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浮世画家》中的不可靠叙述

2019-03-17 08:45杨莉
长安学刊 2019年1期

杨莉

摘要:不可靠叙述由布思率先提出,它是指倘若叙述者的言行与隐合作者的规范保持一致,那么叙述者就是可靠的,倘若不一致,则是不可靠的。本文试图探讨的是《浮世画家》中不可靠叙述的具体层面及隐合作者的真实意图:叙述中语气强烈的表达一不可靠叙述的信号;叙述者与隐合作者价值观的不一致;感知/知识轴上的不可靠解读。

关键詞:不可靠叙述;浮世画家;叙述学;石黑一雄

文章编号:978 -7 - 80736 - 771-0(2019) 01 - 116 - 03

《浮世画家》(以下简称《浮》)是石黑一雄1986年出版的第二部小说,讲述了二战后作为战败国的日本处在百废待兴之时,曾在国务院艺术委员会供职的小野增二退休后因为二女儿仙子的婚事,到处拜访旧友,为的是“修正”自己在战争时的表现,不想因自己的事业而影响女儿的终身大事。这条线索只是连接整个故事的串珠,《浮》重点在于小野对往昔的追忆:从竹田公司到毛利先生别墅再到自立门户的习画经历,从跟随师傅在娱乐场所里饮酒作乐到领着学生在酒馆里高谈阔论,从怀着信念的战争支持者到战败后怀疑自己因为“过去”而处处受责难。

《浮》中小野增二不仅是主要人物而且是唯一的叙述者,我们跟随他的目光来观察世界,我们聆听从他口中说出的每一句话,但是问题在于小野看到的是世界的真实面貌吗?小野所说的是事实的真相吗?正如亨利·詹姆士在评价自己的小说时提出的“意识中心理论”:小说中的一切叙述细节必须通过这个“意识中心”人物思想的过滤,而这种过滤行为本身能更好地揭示这个人物心灵。①《浮》采用显身叙述者加主要人物视角的特殊方位使得小野成为了“意识中心人物”,本文着重讨论小野是否是可靠的叙述者,如果不是的话,《浮》采用了什么样的叙述策略让他成为了不可靠的叙述者,而不可靠叙述的背后隐藏的或者说真正想要表达的又是什么。

一、如何定义不可靠叙述

“不可靠叙述”是布思在1961年出版的著作《小说修辞学》提出的概念,在布思看来,倘若叙述者的言行与隐含作者的规范保持一致,那么叙述者就是可靠的,倘若不一致,则是不可靠的。②

那么又如何理解隐含作者及其规范呢?首先布思提出的“隐含作者”是特指作家创作作品时的“第二自我”,就编码而言,就是处于某种创作状态,以某种立场来写作的作者。③从解码角度来讲,它是指读者通过阅读归纳、推断出来的一个虚拟人格,这个人格代表了支持整个叙述的一套社会文化形态、个人心理以及文化观念的价值。④其次,隐含作者的规范就是作品的规范,而作品规范是指作品中事件、人物、文体、语气、技巧等各种成分体现出的伦理、信念、情感、艺术等各方面的标准。⑤

二、为何说小野是不可靠的叙述者

(一)叙述中语气强烈的表达——不可靠叙述的信号

“要判定叙述者是否可靠,一个最常用的标记是叙述语调:叙述的文体特征给我们很明确的暗示。”⑥关于文体申丹曾经指出:“狭义上的文体指文学文体,包括文学语言的艺术性特征(即有别于普通或实用语言的特征)、作品的语言特色或表现风格,作家的语言习惯以及特定创作流派或文学发展阶段的语言风格等。”⑦《浮》中的文体特征别具一格,通过仔细阅读,我们发现小野在很多自我评价中运用了语气强烈的表达。如小野称“我把名声地位之类的东西看得很淡,本能地对此不感兴趣。实际上,我这辈子从来没有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有很清楚的认识。”⑧“就像我说的,我对自己的地位从来没有清醒的认识。”⑨“我从来不把地位放在心上。”⑩这几个句子中共同使用的“从来”使叙述的语气非常强烈,叙述者借此塑造自己淡泊名利的形象。

