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学轩 张明建
不经意间,2019年已经如此真实地站立在我们面前。2019年的风,2019年的情,2019年的果,一切都如此阳生,又如此充满希望。
希望成就未来,新年新希望,从四川省2019年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升起,15个典型经验交流,五个关键词,五个新希望,放歌新时代。
四川坚持以构建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及攀西四大城市群为主体,重点打造海绵城、公园城、生态城,目前,全省16个试点城市建成海绵城市365平方公里,完工项目709个,在建项目269个。创新推动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出台《四川省公园城市建设指导意见》,组织城市(县城)申报试点比选。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张正红作工作报告
川东北古村落第一村 犁辕坝
成都先行试点成效显著。该市围绕公园城市“首提地”进行先行试点,以“塑造以绿色为底色、以山水为景观、以绿道为脉络、以人文为特质、以街区为基础的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新型城市形态”为愿景与总要求,围绕“人、城、境、业”四大维度,构建公园城市的规划建设路径与实施举措。按照“可进入、可参与、景区化、景观化”的公园化要求,实施打造山水生态公园场景、天府绿道公园场景、乡村田园公园场景,将公园建设融入社区和产业功能区建设,打造城市街区公园场景、天府人文公园场景、产业社区公园场景。将天府新区作为公园城市示范区,以实际行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的重要嘱托。实施天府锦城、交子公园、鹿溪智谷三大示范引领性工程,分别作为历史城区、现代新城和未来新区建设公园城市的示范,确保公园城市实践早见成效。以规划总长1.69万公里的市域三级绿道体系为重要抓手,构建高品质生活场景和新经济消费场景,推动生态价值转化,创造宜居宜业生活环境,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目前已建成2607公里,大美成都瞩目世界。
作为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遂宁市,以“衔筑海绵,拥抱自然,让城市在绿水青山中自然生长”为主题,海绵城市建设3年来,共完成25.8平方公里试点区域内7大类、314个项目,完成投资56.1亿元,综合径流控制率达到75%以上承诺指标全部达标,探索出西部丘陵欠发达地区“少花钱、多办事、办实事”的海绵城市建设遂宁模式,形成了“六大经验体系”。2017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水利部在遂宁召开现场推进会,充分肯定了遂宁试点取得的实效。
藏区新居
15个典型其共同之处就是创新机制,勇于探索。
其中地处川北门户的广元市更是出类拔萃,先后获得联合国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近年来,在整治人居环境中尤以“创新四大机制,整治黑臭水体”成效显著。
建立责任机制。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相关副市长为副组长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把黑臭水体整治上升为全市战略,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实施。抽调精兵强将组成工作班子,全面负责统筹、指导、督促臭水体整治工作,建立目标、问题、任务、责任“四张清单”,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召开项目专题会、推进会、督办会,倒排工期,挂图作战,有效处理项目建设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建立联运机制。无论是项目牵头单位,还是配合单位、其他参建单位,都牢固树立“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的理念,积极主动按照责任分工,全力以赴推进工作,全程全方位服务臭水体整治。
建立协同机制。各责任单位主动介入,巧打协调会商、分工协作、信息互通、边界联动“组合拳”,实行联合办公、集中处理,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能合并的程序一律合并,能并联的一律同步进行,能走绿色通道的一律走快速通道,切实提高黑臭水体整治效率。
建立长效机制。把握“根源在排口、关键在管网、核心在水源”这一根本,确立从“动脉治污”向“毛细血管治污”推进的全流域治理“1+N”模式,坚持管网配套建设和推进雨污分流一起改、截污断流和改善河网水质一起抓,贯通沿河连沟排污管网,实现了“水”“陆”并治。坚持“制度治本”原则,出台《广元市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办法》,规范了整治标准、技术规程,落实了管护主体、职责任务,做到了“建管并重”,构建起治理黑臭水体长效机制。
广元整治人居环境并非孤本,德阳市罗江县深化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特色鲜明。以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打开新局面,先后被评为国家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环境优美五十百千示范县,纳入2018年国家农村人居环境试点县。
罗江县人居环境治理的路径是构建“2+6+N”的规划体系,形成“7+1”产业布局和“一廊一环四区”文化旅游形态,规划1234个新村聚居点,打造3条精品旅游线路,既坚持“五步走”垃圾治理的“罗江模式”,又坚持融景建设、污水处理和厕所革命的有序推进,到2019年底,全县农村85%以上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将得到有效处理,卫生厕所普及率将达到95%以上,基本实现全覆盖。
来到四川,如果没能到古村落走走,一睹“乡愁”风貌,那真是一种遗憾,乡村的田园牧歌生活,记载着历史和传统,是现代人的理想家园。目前,四川共拥有24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56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333个中国传统村落、869个省级传统村落,国家级名镇和传统村落分别排在全国第2、第9。其中保存最为完美的是阆中古城,美国作家格兰特在《中国你惹不起》的书中,多次盛赞“阆中,一个拥有‘九龙捧圣’之形的中国风水古城,我发现了一个有‘真’的中国”。
阆中“真”中国,其“真”的可贵之处就在于2300多年的文明史,原汁原味地保留了真实的“乡愁”,真实的中国。
阆中“真”中国,得力于阆中人民薪火相传,世世代代守护“乡愁”,盘活“乡愁”,以其完善的古代民居群落,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多彩的山水自然风光,成为山水城天地人和谐共融的典范。
阆中“最”中国,也“醉”世界。2014年,世界古城保护会议在阆中召开,美国查尔斯顿市、德国波恩市等来自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嘉宾齐聚千年古城阆中,共同发布《世界古城保护·阆中宣言》,对我国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古城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阆中以此为契机,重整行装再出发,创新《阆中古城保护模式》指点江山,激扬四川。
阆中古城一角
从阆中到巴中,行程百十公里,但见巴中“乡愁”浓浓,近几年来,巴中市坚持“产村相融”的发展理念,实施“巴山新居”工程,让大巴山农民生活环境和生产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以前散居的农民如今集中居住,新居的独栋小楼雅致迷人,既体现巴山新居人文居住风情,又充分保留最真实的乡土文化特色,既注重聚居点整体绿化布局,又突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美观大方,宜聚则聚、宜散则散、依山就势,做到科学布局、空间协调;风格上突出川东北民居特色,注重保留“传统村落布局、传统民居风格、传统工艺材料、传统人文元素”,做到特色鲜明、留住乡愁;配套上统筹考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等,做到功能完善、生态宜居。如今,无论在何处“巴山新居”参观,都能感受到统一标准打造的“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村容、新机制、新动能”,农民生活与生产方式有了全新的变化,土地被流转的村民在村里招商引资的企业里当上了产业工人,土地未被流转的村民形成各自发展的特色农业,探索出一条多元化富民之路,截止2018年年底,全市共实施农村住房建设34万户,惠及100多万农村群众。
牧民定居点
“巴山新居”成为四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样本。
2018年,全省建筑业转型升级发展推动有力,报请省政府出台《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制定建筑业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全省建筑业保持了持续发展态势,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3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以上。过去的辉煌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何在信息化与工业化“双加速”时期,再续“半壁江山”辉煌?
