统计,在老年人群中,抑郁症患病率为9%~18%,其发生有性别差异,常女性高发于男性,目前老年抑郁症已经成为第二大精神疾病,仅次于老年性痴呆,也在世界上十大疾病中名列第五位,其患病率超过了冠心病[2]。目前该病的具体病因不明确,它的发生是与神经内分泌及遗传等内因、环境以及应激等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3]。抑郁症在中医范围内归于“郁证”范畴。古今医学家关于“郁证”的发生及病因病机认识大多相似,主要在于肝心脾三脏功能失常,累及气血失调。其病机为“肝气郁结”。但从老年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及生理病理特点来讲,患者的一些临床症状无法从“肝气郁结”来阐述[4]。随着中医药研究的发展及西医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局限性和治疗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中医药疗法在临床中应用逐步增多,效果显著。本研究探讨艾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9月~2018年4月在本院内科及合作医院精神科就诊的老年抑郁症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男女不限,年龄≥60岁;②治疗前血常规、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和心电图均正常;③入组前未服用过单氨氧化酶抑制剂;④对已服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患者至少清洗2周;⑤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脑器质性疾病、躯体疾病、某些药物和精神活性物质所引起的继发性抑郁障碍;②精神分裂症后抑郁;③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④心因性抑郁。采取随机分配方法,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标号,单数分为治疗组,双数分为对照组,每组32例。治疗组:男14例,女18例;年龄60~72岁,平均(65.25±3.56)岁;病程4~6个月;平均(5.13±1.01)个月;汉密尔抑郁量表(HAMD)总分平均(26.31±5.90)分。对照组:男11例,女21例;年龄60~72岁,平均(66.15±3.35)岁;抑郁症病程4~6个月;平均病程(5.48±1.54)个月; HAMD 总分平均(26.53±5.15)分。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盐酸舍曲林(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23B17002,国药准字H20080141)治疗,起始剂量25 mg/d,最大剂量可增至200 mg/d。可根据病情调整剂量,伴睡眠障碍的患者可适当加用奥沙西泮。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艾灸(选穴:百会、心俞、脾俞、足三里、太冲穴),指导培训患者家属学会按穴位图在各穴位艾炷直接灸15 min。炙后穴位贴敷(选穴:心俞、脾俞、足三里、太冲穴),贴敷药物选用细辛、肉桂、柏子仁等份碾碎成粉末,过100目筛备用(由萍乡市中医院制剂室提供),在使用当日用蜂蜜调和成干湿适中的糊状药泥,搓成一元硬币大小待用;充分暴露拟贴敷穴位,清洁,用75%的乙醇消毒,待皮肤干燥后,将硬币大小药泥放置在有黏性的敷料(江西3 L医用制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中间,压成扁平状,粘贴到选用的相应穴位。艾灸,每日1次;穴位贴敷,每日1次,每次贴8 h。治疗疗程为8周。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及治疗效果。其中HAMD评分总分为68分,分数越高抑郁症状更严重,<7分为无抑郁症状[5]。
1.4疗效判定标准
以HAMD总积分的减分率作为评价标准。减分率=[(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前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 ×100%。痊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HAMD减分率≥75%;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HAMD减分率为50%~74%;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减轻,HAMD减分率为25%~49%;无效:临床症状无减轻,HAMD减分率≤24%。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6.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 HAMD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2、4、8周后的HAMD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HAMD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4、8周后的HAMD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2.2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3讨论
