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孙璐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能的攻关期。对于我国的建筑业来说,长期的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发展正在成为过去式,传统的建筑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市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建筑业逐渐进入平稳发展期,2006年以来,建筑业总产值持续增长,连续6年超过20%。2015年增速为2.3%,2016年回升至7.1%,2017年达到10.5%。刚刚过去的2018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235086亿元,同比增长9.9%。建筑面积逐步增加,2017年,全国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为131.7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4.2% ;房屋新开工面积178654万平方米,增长7.0%,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增长10.5%。2018年,全国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0.9亿平方米,同比增长6.9%。
与此同时,我国建筑业的建造能力也在不断提升,建筑企业在高层建筑、大坝、高铁、核电、海上超长距离桥梁、深水港口建设等方面已具备了世界一流施工能力。在超高层建筑领域,我国建筑企业承建了全球一半左右的3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并拥有建造“千米级超高层建筑”的关键装备、技术和能力。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技术进步、简政放权、营改增等环境与政策的重大变革,建筑业的市场重心也在发生转变,在保持原有房屋建造、基础设施建设等优势业务的同时,也在向特色小镇、绿色建筑和棚户区改造等业务领域扩张。
我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建造能力不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业务领域不断扩张,对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建筑业仍然大而不强,行业发展方式粗放,项目的组织和生产方式落后,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工人技能素质参差不齐,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政府监管体制机制不健全,市场担保、诚信管理方面的配套机制进展缓慢,可以说建筑业的改革发展仍有一段路要走。
规模快速扩张带来的发展正在成为过去式,未来,建筑业将完善相关招标投标制度,企业负担将进一步减轻,政府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体系信用建设将继续强化,市场组织模式责任主体与层面更为明晰,建筑生产建造方式发生变革,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将逐步进入快车道。
建筑市场准入优化从简。《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提出,要简化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设置,减少不必要的资质认定。中国建筑业协会副会长吴慧娟认为,未来将取消不合理准入条件,打破各地区与行业对企业设置的壁垒。企业资质类别和等级设置将进一步简化,招标代理、工程咨询等资质将被取消,劳务资质审批等也将取消。她指出,应淡化企业资质,强化个人执业,有序发展个人执业事务所,推动建立个人执业保险制度。
完善相关招标投标制度。《必须招标的工程项目规定》缩小招标范围,放宽有关规模标准。在社会投资的房屋建筑工程中,由建筑企业自主决定发包方式。依法招标的项目纳入统一公共资源交易平台,进一步简化程序,实现电子化,促进公开透明。常规工程实行最低价中标,同时有效发挥履约担保作用,实行高额履约担保,防止恶意低价中标。
加快推行工程总承包。工程总承包符合工程建设的客观规律,有利于实现设计、采购、施工等各阶段工作的深度融合和资源高效配置,提高工程建设水平;有利于提高工程建设效益,组织统筹管理设计、施工等力量,降低管理成本,有效控制投资,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利益和价值最大化;有利于提升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发挥工程建设责任主体单一和技术管理优势,降低工程风险,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和效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推广工程总承包制,加强建筑市场监管,严厉查处转包和违法分包等行为,推进建筑市场诚信体系建设。”吴慧娟强调,推行工程总承包的核心点是促进设计与施工深度融合,体现经济、技术、组织、管理、协调等资源集成高效配置,使“分割管理”转向“集成化管理”。
进一步减轻建筑企业负担。包括全面清理各类保证金、按时返还保证金等,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实施工程担保制度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到2020年,各类保证金的保函替代率要提升30%。各政府职能部门也积极探索创新,推进“放管服”改革,努力完善风险防控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清理规范工程建设领域保证金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必要措施,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有利于发展信用经济、建设统一市场、促进公平竞争、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
强化政府质量安全监管。《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强调加强工程质量安全管理,全面提高政府质量安全监管水平。建筑业安全质量监管将会更加严格,建筑企业要明确工程质量要求,加强安全质量制度建设,进行施工全过程质量管控,确保工程安全。针对监管人员不足问题,吴慧娟表示,政府可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备条件的社会力量进行工程质量监督检查,解决政府监管力量不足的现实和新工艺、新技术的不断产生情况。
加快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2018年1月1日,《建筑市场信用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进一步加快推进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营造公平竞争、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目前,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已经建成,行业主管部门也将不断完善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实现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的数据共享交换。同时建立建筑市场主体黑名单制度,全面公开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
推进数字化转型。面对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国家相继出台《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关于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的若干意见》《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政策,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数字中国建设,从国家战略高度进行信息化发展总体部署,推进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数字化转型已是势不可挡。行业要推动互联网、BIM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数字化技术在建筑业中的深度融合、广泛运用,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建筑行业需逐步迈向绿色化、工业化、智慧化,利用BIM、物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实现企业与项目进一步融合,提高建造过程的准确性,实现项目管理数字化、协同化;借助信息化管理系统,让企业内部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充分共享,提高工作效率;利用大数据技术,为企业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建立云平台、集采平台,进一步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
绿色化。我国建筑业一直存在建筑用材消耗高、污染大、浪费严重等问题。对于建筑企业而言,过去“外延式、粗放式”的增长方式不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企业需要在建造过程加强环境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提升管理水平和生产技术能力,改变生产方式,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终实现“四节一环保”。
工业化。建筑企业将逐步实现工业化建造,通过以BIM技术、数字化加工、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实现施工现场工业化和工厂工业化,将工序工法标准化,部品构件工厂化,施工过程机械化,企业管理科学化,在设计、生产、施工、管理等环节形成完整产业链的生产线,实现“像制造汽车一样造房子”,将整个建造过程提升到工业化的精细水平。
智慧化。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出现,建筑行业各参与方、各要素及全过程管理都可以在一个“可视化、模型化”的平台上进行相互协同。在岗位层级,利用专业工具软件和各种智能设备,可进行可视化技术交底,并实时指导人员现场作业,提升施工现场工作效率。在项目层级,围绕人员、机械、物料、方法、环境等关键要素,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系统提升参建各方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对施工现场进行联动执行与协同作业,提高交互的明确性、灵活性和响应速度,保证工程质量。在企业层级,利用算法对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辅助企业领导决策,降低经营风险,提升成本和进度的控制水平,让管理更智慧、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