刮痧疗法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2019-03-18 09:54丁欢陈宇婧李玮彤徐桂华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膀胱经刮痧疗法

丁欢, 陈宇婧, 李玮彤, 徐桂华

(1.南京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2.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刮痧疗法是借助特制器具,在中医经络腧穴理论的指导下,采用相应的手法在体表进行刮拭,以出现皮肤潮红,或红色粟粒状,或紫红色,或暗红色的血斑、血泡等出痧变化,从而活血化瘀、祛邪排毒以防治疾病的一种外治法[1]。作为中医临床特色技能之一,其临床疗效确切,具有简、便、易、廉的优势,在民间广为流传。目前刮痧机制的实验研究较少,为进一步为临床应用提供疗效机制依据,现将近年来刮痧的疗效机制研究综述如下。

1 刮痧对新陈代谢的影响

已有研究表明刮痧对慢性疲劳综合征、人体亚健康状态等疗效显著[2],可能原因与刮痧后致胆红素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正常范围内升高,刺激神经末梢,保护肌细胞与肝细胞,促进糖异生,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加速自由基清除,从而达到抗氧化、抗疲劳等有关。刘荣花等[3]通过对大鼠进行经络刮痧,观察耐力训练后其运动能力及抗氧化的能力。研究选择足三里穴、肾俞穴、关元穴等穴位及足阳明胃经和任脉,采用平补平泻中等强度的补法,顺经络分别每次刮拭15~20次,隔2 d刮1次。结果发现经络刮痧能明显延长大鼠力竭时间,提高SOD、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清除肝脏丙二醛(MDA),抑制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升高,说明刮痧能延缓机体运动性疲劳的发生,提高肝脏抗氧化能力。吕杭州等[4]采用悬吊冷水游泳复合应激的方法制作慢性疲劳综合征(CFS)大鼠模型,分别采用刮痧、艾灸、穴位埋线方法治疗,行为学检测结果显示各疗法均对疲劳产生积极影响,其中刮痧疗法可明显改善Morris迷宫实验、鼠尾悬挂实验、力竭游泳实验等评测指标。其机理可能与刮痧刺激脏腑经络,调和阴阳,运行气血,使全身得到濡养有关,提示刮痧适合CFS的多部位、多系统疾病特点。血红素氧化酶(HO-1)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抗氧化防御酶,具有抗炎、抗氧化、抗凋亡、抗增生效应。Kwong K K等[5]运用荧光素成像检测手段观察小鼠刮痧后HO-1基因表达变化,结果发现小鼠刮痧后HO-1基因表达上调,提示刮痧具有抗氧化的作用。

梁虹[6]将60例CFS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口服谷维素和维生素B1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刮拭背俞功能带,干预前后均采用疲劳量表-14(FS-14)及疲劳评定量表(FAI)评判治疗效果,干预30 d后发现刮痧患者的有效率为9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7%(P<0.05),刮痧疗效显著。结果提示刮痧能调节自身脏腑器官,平衡阴阳,促进机体新陈代谢,从而具有抗疲劳、抗衰老的功效。

2 刮痧对免疫抗炎系统的影响

刮痧的抗炎、调节免疫作用是多层次、多环节共同作用的结果。目前刮痧在感冒、咳嗽、鼻炎、哮喘等肺系疾病的临床应用较多[7]。陈华等[8]随机将50只大鼠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刮痧组(刮拭督脉、膀胱经及左后肢,重点刮拭肾俞、环跳、阳陵泉)、药物组(硫唑嘌呤3 mg/kg灌胃),观察大鼠椎间盘组织病理改变及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的含量。结果显示,SD大鼠模型的血清IgG含量显著降低,刮痧组与药物组能显著提高IgG含量(P<0.05),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刮痧能抑制机体自身免疫及免疫炎性反应。刮痧与药物的作用相当且无副作用,提示其可一定程度代替药物治疗。苏荣华等[9]观察刮痧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影响,隔日刮拭膀胱经、任脉和点刮肝俞、脾俞、肾俞,经18次刮痧后,AA大鼠足部肿胀减轻,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上升,提示刮痧能减轻炎性肿胀,调节机体失衡的免疫力。曾进等[10]研究刮痧对CFS大鼠的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脾淋巴细胞增殖转化能力、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和TNF-α水平的影响,刮拭12 d后取腹股沟动脉血2 mL,提取血清进行指标检测。结果发现刮痧组各观察指标较模型组均有明显改善(P<0.05或P<0.05),表明刮痧疗法能通过提高免疫力,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从而改善CFS,这可能与导致CFS的主要学说之一的感染直接介导的免疫功能失调有关。王珂等[11]随机将40只大鼠分为正常组、刮痧后0.5、6、12 h组,观察刮痧督脉5 min后不同时间点大鼠血常规、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和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结果发现经刮痧后6 h大鼠白细胞计数降低最显著(P<0.05),而IL-1和IL-6在刮痧后6、12 h均有降低的趋势(P>0.05),提示刮痧具有抗炎的作用。夏婉等[12]将大鼠分为刮痧组、放血组及放血联合刮痧组,观察不同治疗手段对大鼠热射病模型的作用,并通过检测下丘脑热休克蛋白-70(HSP-70)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可能机制。结果发现先沿膀胱经刮拭第一、二侧线30次,再用三菱针于十宣穴、大椎穴、委中穴放血5~6滴的组合疗法的疗效最佳;刮痧组的HSP-70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其他两组(P<0.01),表明刮痧可诱导大鼠炎性局部组织HSP-70的合成,降低炎症介质释放。胡倩等[13]采用穴位和循经刮痧结合中药口服的方法与单纯口服中药(均每周干预1次,连续2周)对比,观察两种疗法对感染后咳嗽风寒恋肺证患者的疗效。结果显示,刮痧联合中药组在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及咳嗽症状积分,降低痰上清液P物质浓度的疗效均优于单纯中药组(P<0.05)。

