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开蒙
摘要:鹤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后来的史书和志怪志人小说也记载了关于鹤的传说和故事。唐代是养鹤、咏鹤的鼎盛时期,因此《全唐诗》中也有很多与鹤相关的诗。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诗歌中都多次使用了鹤意象,而刘禹锡诗歌中的鹤意象随着诗人人生境遇的变化而变化。本文结合刘禹锡不同时期的生活境遇,分析了诗歌中的鹤意象所反映的诗人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刘禹锡:鹤意象:人生态度
文章编号:978 -7 - 80736 - 771 -0(2019) 01 - 037 - 03
鹤自古就享有高尚节操、清逸脱俗、仙风道骨之美誉,而鹤意象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鹤鸣》中,重点描绘鹤的遗世独立之姿。后来的《左传》、《史记》和《吕氏春秋》都记载了卫懿公宠鹤的故事。《水经注》、《搜神记》等书也记载了仙人控鹤或者夫妻化鹤的传说。志人小说《世说新语》中用鹤来比喻人的风骨气度超俗非凡,也用鹤表达人对自由的追求。南北朝诗歌中的鹤意象“最明显的意蕴就是别离和孤单,鹤成了独居和思慕的象征。”[1]唐代是养鹤、咏鹤的鼎盛时期,几乎到了家家养鹤的地步,因此《全唐诗》中也有很多与鹤相关的诗。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的诗歌中都多次使用了鹤意象。而且唐代文人与鹤的关系有了很大的变化,“唐诗中开始出现以鹤为‘伴的吟咏,由于鹤的高洁品性和生活追求与文人心中的自我有着共通之处,他们不再把鹤当作纯粹娱乐赏玩的宠物,而是提升到了生活中侣伴的位置。”[2]因此,诗人写鹤不仅是状物,也是述己。比如诗人白居易视自己的鹤如同子女,而且还为自己的鹤写了很多首诗,在鹤死后,白居易还为它们写了悼亡诗。白居易的朋友“诗豪”刘禹锡笔下的“鹤”更是代表了诗人的生活状态,反映了刘禹锡不同阶段的人生态度。
据笔者统计,刘禹锡笔下使用鹤意象的诗歌共有42首,皆创作于永贞元年以后。贬谪期间与鹤相关的诗歌有13首,待诏洛阳和三任上州期间的相关诗歌有20首,老年定都洛阳期间的相关诗歌有6首,另外3首诗歌的系年不详。这些诗歌中的鹤意象的意蕴一直在发生变化,也能够清晰反映刘禹锡人生态度的变化。
一、冲天之鹤
“禹锡之所以被誉为一代诗豪,不是因为他未曾‘悲。而是因为他悲而不失气骨,悲而不易志节,既作悲语,亦作愤语,更作壮语。”[3]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连州(广东连州市),后又追贬朗州(湖南常德)。在唐代,州分上、中、下三等,凡四万户以上为上州,二万户以上为中州,不足二万户的为下州。朗州属于下州,而下州司马官从六品下。原來的司马还有协助刺史处理地方事务的职权,中唐以后,下州司马多数没有实权,只是为了安置被贬官员的闲职。妻子薛氏的离世更让刘禹锡的生活雪上加霜。贬谪期间的刘禹锡在政治和生活上都遭受了接连不断的打击。在《谪居悼往二首·其一》中,远居湿地的诗人孤单落寞,才会发出“楼上见春多,花前恨风急。猿愁肠断叫,鹤病翘趾立。牛衣独自眠,谁哀仲卿泣”[4]的哀叹。自己的妻子薛氏如同风雨飘摇中的花枝,在不稳定的生活中无力自保,因此才早早地离开人世。她的离世让身处下州的诗人倍感孤单,只能一天天在猿猴的哀鸣声中看缓缓起舞的病鹤。刘禹锡与这只“病鹤”十分相似,即使悲哀也依旧不忘自己的本心,坚持理想,固守品格。在地远位卑的处境下,刘禹锡始终保有对政治的热情。他在《聚蚊谣》、《百舌吟》中对政敌进行反击,讽刺他们进谗言;在《贾客词并引》中揭露时弊,道出奸商横行,农民苦不堪言的现实;在《养鹫词并引》中批判藩镇嚣张,尾大不掉的局面;在《捣衣曲》中表达自己对民生的同情。面对这些政治的黑暗,他未曾躲避,而是直接面对,犀利讽刺。他还在诗歌中抒发了自己在逆境中的体悟,发出了“人生不失意,焉能暴知己”[5]的壮语,他认为即使自己现在处境不佳,但是在逆境可以认识到自己的失误,让自己能更好地迎接以后的政治挑战。他更表明了自己“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6]的决心,刘禹锡佩服不为了荣华富贵抛弃旧主卫青的任安,鄙视那些为了功名利禄投奔霍去病的小人,他借任安表达了自我坚守的态度,绝对不向世道低头,刚毅不折。这只固守初衷的“病鹤”就是诗人自己。
