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发共鸣: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的关键点

2019-03-18 09:12李小林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族思政情感

李小林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河南·信阳 464000)

民族学生的思想培养关系着民族地区未来的发展走向,但是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很难走进学生心里。加上思政教育本身的抽象性等特征,枯燥无趣几乎成为思政教育的标签,各种因素使得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在改造和武装民族学生思想的政治教育目标上有很大的难度。思政教育的本质是对教育对象意识心理的调整和完善,要使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达成目标,关键在于找准民族学生思想的共鸣点,这一点和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所说的教育本质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有了共鸣,才能摇醒、推动、唤醒民族学生。

一、思政教育引发民族学生共鸣的关键意义

民族学生思政教育的本质是用科学的理论武装民族学生的思想,向学生宣传国家的政策思想,使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发展,无论是哪方面的教育目的都意味着学生思想意识的转变。相对于知识的识记理解,学生思想意识方面的改变更加困难。要实现思政教育的目标,必须拉近思政教育和学生的心理距离,获取学生的认可,并通过思政教育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发展。要达成以上目标,关键就在于民族学生思想和思政教育在意识思想上的共鸣。

首先,引发心理共鸣才能使民族学生认可思政教育,思政教育内容对于大多数民族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这种陌生的文化观点要走进民族学生的心里,首要前提是民族学生能够认可思政教育,这是思政教育叩开民族学生心灵之门的前提。而要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思政教育能够引发学生的心理共鸣,心理共鸣是指沟通双方在灵魂和精神上达成了共识,即便是陌生双方,在某些方面达成共识,并能够就很多问题形成一致性见解时,双方的心理距离就会迅速拉近,思政教育和民族学生也是如此。虽然思政教育和民族学生相对而言有一定距离,但是如果思政教育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使民族学生在思政教育中发现和感受到和自身相同或一致的见解,必然会使学生对思想教育有更多肯定之意。

其次,引发思想共鸣才能以思政教育引领民族学生,思政教育主要是先进的科学思想理论,代表着正确的价值观。简单而言,思政教育的内容是走在时代前列的进步思想,通过思政教育,民族学生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减少思想困惑,找到更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使自身的生活实践和社会发展同步,即思政教育对于民族学生有思想引领之意。而要使民族学生能够信服思政教育,并愿意遵照思政教育的理论方法去实践,关键在于民族学生和思政教育能否产生思想共鸣,在民族学生能够在思政教育中认识到思政教育表达的内容是自己想表达的,思政教育指明的方向是自己的理想方向时,民族学生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思政教育内容,把其内化到自身的意识思想体系中,在实践中按照思政教育的要求来实践。

二、制约思政教育引发民族学生共鸣的原因

在思政教育中引发民族学生的共鸣是重要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引发共鸣也比较困难。

第一,民族学生的文化心理隔阂,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有自己的母语文化,在母语文化先入为主进入到民族学生意识思想时,民族学生必然对自身的母语文化有更多的肯定。加上少数民族相对封闭的生存空间,相对于其他民众,民族成员对于母语文化的认同度更高。在这种背景下所进行的思政教育,就在实际上形成了民族学生思想意识中外来文化对母语文化的冲撞,在民族学生的心理意识上必然会由于对母语文化的认可而对思政教育内容产生排斥心理。这种文化心理隔阂横亘在民族学生和思政教育之间,形成了民族学生和思政教育之间的天然屏障,必然会影响民族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共鸣形成。[1]

第二,民族学生的独特思想意识,民族文化是大多数民族学生的背景文化,在民族文化影响下,民族学生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在理解和认知问题上有自己的思维方法和判断标准。而从思政教育来说,其内容相对抽象枯燥,在思政教育讲解者按照常规思维来进行教学时,必然会形成思政教育思维和民族学生思维方式的偏差,从而使得民族学生难以从根本上理解思政教育的内涵,自然也就难以和思政教育形成共鸣。

第三,思政教育内容和生活有距离,思政教育内容主要是从生活中提炼升华而形成的思想理论,虽然其源于大众生活,但是已经出离了普通的大众生活,加上思政教育的性质决定了思想教育的语言使用必须严谨,才不会形成歧义,这一点和日常用语习惯有很大差别,因此就形成了思政教育表达和大众生活更大的距离。这一点对于大众学生和民族学生都是一样,只是由于民族学生相对独特的生活环境,使得思想教育看起来距离民族生活更加遥远。在这种情况下,从民族生活中走出来的少数民族学生很难深刻理解思政教育并和思政教育形成思想上的共鸣。

三、思政教育中民族学生共鸣引发的策略

思政教育和民族学生有距离也有隔阂,对于思政教育中的民族学生共鸣激发,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挖掘出打动学生思想情感的因素。根据思政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一般来说,思政教育中对于民族学生的公民激发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一)建构适合民族学生的话语体系

对于民族学生来说,其长期生活在民族环境下,形成了与民族社会生活相对应的话语体系,如关于情感的直白表达或者是探讨与民族生活相关的内容等,在这种情况下,游牧地区的民族学生的话语就离不开游牧生活,而歌舞民族的话语就离不开歌舞,等等。[2]另外,由于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所限,大多数民族学生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思政教育相对抽象的话语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在这种情况下,要在思政教育中打动学生的心扉,首先要建构起适合民族学生的话语体系,有了共同语言,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才会越来越近,民族学生才能更加理解。这里所说的话语体系建构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采用和民族学生相同的语言种类。民族学生大多有自己的语言,虽然有的学生可以讲普通话,但是更多的民族学生习惯于用母语表达,共同的语言会拉近交流双方的心理距离,也有助于表明两者共同的民族身份,在思政教育有条件的情况下采用民族语言表达,必然会使相关表达更加合乎民族学生的语言心理。其二,采用民族社会大众化的沟通交流方式。在民族社会中,成员之间的交流并不限于语言,也可能是舞蹈或音乐,有的民族直接用对歌来进行情感交流或者贸易生活,也有的民族通过民间戏剧等方式传播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思政教育采用和民族学生习惯的沟通交流方式进行交流,更容易得到民族学生的思想认可。

