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枣庄 277800)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光照、热量、降水等能够满足小麦的生长发育,常年种植面积200余万亩。近些年,随着枣庄市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推进,在农业绿色发展技术、模式、方法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效,不断推进全市农业发展。近期笔者通过发放相关调查表,认真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调研活动,发现小麦生产中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小麦生态绿色生产有所借鉴。
一是自留种的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农户长期使用自留种,造成种子的抗病、抗虫等优良性状退化现象,很难实现丰产稳产。二是没有选择抗冻性强的品种。有些农民选择了抗冻性不强的品种,例如临麦4号、矮抗58等,这类品种抗冻性差一些,当出现≤-5 ℃低温天气时,叶片、心叶、分蘖容易受冻,会发生冻害、死苗等现象。三是良种种子包衣处理不科学。部分农户为节约成本,不进行种子包衣或者药剂拌种,即使采用该项技术,农药用量和种类不准确,这样就达不到预防苗期小麦根腐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的目的,无法压低越冬菌源,控制苗期地下害虫危害。
一是种植密度不合理。少数农民为降低干旱、病害、冻害等带来的风险,会加大播种量,每亩播量增加到15 kg,有的甚至达到20 kg以上,会导致麦苗旺长,抗冻能力差,越冬期间叶片、分蘖容易冻死。二是杂草防治不科学。化学除草可以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在药剂选择、药剂混配、药剂浓度、施用时间、喷药气温、湿度等方面存在问题,影响除草的效果。三是水肥调控不科学。肥料是作物获取产量的重要营养物质,在实际过程中存在用肥数量过多、用肥时期不对、用肥种类不协调、用肥部位不准确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小麦产量的提升。
一是节肥节水灌溉装备。大水漫灌和人工喷灌在满足小麦水分上依然占有很大比重,耗费人工、水资源等成本高,对于符合当前节水节肥灌溉要求的微喷灌技术装备水平依然很低,大多数是简易装备,不符合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要求。二是喷药装备。近些年,随着科技的进步,小型电动喷雾器日益占据农业农村发展的主要市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这种小型装备很难满足大型规模化发展的要求,亟需大中型自走式喷药机和植保无人机的推广应用。
枣庄市小麦主产区基础设施都比较完善,但对于旱薄地、丘陵地等地块,种植面积小,土层薄、保水性、保肥性差,在水渠、道路、电网等农业基础设施方面不太健全,水利设施不能达到田间地头,遇到干旱年份,得不到及时有效灌溉,一些地方在洪涝面前束手无策,无法完成排水,对小麦全年安全生产构成威胁。
一是规模化种植短板。小麦种植以分散式家庭经营为主,土地流转难度大,集约化程度有待进一步完善。规模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偏少,特别是缺乏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头羊企业”。二是标准化生产短板。农业生产标准化规程没有完全普及,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管理制度有待提升。三是品牌化建设短板。有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注重商标注册,对小麦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地理标志认证产品更是重视程度不高,小麦品牌形象不鲜明,品牌价值得不到充分发挥。
枣庄市处于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兼有南北之长,土质良好,农业发展潜力大。但地区间、季节间和年度间雨水分布不均匀,造成季节间的先旱后涝、涝后又旱、年际间旱涝交替,是枣庄市长期以来小麦生产不稳定的基本原因。加之气候环境的变化,水资源缺乏,气候变化剧烈,导致秋冬连旱、冬春连旱、旱冻叠加、春霜冻害等灾害频繁发生。例如,2013年出现-11 ℃严寒天气,2016年出现极端最低气温-14.8 ℃,均导致部分小麦出现不同程度的冻害。2017—2019年,干旱、暖冬、冬春寒等异常灾害天气基本上都有发生。
选好品种是丰产的前提与基础,按照“地力与品种产量水平相配套,品种类型与生态区域相配套,水浇条件与品种抗旱性能相配套,早中晚熟品种与适宜播期相配套,高产与优质相配套”的原则,优化品种布局。随着优质专用小麦需求量的增加和种植效益的提高,在进行品种选择时,适当扩大优质专用小麦的种植面积,并加大订单生产的力度。水浇条件较好地区,继续种植济麦22、良星99、鲁原502、烟农999、山农20、泰农18、鑫麦296等抗逆性强、丰产潜力大的品种;水浇条件较差的旱地,推荐种植烟农19、青麦6号、鲁麦21号等抗旱品种;种植优质专用小麦区域,推荐种植烟农19、济麦20、济南17等品种。
一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模式。积极推广地面软管微喷灌、空中支架微喷灌等微喷灌技术,用微喷灌设施实现节水节肥栽培。二是大力发展节水节肥模式。在节水灌溉的基础上,发展小麦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一次性完成小麦的施肥与浇水,能控制浇水次数与施肥量,提高化肥与水分的利用率。
在玉米秸秆还田环境下,不进行耕翻整地作业,由专门机械一次完成间隔深松、播种带旋耕、分层施肥、精量播种、播后镇压等多项作业,具有显著的节本、增效作用,符合绿色增产的要求。主要技术要点为:一是播种带旋耕振动深松技术,同时完成旋耕、振动、深耕等作业。二是分层施肥技术,在播种的同时分层完成施肥,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三是精量播种技术,能够有效避免疙瘩苗、缺苗断垄现象,实现精密播种。四是播后镇压技术,提高播种的质量,实现一播全苗。
加强小麦病害、虫害、草害预测预报,在病虫草害防治的关键时期,实行农业防治、物理控治、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科学选用绿色环保型的农药,统防统治。一是农业防治。在传统精选良种、培育壮苗、科学施肥的基础上,实施小麦与油菜、大蒜等轮作,减轻病虫危害程度。二是物理防治。充分利用麦田害虫的天敌,发挥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每3.3 hm2麦田安装1台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麦田害虫,应用黄板消灭麦田蚜虫。三是生物防治。大力推广生物农药,严控高毒农药麦田防病治虫,推荐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绿色环保型农药(例如苏云金芽孢杆菌、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灭幼脲3号、木霉菌、除虫菊素等)防治麦田病虫害。四是化学防治。在农业防治、物理控治、生物防治的基础上,辅助采用化学防治,主要做好冬前或春季化学除草工作和小麦后期的“一喷三防”工作,提高病虫草害的防治效率,及农业投入品利用率。
结合枣庄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建设的有利契机,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综合考虑农药、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投入、种植面积、土地成本、劳动力投入、管理成本、流动资金、收益等因素,建议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面积为6.67~33.33 hm2,可充分发挥资本、劳动、土地、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的作用,获取较为合理的经济效益。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标准化管理,提高标准化、机械化水平。
加强农业农村部门与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的合作,建立异常气候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在降温寒潮天气、大风天气、冰雹天气等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提高灾情的应对能力,减少灾害对产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