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学成 甘鸿川 舒波 张欣 黄冠又
(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金阳医院神经外科2病区,贵州 贵阳 550023)
后交通段动脉瘤(PCoAA )一旦破裂出血,经诊断明确后需手术治疗。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和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是两种基本的手术选择。动脉瘤形态各异、颈内动脉后交通的解剖关系复杂以及存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PCA)变异,使存在fPCA的PCoAA治疗同单纯的PCoAA治疗存在很大不同。fPCA是指因为同侧大脑后动脉(PCA)P1段缺如或发育不良等原因,PCA P2段的血供有同侧增粗的后交通供给。对于存在此种情况的患者,栓塞或夹闭都有可能导致后交通动脉闭塞,导致同侧PCA供血区梗死。介入栓塞治疗还是开颅夹闭此类动脉瘤能使患者获益最大,目前存在争议。本文旨在探讨存在fPCA 的PCoAA破裂患者中介入栓塞治疗与开颅夹闭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旨在为合并fPCA的PCoAA的治疗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我院神经外科病区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共收治合并fPCA的PCoAA的患者24例,入组患者为CT检查诊断明确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22例,核磁检查意外发现动脉瘤2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Ⅰ级2例,Ⅱ级8例,Ⅲ级12例,Ⅳ级2例;术前头颅CT Fisher分级1级2例,2级10例,3级12例;合并高血压病17例;动脉瘤直径<5 mm 4例,6~15 mm 20例;相对宽颈14例,绝对宽颈1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介入栓塞组和开颅夹闭组,各12例。介入栓塞组中男5例、女7例;平均(56.52±7.96)岁;合并高血压9例;AN直径(07.12±2.78) mm。开颅夹闭组中男7例、女5例;平均(54.32±8.12)岁;合并高血压8例;AN直径(06.83±3.01) mm。纳入标准:CT检查和DSA诊断明确为PCoAA;动脉瘤同侧合并fPCA;急诊患者在发病72 h内接受介入或开颅夹闭手术。排除标准:出现较大血肿需要开颅清除的患者;合并严重的心、肺、肾疾患,血友病或严重出血倾向者;Hunt-Hess分级Ⅳ级者;夹层动脉瘤或假性动脉瘤。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介入栓塞组:手术在插管全麻下进行。临床操作过程中我们全部行3D-DSA成像,根据动脉瘤位置、瘤颈宽度及与后交通的比邻关系决定是否行支架辅助栓塞。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穿刺右侧股动脉,置于6F动脉鞘。导引导管头端置于颈内动脉岩骨段。手术开始给予全身肝素化,根据动脉瘤开口位置,选择合适工作位,部分微导管进行头端塑性、根据测量的长度选择合适成篮弹簧圈,要充分考虑栓塞实体不能影响后交通血流。手术材料使用Codmen Enterprise支架、Galaxy弹簧圈。支架辅助栓塞后常规“双抗”治疗1~3个月后改为阿司匹林100 mg/d口服。开颅夹闭组:采用全麻后采取同侧额颞开颅。头架固定偏向对此10°~15°。磨平蝶骨棘,额外侧平颅底,悬吊硬膜后弧形剪开硬膜。显微镜下分侧裂,开放侧裂池、颈动脉池,释放脑脊液降颅压,显露颈内动脉入颅段后寻至后交通动脉,发现动脉瘤后仔细轻柔操作暴露瘤颈。其中包含磨除前床突,动脉瘤瘤颈塑性。根据动脉瘤不同的位置选择不同的动脉瘤夹,选择合适动脉瘤夹夹闭瘤颈前需要临时阻断颈内动脉,夹闭后仔细观察后交通动脉及动眼神经有无被误夹。
1.3评价标准 根据Raymond 评级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 Raymond评级Ⅰ~Ⅱ级为有效栓塞。Ⅰ级:动脉瘤基本不显影;Ⅱ级:瘤颈处有显影;Ⅲ级:瘤体处有显影。术后Ragmond评分评价患者预后情况。出院后3~6个月:6分:死亡;5分:卧床不起,重度残疾,需要特殊照顾及护理;4分:重度残疾,离开他人不能行走,生活活动自理能力差;3分:中度残障,生活需要协助,但行走不需要协助;2分:轻度残障;1分:有症状但无明显残疾;0分:完全无症状。0~-2分定义为恢复良好,3~6分定义为预后差。