老年抑郁症是常发生于老年人群(≥60岁)的一组特殊的抑郁相关症状群,以显著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临床表现呈多样化,主要是情趣低落,思维迟滞,焦虑,好发脾气、记忆减退,失眠多梦,活动较少,疲乏无力等。相较于年轻患者,其认知功能损害较为明显;同时,也极易诱发脑卒中、骨质疏松、心脏病和老年性痴呆等,且对药物的耐受性相对更差。临床常用于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药物为抗抑郁剂,或是在此基础联用非典型抗精神病类药物,老年人属于特殊群体,多从治疗依从性、药物代谢及安全性方面考虑,易造成治疗效果欠佳,或是错过最佳治疗时期等。因此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抗抑郁治疗的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近些年,中医及中西结合治疗抑郁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提高了治疗效果,说明中医药治疗抑郁症具有优势[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后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提示艾灸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性抑郁症的效果显著。艾灸及穴位贴敷作为祖国的传统医学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艾灸治疗温补与温通,可温补虚证之不足,又具有温经散寒之功效[7]。艾灸治疗还可振奋督脉元气,扶助正气、疏通郁滞。研究证实艾灸治疗抑郁症的机制为通过局部刺激、经络调节等作用,下调升高的血清炎症细胞因子起到治疗作用[8]。《难经·二十一难》:“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络于脑。”督脉为阳脉之海,统领一身阳气,入络于脑。头部是各脏腑、经络气血齐聚之处。其中百會为手足之阳经与督脉、足厥阴肝经之会,位居巅顶,为百脉聚会之处,能振奋人体之阳气。心藏神、脾藏意,太冲穴是肝经的原穴,艾灸能调节额叶的记忆功能,影响多个脑部功能的变化,并能作用于与抑郁症情感调节相关的脑部相应区域。艾灸心俞、脾俞及太冲穴能达到静心安神、补肾健脾、平肝疏气的作用,使五脏气机调和,脏腑功能渐趋于正常[9]。足三里是足阳胃经之合穴,为重要保健穴位,《玉龙歌》提出“心悸虚烦刺三里”。大冲、足三里、百会三穴同用,具有安神定志、解郁除烦及补中益气的功效[10]。穴位贴敷疗法是根据经络理论选取特定腧穴,采用合适的药物贴敷,经络联合药物的刺激作用,以调整脏腑阴阳,疏通经络气血,达到预防及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11-13]。它是传统针灸及药物疗法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融经络、穴位以及药物为一体的治疗,既能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吸收,又能对腧穴经络产生刺激作用的,可发挥中药、穴位的双重作用[14]。研究证实,通过实验药动学参数结果证明穴位可能存在特殊的加速吸收通道[15]。根据中药性味理论,辛味药能散能行,具促使气血流通之功,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可补益调和;故穴位贴敷治疗时药物多以辛甘味为主。本研究中采用的中药细辛、肉桂、柏子仁等药物正是以辛甘为主。
综上所述,艾灸配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抑郁症的效果显著,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更高。但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样本量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扩大样本量,完善艾灸的治疗机制及药物在穴位贴敷治疗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伍小兰,李晶,王莉莉.中国老年人口抑郁症状分析[J].人口学刊,2010,(5):43-47.
[2]董青棣.老年期抑郁症的中医治疗[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杂志,2012,10(2):251.
[3]方贻儒.抑郁障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3.
[4]吴建林,丁元庆.从阳郁论抑郁症治法与处方用药[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3(18):313-315.
[5]谌凌燕,林培政,林卓殷,等.耳压配合电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1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5,13(6):71-73.
[6]姚逸,伍晓丽.国内近10年中医药治疗抑郁症的文献计量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2,14(9):35-38.
[7]张梅,刘珍珍.艾灸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5,43(1):73-76.
[8]石冰清,张立秀,朱炜,等.抑郁症的中医干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6,14(30):3150-3152.
[9]邹生燕,谭俊英,赵文红.中医辨证施护结合艾灸疗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状态的研究进展[J].光明中医,2014,29(2):371-372.
[10]朱立华,朱久宜.艾灸结合有氧运动改善氟西汀治疗血液透析患者抑郁症状的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16, 32(2):95-96.
[11]骆彤,汪武生.艾灸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8):140-141.
[12]李红,王淑娟.穴位贴敷防治疾病作用机制研究简况[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6,30(9):117-118.
[13]赵瑞瑞,周帅.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J].国医论坛,2017,32(1):69-70.
[14]吴桂华,孙通华,崔艳霞,等.穴位贴敷的临床实验研究概况[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12):265-266.
[15]任爽,张杰.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18(6):81-83.
(收稿日期:2018-07-02 本文编辑:许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