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刮痧可通过调节免疫抗炎系统,改善其相关因子水平,从而治疗疾病。

3 刮痧对神经调节的影响

已有文献总结刮痧的临床优势病种主要是神经系统疾病,且刮痧多应用于神经性疼痛、面瘫、失眠、眩晕、中暑等疾病的治疗[14]。目前国内对刮痧调节神经功能的基础研究不多,大多为临床应用研究。张鸿嫣等[15]制作大鼠髓核非压迫模型,选取大鼠督脉及两侧膀胱经的肾俞、十七椎下、环跳、阳陵泉、后三里等穴,分别刮拭10~20次,隔日干预1次,干预3次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取右侧L5背根神经节,检测刮痧对炎性因子及血清疼痛物质的作用。结果发现刮痧可降低背根神经节及血清P物质、神经肽Y(NPY)、炎性细胞因子磷脂酶A2(PLA2)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提示刮痧可通过调节神经及血清中相关疼痛物质以减轻疼痛。Spohn D等[16]从神经生物学层面进行研究,提出刮痧作为一种反射疗法,通过刮拭皮肤产生刺激引发皮肤和血管感受器的反射途径,将刺激传到中枢神经系统,平衡其兴奋和抑制过程,加强对机体的调节和控制。朱晓平等[17]采用队列研究的形式,将127例患者分为3组,探讨刮痧、走罐和电针疗法对感冒头痛的即时效应。刮痧组45例的治疗采用刮拭大椎、颈椎及胸椎两侧膀胱经,刮至出现红紫色斑后即止。走罐组48例,顺脊柱双侧膀胱经上下往返走罐约5~10 min。电针组34例,取双侧风池、太阳穴以及大椎穴,电针持续时间20 min,以患者耐受为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价各疗法对疼痛的效应。结果表明,各组头痛缓解的即时性效应表现为刮痧组>走罐组>电针组。

综上,刮痧可通过调节神经及血清中相关疼痛物质以减轻疼痛,平衡神经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加强对机体的调节和控制。

4 刮痧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邢松丽等[18]通过刮拭乳腺增生大鼠的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研究刮痧对血清性激素的影响。实验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中药组、刮痧组和刮痧中药结合组,分别干预4周后,取血清和乳腺(做病理切片)观察。结果发现各治疗组血清孕酮(P)、睾酮(T)水平升高,雌二醇(E2)、催乳素(PRL)降低。表明刮痧能调节性激素水平,改善其异常分泌;提示刮痧对下丘脑—垂体—卵巢性腺轴有一定调节作用。

孟方等[19]随机将80例更年期专病门诊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刮痧联合口服清心滋肾汤治疗,对照组单纯口服清心滋肾汤。每周治疗1次,2周后采用改良Kupperman Index评分表积分、中文版围绝经期生存质量量表积分和血清激素水平再次评估患者疗效,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组经刮痧后患者各项指标改善程度均优于单纯口服中药组。

5 对皮肤组织血管的影响

刮痧可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液黏度,但不同的手法和力度会影响其疗效。沈爱玲等[20]采用平补平泻法刮拭肝郁血瘀型乳腺增生大鼠,观察刮痧对大鼠微循环及血管生成的影响。各干预组均刮拭膀胱经、督脉及任脉和乳房外周、大鼠前臂及腿部内侧,隔5 d刮拭1次,共6次。在第6次治疗后的次日,从股动脉取血5 mL,测量第3对乳房的直径,并取其乳腺。结果发现经刮痧干预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善,乳腺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含量降低,且早干预组疗效最显著。表明通络刮痧可以降低血液黏稠度,促进乳房周围的微循环,且及早干预有助于乳腺增生的预防和治疗。田宇瑛等[21]研究家兔经不同时段和不同手法刮痧后,皮肤血流灌注及组织形态的变化。操作时刮痧力度相似时,根据刮拭部位区别轻重,脊椎右侧重刮5 min,左侧轻刮3 min。隔3 d痧退再刮,共3次。结果发现重手法刮痧后,血管扩张明显,出痧区较多,说明刮痧力度会使皮肤微循环及组织血管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徐青燕等[22]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技术,探讨刮拭委中穴前后局部血流灌注和同侧经脉线的皮肤血流灌注的变化。研究选取10例健康志愿者,采用重刮法刮拭5 min至皮肤出现潮红散在痧点,观察委中穴和气海俞刮痧0、15、30、60、90 min的血流成像,结果显示刮痧能改善经络循行处的血液微循环。

综上所述,刮痧的临床运用广泛且疗效确切,其疗效机制的实验研究已从新陈代谢、免疫抗炎、神经调节、内分泌、皮肤组织血管方面进行探讨。但目前有关刮痧的临床及实验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如刮痧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对单一病种的研究多以临床疗效为主,且每次刮拭的时间、力度、长短等操作规范和疗效评价未能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界定等。今后对刮痧疗法应加强刮痧操作的规范化,着眼于高水平的应用型研究,充分发挥刮痧疗法的优势;可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角度,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刮痧的疗效机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

猜你喜欢
膀胱经刮痧疗法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循经刮痧法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
头痛不用愁 刮痧来解忧
年轻人不要盲目刮痧
为什么刮痧要避开脖子这个区域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中医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肾经、膀胱经开合时间与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