新的使命召唤着四川建筑业必须在大转型中升华,四川省建筑龙头老大—华西集团从三个方面践行:
一是建筑过程转型升级。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改变各方主体信息交互方式,提高生产要素,减少资源浪费,落实环境保护,保证施工质量,实现建造过程向以“精准建造”为关键,“绿色建造”为引领的方向转型升级。
二是运营方式转型升级。通过科技手段和低碳、集约的运营机制,向“智慧、低碳、集约”方向全面升级。
三是建筑产品转型升级。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绿色、安全”的建筑产品。
华西集团通过三个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拓展发展空间,先后在20多个国家开展国际工程总承包,凭着一流的工程质量和优质服务,推动企业快速发展,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大关,跻身ENR中国承包商企业前10名,华西人志在高远,追求卓越,正趁“一带一路”的机遇,努力打造“千亿华西”。
龙头舞,龙身动。达州市建筑业在优化结构中,走出高质量发展之路,建筑产业连续3年保持20%以上增幅,2018年增速更上一层楼,全市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15.56亿元,同比增长28.7%,跃上了发展高速路。
高速发展奥妙何在?
多维发力,彰显其行业竞争力。
在实施优育工程上发力。着力解决建筑企业档次低、规模小等问题,推动市建筑总公司、投资公司、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等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城市投资公司,打造建筑行业“航母”引领型企业,力争2023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在实施提质工程上发力。着力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层次不高等问题。
在实施升级工程上发力。打造产业“升级版”,从三个方面行动:一是提升产业深度。规划建设建筑产业园,集中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物流运输、生产交易等产业,力争5年内年产值突破500亿元。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在政府投资工程项目中积极推行装配式建筑,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延伸产业长度。引导建筑企业从单一建造向密切关联产业延伸,开展设计、采购、施工、管理一体化运作,由施工总承包向工程总承包转变。三是拓展产业宽度。鼓励建筑企业以PPP等多形式开展建筑产品的投资、建设和自持商业体经营,推进“建筑业+商贸、旅游、交通”等多业态融合发展,催生升华广场开发+升华酒店、罗浮广场项目+罗浮商贸综合体等一大批融合发展项目。建筑业有效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建筑业占第二产业比重提高到了29.1%。
近年来,四川城乡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在全国率先高标准编制《四川省城镇住房发展五年规划(2018—2022年)》,引领指导城镇住房健康发展;棚改三年攻坚起步良好,开工25.9万套,提前2个月完成年度任务,央视“经济半小时”以《告别“仓库房”》《自建房里盼“新生”》为题,对南充、攀枝花棚改作了专题报道;公租房坚持实物和货币保障并举,全年新增分配6.4万套,发放租赁补贴6.4万户,政府投资公租房累计分配48.1万套,分配率达93.9%;成都、攀枝花、绵阳等地更新改造老旧小区991个,全省新增缴存住房公积金960亿元,缴存总额达6360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紧盯脱贫攻坚住房安全保障,充分发挥农村住房建设统筹管理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先后3次召开全省农房建设现场会,出台《关于坚决打赢农村危房改造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全省农村危房改造开工22.2万户、开工率170.8%,完工20.1万户,完工率154.6%,其农房改造荣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彰;全省农村土坯房改造5年行动首战告捷,开工62万套,占年度目标的114.5%;九寨沟“8.8”地震城乡住房维修加固全面完工,农房重建基本完工。全省在解决贫困户住房难问题过程中打造了“藏区新居”“彝家新寨”“乌蒙新村”等模式,这些民族地区是国家扶贫攻坚的重点,自然环境和生活生产条件差,农村危房建设难度大,成功建设的做法对全省具有很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
成都市借鉴贫困地区挪旧窝换新居的模式,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健全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体系,探索建立公租房“两清单、两机制、一公开”模式,圆了400万蓉城“寒士”的安居梦。
作为老工业城市、危旧房棚户区量大面广的自贡市,压力变动力,坚持把棚改作为改善民生、推动发展的着力点,采取政府主导、多元参与、县市联动、综合改造等方式,全力推进“棚改攻坚”,截止2018年底,新开工改造棚户区8.3万户,超额完成了新开工改造5.2万户的预定任务。实现了“让老百姓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庄严承诺。
天府绿道锦江绿轴
望江楼“望江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