与他的自我评价形成矛盾地是,在对往事的追忆中,在记述与他人的交往中,小野不厌其烦地记述着别人对他地位的恭维,对他取得成就的赞美,比如他曾经的学生绅太郎、黑田,他昔日的同事“乌龟”,曾是他的邻居现在与他结为亲家的佐藤博士。当女儿节子表示佐藤博士并不了解他的事业时,他记忆的可靠性出现了漏洞,小野没有求证自己对往事记忆的是否可靠,而是首先采取了语气强烈的表达予以了反驳:“我十分清楚地记得约十六年前那个晴朗的日子,我站在新家外面修理栅栏时,佐藤博士第一次跟我打招呼,‘一位像您这样地位的画家住在我们这里,真是不胜荣幸。我十分清楚地记得那次见面,节子毫无疑问是弄错了。”?且先不论他十六年前的记忆是否靠得住,仅仅他急着反驳的举动已经动摇了他想要树立的淡泊名利的形象,让读者很难相信他对自己“从来不把地位放在心上”的评价是正确的,他的自我评价更像是“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刻意隐瞒,那些语气强烈的表达,反倒成了不可靠叙述的信号,更像是隐含作者的一种叙述策略,提醒读者叙述者的表达越是肯定,我们反倒要更加警惕其真实性。

(二)叙述者与隐合作者价值观的不一致

“分析叙述者是否与隐含作者体现的价值观一致,是叙述分析的关键。叙述者可以说反话,是因为隐含作者的态度可以被读出来,不会导致误会。”(12)《浮》中叙述者和隐含作者价值观上一个重要的分歧在于,叙述者小野多次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人分为两类,一类是像杉村明、松田和他那样的追求卓越,拥有雄心壮志,取得超凡脱俗成就的人。就算他们追求失败了,“也完全不同于大多数人没有尊严的失败”13;另一类人是像绅太郎、“乌龟”那样的甘于平庸,不敢冒险却也碌碌无为的人。 乍看之下,小野的这种分类似乎有几分道理,但是通过仔细揣摩,我们可以看出隐含作者对这种分类进行了深入的批判。一方面小野将自己划入超越平庸的人,基于他的自我认知出现了偏差,他“被自己那个封闭的小世界蒙蔽了双眼。”当年他领着学生在左右宫里高谈阔论,喝到微醺时,学生们对他百般恭维,一味吹捧,小野虽然口头称“我一向对他们的话不以为然”14.但其实这些恭维、抬举影响到了他对自己的事业和地位不符合实际的定位。当昔日的好友,被他分为和自己同一种人的松田在他战后第二次拜访时,曾对他说“至于像我们这样的人,小野,我们的贡献一向微乎其微。现在没有人在意你我这样的人曾经做过什么,如今在意的只有我们”。15松田的话出于对过去、对自己清醒的认识,但是小野并不认同,并且固执地相信这并非松田的真实感受,松田一定会为自己曾经做过什么感到自豪的。为什么小野要替松田来定义松田的感受,那是因为他害怕,他害怕承认自己受松田启发的事业与卓越无关,害怕自己不过也是个“没有特殊洞察力的芸芸众生”16罢了。然而夸夸其谈的是他,躲在封闭的小世界的也是他,他一生避免落入平庸的圈套但终究也未能逃离,只得安慰自己“没有人能使我相信我是虚度了光阴”。17

另一方面小野对人的分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将人分为强者和弱者,隐含作者批判了其中暗含的残酷性。小野在青年时期就成为了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支持者,是接受了松田的劝说:“我们现在是个强大的民族,能跟任何西方国家抗衡。在亚洲半球,日本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侏儒和残废中间。”18“我们必须利用我们的力量向外扩张。”19,小野之所以快速地接受了这套理論并把自己的画作转型为对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宣传,是因为这和他的人分两类属于同一个性质:优胜劣汰。在这种逻辑的支配下,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不存在平等,强者对弱者的征服,弱者对强者的屈从是必然的规则。人与动物之分,人之为人的根基在这种逻辑之下溃败了,善良与美德是成为强者的阻碍,野心与权力欲是其通行证。这种“适者生存的法则,暗含了一种卑俗的假定:能生存下来的人就是更出色的人。它忽略了进步带来的牺牲,是一种集体主义时代最野蛮的暴行。”20

(三)感知/知识轴上的不可靠解读

詹姆斯·费伦将布思的不可靠叙述的两大类型或两大轴(“事实/事件轴”和“价值判/断轴”)发展到了三大类型或三大轴(增加了“知识/感知轴”),并沿着这三大轴区分了六种不可靠叙述的亚类型:事实/事件轴的“错误报道”和“不充分报道”:价值/判断轴上的“错误判断”和“不充分判断”;知识/感知轴上的“错误解读和不充分解读”。④结合上文来看,小野关于自己从来不把地位放在心上的陈述应算作事实/事件轴的错误报道,他把人分为强者、弱者的价值观应属于价值/判断轴上的错误判断。而作为曾经的战争支持者,战败后小野经常觉得自己成为他人指责、影射的对象,若按照费伦的分类应属于知识/感知轴上的解读,那么小野的解读是否可靠呢?