2.1手术结果及术后并发症 介入栓塞组:手术过程顺利栓塞及支架置入全部成功,无术中动脉瘤破裂,fPCA全部通畅,支架打开充分位置良好;术后致密栓塞9例,非致密栓塞3例;使用支架辅助的动脉瘤栓塞宽颈动脉瘤7例,单纯弹簧圈栓塞5例;术后肺部感染1例,术后血管痉挛2例,消化道出血1例,1例术后脑积水行脑室穿刺外引流术;住院天数(9.25±3.15) d。开颅夹闭组:显微镜下动脉瘤夹夹闭动脉瘤,术中行荧光术中造影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瘤颈完全闭塞10例,部分瘤颈残留2例;术后脑缺血2例,气管切开2例,肺部感染2例,消化道出血1例,血管痉挛2例,动眼神经损伤1例,枕叶梗塞1例;住院天数(15.87±9.33) d。两组均无死亡病例。
2.2结果及预后 出院时神志清醒12例,2例术前昏迷患者分别恢复为朦胧和嗜睡状态,开颅夹闭组术后神经功能损伤(偏瘫)1例,出院时神志转清10例,其中遗有神经功能缺陷(偏瘫)1例,动眼神经损伤1例,意识障碍2例。介入栓塞组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较开颅夹闭组低、住院时间缩短,预后较好,安全性较高。DSA检查随访24例,随访时间3~6个月,随访期间无动脉瘤复发;出院后随访6个月,改良Rankin评分:介入栓塞组0~2分11例,1例术前Hunt-Hess分级Ⅳ级,术后4分。开颅夹闭组0~2分8例,3~4分4例。
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手术治疗是一个不能回避的话题, PCoA每破裂一次死亡风险将增加30%[1]。血流动力学异常是动脉瘤形成、破裂的重要原因。所以不管是栓塞或夹闭都是在有意图的改变动脉瘤的血流变。FPCA的血流动力学与正常的后交通动脉血流动力学有显著的差异,同侧后交通动脉瘤承担了PCA供血区的血流, 血流量增大、对血管壁冲击增大,后交通动脉增粗等原因是动脉瘤发生的重要因素[2]。依据动脉瘤瘤颈、载瘤血管与分叉的关系,后交通动脉瘤分为3型:分叉型、颈内动脉型、后交通动脉型[3]。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除了上述三种形态以外,还有后交通发自动脉瘤瘤体部,以及后交通开口端喇叭样扩张的梭型动脉瘤存在,我们称之为瘤体穿支型和梭型,此两者形态存在比例相对较少,但对治疗的设计有着重要意义。
国际蛛网膜下腔性动脉瘤实验[4](ISAT)证实破裂动脉瘤行介入栓塞的长期残疾率与病死率低于开颅夹闭。介入栓塞不受血管外脑结构及脑水肿影响,只按照血管解剖途径进行导丝导管的操作,对脑实质及颅内压的影响非常之小。几乎所有的PCoAA都可以通过栓塞来进行有效的治疗[5],PCoAA多为宽颈或相对宽颈,应用支架辅助栓塞是非常有效的措施。支架的作用可以减少复发概率[6],对于单纯窄颈动脉瘤术中栓塞能够达到瘤体及瘤颈的致密栓塞。瘤体穿通型瘤颈不能做到致密填塞。分叉型动脉瘤存在瘤体不规则,瘤颈部分的栓塞交留底瘤体较为疏松,目的在于保障后交通动脉的通常。支架辅助瘤颈疏松栓塞也适用于后交通型动脉及瘤体穿通型动脉瘤。开颅夹闭术中仔细分离辨别后交通动脉、保护穿通动脉、保护动眼神经是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7]。动脉瘤瘤颈夹闭不全是动脉瘤复发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动脉瘤瘤顶的指向对于术中分离至关重要[8]。后交通动脉瘤瘤颈位置和宽窄对动脉瘤夹选择很重要,位于颈内动脉或后交通动脉后腹侧的动脉瘤由于暴露困难,夹闭容易造成瘤颈残留。经额外侧入路,对颈内动脉内后侧的动脉显露存在盲区,垂直分叉夹闭容易出现“狗耳”状瘤颈残留。术后3DDSA成像也多次证明了这一点。在暴露动脉瘤过程中颈内动脉分叉及后交通段存在较多小穿通支,甚至过度牵拉造成部分豆纹动脉损伤,术后出现肢体偏瘫,术前出现的动眼神经损伤等术后恢复较难[8]。
本文结果显示,合并fPCA的PCoAA患者采取介入栓塞与开颅夹闭术治疗效果对比,两者都是治疗的有效方法,在手术风险、并发症及住院时间,栓塞治疗明显低于开颅夹闭,安全性、疗效更为可靠。由于样本较小,更精确的结果需要更大的样本,更长时间的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