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超
爱是事业更是艺术
记者:从事教育工作30多年来,您认为教育工作的真谛是什么?
冉明远:教育的真谛就是“爱”!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如果你真的由衷热爱你的职业,爱学校,爱学生,那么你会充满激情,迸发出无窮的力量;你会充分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想出种种办法,克服种种困难,创造性地完成各项工作。反之,如果你不爱你的职业,不把它当事业来做,仅仅把它看成是谋生的工具,你会找到种种借口,会夸大工作中存在的客观困难,会消极怠工、敷衍了事。
作为教师,我们要爱学生,还要学会爱学生!爱学生容易,爱所有的学生难;爱优秀的学生容易,爱违纪的学生难。可是,什么样的学生最需要老师的爱?学生什么时候最需要得到老师的关爱?难道只是那些优秀的学生需要老师的爱?难道只有在学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时才值得我们去爱吗?如果那样,我们的爱是廉价的,是毫无意义的!
我一直认为,爱学生是一回事,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接受你的爱又是一回事。我们作为老师爱学生,是不容置疑的,可是我们的爱能超越其父母吗?有多少孩子并不认可父母的爱,感受不到父母之爱,甚而逆反,不愿接受父母之爱。我们又怎么能奢望学生一定要接受、认可我们的爱,并且心怀感恩呢?
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努力做到能爱、善爱,去关心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的“闪光点”,要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要肯定他们成长过程中取得的点滴成绩。
教师不能迷失自我
记者:现在语文各种教学模式、教学流派不胜枚举,对这种现象您怎么看?
冉明远:我认为对任何事物、任何现象都应该辩证地看,对于这种现象当然也不例外。中外教育家都明确指出: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社会生活。语文的内容可谓是包罗万象,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那语文教学自然也应该是异彩纷呈的。
但是,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各种课型都应该有比较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只能是一般情况下的,至于说针对具体学生就应该区别对待。有些方法可能对优等生好用,对于一般学生就可能吃力,对于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就不适用。
教师不能盲目跟风,千万不能在语文教学的百花园中迷失了自我。每个教师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特点和所教学生实际的教学模式,适切的才是最好的。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觉得这句话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现在都在追求变革,各种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层出不穷,可到底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呢?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再好的理论和措施,不切合自己的实际也是没有用的。很多看似新奇的提法,其实我们古已有之,只是名称变了而已。因此,我想我们不应该醉心于花哨的形式,而应该挖掘古代教育理论的精髓,找到古今教育的契合点,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与其奢谈那些不着边际的话题,不如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做事。再简单的事,如果做到极致,就是奇迹。我愿多探讨一些切合不同年龄、不同境况的学生特点的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是最能独创、更能充分展示教学个性的学科。每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精神花朵。即使是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也可依据各自的个性上出风格迥异的课来。语文教师要寻求与众不同的个性化教学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启发、引导。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如何学。个性化的语文教学艺术,教学上要“运其才智,相机诱导,体悟传神,发展个性”。借助个性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他们在美的浸染中接纳知识、享受语文。
以新眼光观照自己的教学
记者: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将要在全国推行,这对教师的教学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此,您对同行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冉明远:2017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前言部分谈道:“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话语体系……”既然国家课程更新了话语体系,那么作为语文教师,我们的话语体系势必也应该随之更新!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新课标,就是给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升级。我们可以没有自己的话语权,但我们不能不熟悉“新的话语体系”。不掌握新的话语体系,听课时会懵懂于授课人背后的玄机,自己上课时也一定会落伍于时代的要求。
新教材主编温儒敏在谈到新教材时说:“现在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多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语文教学的规律。”这种“人文性”压倒“语文性”的教学现状,引起广大语文人的困惑。新教材,“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出一个个“学习任务群”,可以说是对过去“主题单元”有效的改进,甚至可以说是有力的逆转。一线教师应该认真领会“学习任务群”的顶层设计精神,消弭“人文性”与“语文性”的矛盾,把两者融合成一个个“常规性语文学习任务”,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自觉抵制“人文性”的深度诱惑,彰显语文学科的特点。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谈到新高考时说,高考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一堂课”、服务选才“一把尺”、引导教学“一面旗”。高考命题的要求是,科学设计考试内容,优化高考选拔功能,强化能力立意与素养导向,助力推动中学素质教育。这无疑是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定要重视语言思维能力,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及终身学习能力!
阅读与反思是成长的双翼
记者:您说阅读与反思应该是教师成长的两大保障,事业腾飞的双翼,请谈谈您在这方面的感悟。
冉明远:阅读是输入的过程,丰富充实自己的过程。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拥有一桶水。”我认为,教师应该有一脉源源不断的清泉。人们爱说现在的班主任什么都会,那么语文老师兼班主任,更应该是天文地理、百工农医、飞禽走兽、草木虫鱼,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通才。学生对我们的要求也高,他们知道的、不知道的、想知道的,我们都要知道。所以,我们不仅要读专业书籍、理论书籍,还应该读一些社会百科,甚至是看似“无用”的书籍。“无用”之用,往往关键时候能成大用。
我是个书迷,读书的黄金时期赶上“文革”,几乎无书可读。但我还是努力搜集各种书籍,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等等无不涉猎,就是自然科学的一些书籍也爱不释手,曾一度对一本《发动机原理》颇感兴趣。当时正规书籍很少,连环画册多些,更多的看的都是报纸杂志,有时候报纸都已经成了做鞋子的材料了,我也会玩味品读半天。
正因为这种爱阅读的天性,形成了自己兼收并蓄、无所不包的阅读习惯,以致成了杂家。很多学生说过,冉老师你怎么什么都懂啊!初次听到甚是得意,学生佩服自己知识渊博,可是后来我就反思,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的课堂不够纯粹!博则博矣,深度如何?后来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就有意识地多阅读一些与教学密切相关的书籍,尽量多了解教育教学的最新信息,把握初高中语文教学教研的前沿动态,把一些切合教学实际的知识有机渗透补充到教学中去,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
教学反思,是输出的过程,是淬火提升的过程。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可能成为教学名师。”只要是把教学当成事业来经营的教师,都一定很用心,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教训、偶然迸发的思想火花,如果能够及时总结、整理,形成经验,再来指导教学实践,会迅速提高。这样的研究来自于教学,服务于教学,最接地气,可操作性强,也最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