(二)选择民族学生关注的素材话题

沟通双方很容易由于共同话题而形成共鸣,对于个体来说,其所关注的话题无外乎是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或者是和自己的实际利益相关的问题,民族学生也是一样。而从思政教育内容来说,长期以来,思政教育都是按照教材内容来进行,无论是相关观点,还是所举的例证大多都和少数民族学生有较远的距离,很难激发民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共鸣。因此,要在思政教育中激发民族学生的共鸣,一个重要问题便是在思政教育中选择民族学生关心的话题素材,糅合到思政教育内容中,以相关话题搭建民族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兴趣桥梁。一般来说,民族学生关心的话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个人发展就业问题。发展是所有学生关心的第一问题,对少数民族学生也是一样,思政教育如果能够把各种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在思政教育中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厘清发展思路,并能够结合环境形势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建议,帮助学生进行个人发展定位,为学生的就业发展出谋划策,必然会让课程得到学生的关注。第二,民族问题。相对于汉族学生,民族学生更加关注自己的民族身份,也更在乎自己的民族发展,而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各种民族问题频发,很多学生对于民族问题缺乏全面认知,在思想上有困惑,对于民族问题也格外关注,但是很少能够得到外部的正确回应。因此,在思政课中适当引入少数民族问题,可以和民族学生的兴趣方向比较契合。第三,家庭问题。相对而言,民族学生家庭大多状况一般,这使得民族学生的学习条件往往比较艰苦,导致很多民族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还必须考虑到各种家庭现实问题,如留守儿童的困境等,在思政教育过程中能够对各种和学生相关家庭问题适当融合,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总而言之,相关问题和学生的所思所想一致,并能够在思政教育中对学生在某些问题上进行答疑解惑时,必然会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3]

(三)开展适合民族学生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思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开展各种各样的思政活动有利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思政理论政策的理解和掌握,开展什么样的实践活动也是引发民族学生共鸣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共鸣引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选择学生熟悉的实践活动内容。在民族学生的社会生活中,有很多自己熟悉的生活内容,如各种民俗活动,或者是民族特有生产方式,对于这些内容民族学生再熟悉不过,把相关内容引进到思政教育实践活动中,可以使民族学生通过相关内容的过渡而了解和肯定思政教育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思想情感共鸣。第二,以学生熟悉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思政实践活动并不局限于哪种形式,只要能够达成思政教育实践活动目的,哪种实践活动方式都可以,少数民族生活中有各种民俗活动,也有民族民众遗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在思政教育中可以民族学生熟悉的方式开展实践活动,如唱民歌、开展民族体育活动比赛或者是参与民俗活动等,这些活动方式等于把思政教育的内容以民族学生熟悉的方式表达出来,很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同时由于民族学生对相关实践活动的熟悉,从而容易激发民族学生的情感共鸣。第三,以学生的兴趣焦点来开展实践活动。和兴趣有关必然会引发民族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关注,因此在思政教育的实践活动开展中,还需要开展一些民族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活动,如网络社交活动或者是比较有创意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引发少数民族学生的参与兴趣时,自然也容易激发民族学生对相关活动的共鸣。

(四)选择适合情感调动的教育方式

即便是两个平行的独立个体,通过各种因素的发掘,也必然会找到两者的共通点,在对相关点进行合理延伸时,就会形成交流双方之间的共鸣。在民族学生的思政教育中,有很多容易激发民族学生思想情感共鸣的东西,这些内容有的较为明显直接,如各种关于民族学生自身问题的讨论,但有一些内容和民族学生的关联较为隐晦,很难激发民族学生的思想共鸣或者情感共鸣。[4]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选择适合民族学生情感调动的教育方式,尽可能使民族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有利于民族学生情感调动的教育方式可以基于以下标准来筛选:第一,符合民族学生的情感发展规律。每个个体都是一个情感主体,也都有自己的情感投射对象,相关问题和个体的情感投射对象关联越大,越容易引发个体的情感波动,民族学生也是一样,因此可以基于民族学生的情感特征选择合适的思政教育方式,如在课堂上还原已经消失的民俗文化场景,相对而言,更容易激发民族学生的情感共鸣。第二,能够建构情感调动的氛围。轻松愉快的场合更容易放松自身,庄重的场合更容易让人紧张,要在教育活动中激发民族学生的情感共鸣,必须形成有利于情感调动的氛围,如播放民族音乐或者朗诵一段感情深厚的文学作品等,使民族学生能够进入到情境中,用心去感受教育。第三,蕴含一定的心理技巧。每个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有意无意都会建立一些心理屏障,形成自己的心灵武装,这使得外界的声音很难传递到个体意识当中,从而触动个体的心灵,民族学生也是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育者采取一些富于心理技巧的教育方式,使民族学生能够尽快卸下心灵武装,与教育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猜你喜欢
民族思政情感
我们的民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情感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