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起点 创造新业绩 谋划新发展
——湖北民族大学80年办学纪实

2019-03-18 08:06唐敦双廖希为
民族大家庭 2019年1期
关键词:武陵山民族特色

文/唐敦双 廖希为

2018年11月30日,教育部正式下文,同意湖北民族学院更名为湖北民族大学。这不仅是历代民大人的美好夙愿和共同追求,更是对学校办学成绩和综合实力的最好肯定,标志着学校事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

湖北民族大学地处神奇美丽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校80年来,学校秉承“博学、博爱、立人、达人”的校训,坚持“立足湖北、面向西部、辐射全国、服务基层”的办学定位,践行“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为国家发展战略服务”的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逐渐成为湖北民族地区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涵建设提档升级

长期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定不移地抓紧抓实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中心工作,不断促进内涵建设提档升级,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学校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不断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聚焦教学核心环节,精准发力,持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卓越经管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培养过程中,不断探索协同育人模式,优秀教学成果频频涌现,教学建设和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80多年来,学校培养了十余万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信得过”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中60%扎根民族地区,为国家特别是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学校现有本科专业61个,形成了人文学科、医学、工学、社会学科、理学、农学、管理学等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2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领域)4个;湖北省重点(特色)学科3个,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4个;湖北省“十三五”优势特色学科群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设岗学科12个。

师资队伍素质显著增强。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多举措促进教师队伍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高层次人才比例不断提高,教师学历、职称结构不断优化。近10年来,学校引进博士139人,培养博士134人,还有130余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目前,学校教师总数达到1061人,生师比15.75∶1,其中博士270人,占比25.45%,正高级职称169人,占比15.93%,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58人,逐渐形成一支与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办学特色和转型发展相适应的师资队伍。

立足区域资源优势科学研究独树一帜

长期以来,学校立足武陵山地区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特色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医药研究和特色生物资源开发等优势,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拓宽科研领域,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探索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发展的科研强校之路。

民族文化研究绽芳华。学校着力打造民族学优势特色学科品牌,积极推进民族学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民族文化挖掘与传承、民族文化产业构建、民族社会治理等方面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利用信息技术挖掘整理、保护传承土家文化遗产,助推唐崖土司城址2015年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通过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土家织锦文化数字化保护与智能生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建立了国内最全的土家织锦传统图案数据库。

民族医药研究显特色。学校中医学研究团队长期致力于土家医药学研究,完成国家级项目10项;编写《土家族医药学概论》《实用土家族医药》等教材,将零散的土家医药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实现了土家医药学研究、地方医疗服务与民族医药人才培养三者的有效协同,促进了土家医药知识的传承传播,推动了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

特色资源研究结硕果。学校充分利用地域资源优势,围绕生物硒资源研究、生物资源保护与恢复、天然生物及生物制品开发等方向开展科学研究,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生物硒资源研究团队致力于硒蛋白转化的基础研究,大力开展新产品研发和技术攻关,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项,发表S C I论文20余篇。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研究团队建立了湖北恩施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对武陵山天然植被及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进行长期监测,为全球气候变化及区域生态恢复提供动态监测数据。

紧扣地方发展需求,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长期以来,学校以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以学科专业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加快建设开放共享、综合集成的服务平台,创新服务社会机制,服务地方发展成效显著。

共建人文社科基地,打造咨询智库。学校积极开展校地协作,共建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武陵山区域发展与减贫研究院等省部级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打造咨询智库,在地方政府决策咨询、地方法规起草、专项规划制定等方面提供了智力支持。近年来,学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湖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6项,国家民委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1项、民族问题研究优秀成果奖6项。

共建技术研发基地,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学校在新材料、新能源和信息技术等方面开展校企联合攻关,取得显著成效。物联网研究团队与校外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光伏信息技术研发基地成功升级为省级校企共建研发中心,承担各类研发项目10余项。

新材料成型及装备技术产学研中心整合全产业链技术,建立企业联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多个项目实现产业化批量制造,成功应用于相关行业。

共建医疗联合体,造福基层群众

学校直属附属医院从20世纪70年代的一所中草药门诊发展成为国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成为武陵山区域医疗卫生中心、武陵山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医院长期自觉肩负服务地方、服务群众的义务和责任,通过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扶持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等措施,不断创新高校附属医院服务地方机制。

2019年是湖北民族大学的开启之年,也是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奋进之年。立足新起点,创造新业绩,谋划新发展。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的湖北民族大学,将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创新为己任,坚定地走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之路,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民满意、特色鲜明、全国知名的应用型高水平民族大学,为湖北民族地区和武陵山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武陵山民族特色
秦巴-武陵山区重庆段乡镇域多维贫困测度及类型划分
特色种植促增收
诗二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MINORITY REPORT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武陵山区仡佬族传统体育的流变发展研究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