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依努尔·艾肯,先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1
目前临床常见的妇科良性肿瘤疾病是子宫肌瘤,具有较高发病率,患者表现为不规则出血、白带增多或下腹部包块等症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性激素紊乱或遗传等因素有关,病情加重对生殖或循环系统功能造成影响,甚至造成不孕,因此早期给予外科手术治疗很重要,结合子宫肌瘤大小或性质合理选择治疗形式,控制疾病进展且改善预后效果。为分析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1 资料 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1月我院就诊子宫肌瘤患者170例,观察组(n=85):年龄34岁-56岁,平均年龄(46.71±5.18)岁;肿瘤类型:单发肿瘤有45例,多发肿瘤有40例;对照组(n=85):年龄36岁-58岁,平均年龄(46.81±5.24)岁;肿瘤类型:单发肿瘤有44例,多发肿瘤有41例。比较两组年龄或肿瘤类型等基线资料无差异(P>0.05),具可比性。①纳入标准:术后经病理检验确诊符合子宫肌瘤的诊断标准[1];知情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核。②排除标准:存在手术禁忌症;严重内分泌疾病;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既往存在精神病史或痴呆史;临床病历资料不全。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腹式子宫切除术,实施平卧位+腰硬联合麻醉,以肿瘤位置对手术切口加以明确,逐层将腹壁切开,充分暴露子宫后将卵巢固有韧带、子宫双侧圆韧带与输卵管狭部位置切除,结扎完成后切断双侧子宫动脉与主韧带,沿着穹窿方向将子宫切除,完成后利用肠线缝合手术切口即可,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避免发生感染的现象。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给予膀胱截石位+气管插管麻醉,常规留置引流管,脐下1 cm位置行横向切口,向其中注入适量CO2搭建人工气腹,经切口将直径10 cm套管针插入腹腔,对盆腔内子宫大小、肌瘤数目与方位探查,选择电切法切断双侧子宫圆韧带、输卵管峡部与卵巢固有韧带,将子宫膀胱腹膜反折切开,往下推膀胱且利用钳子夹住子宫,将子宫主韧带、两侧宫骶韧带与两侧血管切断,对血管残端钳夹止血,利用环切法切除宫颈,选择子宫粉碎器处理子宫与肌瘤,经阴道取出即可,对盆腔利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完成后将手术伤口缝合,术后给予适量抗生素预防感染[2]。
1.3 观察指标 手术指标:测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持续时间与住院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手术相关指标)(Mean±SD)t检验。计数资料[n(%)],χ2检验。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
观察组(n=8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持续时间与住院时间分别是113.74±12.51,82.61±8.75,2.41±0.32,4.83±0.72;对照组(n=85)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疼痛持续时间与住院时间84.48±13.23,97.54±9.06,3.15±0.43,6.91±1.08,t值分别是14.815,10.928,12.728,14.774,P<0.01,观察组疼痛持续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具统计学差异)。
子宫肌瘤属于临床常见的妇产科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等特点,遗传或者性激素紊乱等因素导致该项疾病的主要因素,患者表现为白带增多或下腹部包块等症状,病情加重直接影响生殖或循环系统功能,甚至发生不孕影响身心健康,因此根据疾病严重程度,早期给予患者外科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便于提高整体效果,具有可行性。
有研究报道,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子宫肌瘤患者能改善预后效果,属于新型的手术形式,彻底清除病灶减少术中出血量,利用腹腔镜对盆腔探查有利于明确肿瘤部位,提高手术操作精细度却充分暴露手术视野,避免手术器械对周围组织或器官造成严重损伤,电凝阻断子宫动静脉与分支后在子宫血管部位表现为碳化硬结,确保子宫肌瘤能准确钳夹,具有术野清晰、操作简便与住院时间优势,电凝子宫血管前充分下推膀胱能避免损伤膀胱与输尿管,为顺利进入腹腔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手术效果且促进病情早期康复,具有可行性。
本次研究观察组疼痛持续与住院时间较对照组短,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对照组少,P<0.05(具统计学差异),说明本研究与许婷婷等[3]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对子宫肌瘤患者采用腹腔镜下子宫切除术治疗能减少术中出血量且缩短住院时间,缓解疼痛且提高治疗效果,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