首先,小野对别人对他的评价陷入了不确定之中,他的语调风格也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变化,很多表示不确定的词语出现在他的叙述中。例如佐藤博士的儿子大郎与小野的次女仙子在春日饭店相亲时,小野觉得佐藤博士的次子光男看他的眼神充满敌意和谴责,“我经常朝光男看,似乎他才能最清楚地表明佐藤一家的真实想法。”22在讨论到与政治有关的话题时,“似乎整个桌上的人都停下筷子听我的回答。当谈啦,可能是我过于敏感了。”23处于备受指责但又难以确定的煎熬中,考虑到自己在战争时的表现有可能影响女儿的婚事,他不得已在众人面前承认了错误:“我承认我做的许多事情对我们的民族及其有害,我承认在那种最后给我们人民大带来数不清的痛苦的影响中,也有我的一份。”24

他对别人对他态度的解读是否正确,直到全书临近结尾时,节子才给出了答案。当初他到处拜访旧友,采取的“预防措施”他以为是节子给他的暗示,其实节子根本没有此意。饭桌上大家无法理解他承认错误的行为,很是困惑。小野一直处于备受指责的处境其实是他自己营造的幻觉,这种幻觉正是战争在他身上遗留下来的创伤。《浮》中虽然没有直接写战争,但是我们可以感受到战争作为一种背景时刻存在着,它给小野带来的痛苦不止是战争中妻子和儿子的牺牲,战后,他被困于怀疑包括两个女儿在内的很多人都在含沙射影地指责、攻击他的幻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出现危机。通过小野的错误解读我们可以体悟到战争在个体心理留下的散不去的阴霾,它持续的破坏力让即使共同生活的亲人之间也隔阂地厉害,各自背负着沉重。

三、结语

不可靠叙述广泛存在于现代小说中,它为读者的阅读设置了难度却也增加了读者的主动性,读者不仅要考虑到叙述者说了什么,还要判断他说的是否可靠,又要小心翼翼地推断出那个并不总是显身的隐含作者的价值观念。《浮》在叙述策略上对不可靠叙述独具匠心地运用,让叙述者小野更加立体化、复杂化:他热衷名利却又矢口否认,他的价值观包含的残酷性符合了战争的残酷,他成为了战争的支持者,却也饱受战争的苦痛。通过小野,我们也许能把握些许隐含作者的思想痕迹:提醒读者不仅要看到叙述者说了什么,还要看到他是怎么说的,真相并不总是表现于内容之上,亦有可能藏于形式之下:对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和破坏力进行的深入反思,对和平无声却又热烈地呼吁。

注释:

①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27页。

②申丹:《何为“不可靠叙述”》,《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第134页。

③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71页。

④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11页。

⑤申丹:《何为“不可靠叙述”》,《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第4期,第134页。

⑥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52页。

⑦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3页。

⑧石黑一雄:《浮世画家》,马爱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7页。

⑨石黑一雄:《浮世画家》,马爱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0页。

⑩石黑一雄:《浮世画家》,马爱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78页。

11 石黑一雄:《浮世画家》,马爱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44 - 245页。

12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四川文艺出版社2013年版,第50页。

13石黑一雄:《浮世画家》,马爱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66页。

14石黑一雄:《浮世画家》,马爱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5页。

15石黑一雄:《浮世画家》,马爱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52页。

16石黑一雄:《浮世画家》,马爱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50页。

17石黑一雄:《浮世画家》,马爱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87页。

18石黑一雄:《浮世画家》,马爱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17页。

19石黑一雄:《浮世画家》,马爱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18页。

20沃格林:《宗教与现代性的兴起》,霍伟岸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页。

21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83页。

22石黑一雄:《浮世画家》,马爱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47页。

23石黑一雄:《浮世画家》,马爱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50页。

24石黑一雄:《浮世画家》,马爱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