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有海就有渔歌。渔歌生生不息。
多次在广东渔歌的主要集中地惠州(主要是惠东)和汕头(主要是海丰和陆丰)接触过渔歌。对于渔歌或者说民族民间音乐、甚至非遗,一直有这样一个思考——情怀坚持与政府扶持的关系。
其实不单单是渔歌的传承与发展,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民间音乐基本上都是靠那些有情怀的民间音乐工作者自发传承的,因为热爱,因为血脉里的依恋与不舍。
在民族文化的传承上,我们的有关政府部门往往是被动的,你做出来了,有影响了,他才关注,才可能扶持。而事实上,很多的民间音乐往往又是因为缺乏资金上的扶持而发展艰难,日渐式微,有些甚至几近消亡。
2017年广东各市GDP:深广佛一二三、东莞第四、惠州第五、中山第六、湛江第八、珠海第十、汕头十一、梅州十七、汕尾二十(仅高于末尾的云浮,倒数第二)
(1)广东各地市传统音乐发展的基本状况:
从近些年广东各市的音乐发展状况来看,GDP排在第一第二的深圳、广州,自然是音乐发展最繁荣的两个地区,其次是东莞。从地方传统音乐的发展来看,基本也是如此。
深圳:移民城市,改革开放窗口,它的音乐主要凸显在主旋律音乐和国际化音乐方面。由于缺乏地方传统音乐土壤,其地方传统音乐的发展自然是短板。
广州:广府文化代表,是广府音乐、粤语歌曲的基地,一直都在发展。
东莞:GDP第四,是深广之后的第三大音乐重镇。就其地方传统音乐的发展来看,客家山歌的传承和发展比较活跃。
GDP排名第五的惠州:就地方传统音乐发展来看,客家山歌和渔歌都有发展,相对活跃。
广东沿海地区都有渔歌,具有相对影响力的是惠州(主要是惠东)、汕头(主要是海陆丰)和汕尾。
近些年来,如果从GDP角度来看,排名第五的惠州,其渔歌一直有发展不出意外,而排名十一的汕头、第二十的汕尾,在渔歌发展方面不逊色于甚至说强于GDP第五的惠州,第八的湛江、第十的珠海,为什么?情怀。
都说潮汕人重经商,事实上,在广东,潮汕人比其他地区的人更加重视传统文化,这种重视是骨子里的、血脉里的。体现到渔歌上,就是,即便政府不扶持,潮汕人当中有一点钱的,就会拿一些出来支持渔歌,而且很多支持者往往就是渔歌的参与者。
渔歌或者说传统文化的发展仅靠民间的情怀是不够的,是不行的。政府该做些什么?怎么做?
国家和各级政府文化部门都讲发展民族文化,但怎么发展缺乏宏观机制,往往是坐等观望。必须清楚当地文化的根是什么?在哪里?不要瞧不上那些所谓的“年轻人不喜欢、只有极少数老人”在传承的老土东西。事实上,正是因为长期的错误认识,而丢掉了自己的文化之魂。任何与时代同步的也好、时尚的也好、前卫的也好,无不是以本民族文化为血脉为基因的,否则就是不伦不类,就是四不像。这个问题,我们政府有关部门,甚至我们文化人自己,不少都没有真正认识清楚。
知道自己的根了,就要主动浇水,而不是看到苗起来了,才去浇水。事实上很多传统文化由于缺水,很多都几近干枯了,发不出新苗了。
这些年来,广东渔歌在一批有情怀的人的努力下,出苗了,长叶了开花结果了,政府应该给予大力扶持,才会茁壮成林!这是拿得出手的、真正的政绩,更是渔歌发展的美好明天。
应该包括两块:传统渔歌新编和新渔歌
(1)传统渔歌新编
“汕尾渔歌王”黄琛搜集整理了很多的渔歌,传统的东西要搜集梳理,但不能仅仅作为资料收藏而束之高阁。传统渔歌新编是一个复活的方法。
怎么新编?一是原词原曲,新配器、新表演形式;二是原曲新词,新配器、新表演形式。
(2)新渔歌
都在讲创新性发展,但对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往往新过了头、离谱太远,不知为何物了。你在二锅头里加一些新东西可以,但那感觉必须还是二锅头:嗯,有点新口味!而不能:这是啥酒?二锅头?我了个去!传统文化创新,可以有创新,但必须有那个传统味。渔歌创新也是如此。
这里只讲展演,不谈及其他的传播形式(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
不是年轻人不喜欢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做得不令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不能让年轻人接受,原因之一是年轻人接触到的机会太少。
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里提出文化精品的三大硬指标是:专家认可、老百姓认可、市场认可。事实上后两者是紧密相连的,当然,由于我们的版权保护和文化消费习惯等原因,后两者不一定成正比。但我们至少要先朝着老百姓认可、年轻人认可的方向努力。
要得到认可,就要展演给大家看。以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公益性展演是主要手段。进剧场、上年节活动舞台,展演,巡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展演场所——院校。
我可以这么说,广东地方歌曲,目前做得最好、最像模像样的(也就是:嗯,好听,是这个味道),是渔歌。我们这场渔歌演唱,如果能让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他们一定会喜欢。当然,这台演出很棒,当然也还有要改进的地方。总之,只要有这一份情怀的坚持,再能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广东渔歌一定能走进新一代的人的心里,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