元和十一年(816),等待量移的刘禹锡再度被贬逐出京,这次刘禹锡被贬播州。播州环境十分恶劣,裴度等人为刘禹锡求情,宪宗才下令改刘禹锡为连州刺史(广东连州市)。连州的条件相较于播州好很多,而且刺史是一州主官,与朗州的司马闲职不同,依旧怀抱热情的刘禹锡在调查了连州的各种情况后,写下了《连州刺史厅壁记》,描写了连州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元和十四年(819),刘禹锡的母亲去世,他才卸任回洛阳守丧。长庆元年(821),丁忧期满的刘禹锡被任命为夔州刺史(重庆奉节县)。到达夔州的刘禹锡一如既往,调查民情,处理公务。长庆四年(824),刘禹锡又调转和州(安徽和县)。“气力已微心尚在”[7]的刘禹锡救助了因为旱灾陷入饥荒的和州百姓。而他在写给李德裕的《和浙西李大夫伊川h居》中认为李德裕内心的隐逸之志可以被理解,但是刘禹锡认为有才能的人被时代所需,拯救苍生是众望所归,所以他仍然没有失去对现实的信心。白鹤可以自由飞舞,但是有志之士必须为朝廷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贬谪期间,尤其能代表刘禹锡心态的就是《秋词二首》中的“冲天之鹤”。“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8]一反以往悲秋、畏秋的主题,诗人唱了一首豪迈开阔的秋歌。在萧瑟的秋天,被贬的诗人本来应该心情低落,内心惆怅,但实际上诗人的心情并非我们所想的那样。诗人突破我们的预想,高唱清爽的秋天远胜景色烂漫的春天。灿烂的春光让人轻易沉醉在其中,秋天却令人心旷神怡。而直上云霄的飞鹤更给诗人一种旷达潇洒的感觉,诗人的豪情逸兴也随着鹤升到碧空。刘禹锡从朗州、连州、夔州到和州的政治处境一直在好转,他也始终坚守初衷,如同秋天排云而上的白鹤一样,带着热情治理地方事务。这“冲天之鹤”表达了诗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经历了革新失败的刘禹锡,多次被贬下州,他的妻子和母亲又接连去世,贬谪期间的刘禹锡面临了许多挫折与打击,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诗歌中仍然出现了带病起舞的“病鹤”和翱翔在晴空上的“冲天之鹤”。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他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华亭孤鹤
宝历二年(826),刘禹锡接到东都待诏的命令。被贬谪数地的刘禹锡归心似箭,渴望自己能够被重新启用,进入庙堂,一展宏图。但是返回洛阳以后,刘禹锡却迟迟收不到任命的文书,仍旧被投闲置散。大和二年(828),刘禹锡被任命为主客郎中,这个官职与他原来的期望相差很多。因为主客郎中是礼部所属的各司之一,负责藩国朝聘的事情,并不能让他实现人生理想。后来,刘禹锡三牧上州,分别是苏州、汝州、同州。诗人被排挤出朝廷,但始终不忘本分,在每个地方都勤恳辛劳地处理当地的事务。多年的辗转漂泊和杂乱的地方政务让诗人感到厌倦,萌生了归隐田园的想法,总想着能够称病归隐,和好友饮酒赏花。
诗人刘禹锡认为自己一直像羽翎不沾染污泥的鹤一样,保持自己的初心,然而朝廷识人不清,所以他在《鹤叹二首》中表达了自己无人赏识的幽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渴望归隐的云外之情。远离京都,“年高健亦衰”[9]的诗人在登楼时已经感觉到自己的力不从心,滞重驽钝。自己在上州可以保全自我,但是却无法实现理想,这种矛盾的心情让诗人心生隐退之意。当自己的朋友白居易主动辞去刑部侍郎,即将前往洛阳任东都分司时,刘禹锡羡慕白居易自此远离朝廷,与商山四皓作伴。太子宾客是散官,白居易这次的确比以往都要更接近自己“中隐”的理想。刘禹锡称白居易此行是“放鹤冲天”,青天也就是鹤真正自由的归处。“放鹤”最早出现在《世说新语》中,支道林爱鹤,所以折断鹤的翅膀,失去自由的鹤垂头丧气,风度全无,支道林又放鹤归去。从此“放鹤”代表士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尽管“鹤恋故巢云恋岫”[10],对青天有所依恋的白鹤无法完全的自由,毕竟实现庄子口中无所待的自由是很难达到的。但是对朝廷满怀希望又失望的刘禹锡也很羡慕开始向自由迈出第一步的白居易,产生了退归洛阳,长伴地仙的想法。
这个时候的诗人也很孤单.朝廷中无人赏识,知音也四处零落。“乃知孤鹤情,月露为知音”[11]刘禹锡就像茕茕孑然的孤鹤一样,孤单无依。大和八年(834)春,刘禹锡任苏州刺史。这时他的好友柳宗元和韩愈皆已去世多年,元稹也在三年前去世。白居易因病罢河南尹,在洛阳任太子宾客,令狐楚此时任吏部尚书。刘禹锡的知己有的已经离世,有的远在京都,而他在上州任职,远离长安洛阳,和自己的知交好友久未相见。“别侣孤鹤怨,冲天威风归。容光一以间,梦想是耶非。”[12]孤单年老的诗人因为知音稀少更加珍惜来自远方的书信,羡慕可以在春天来临之际北归太湖上的大雁。这只“孤鹤”就是此时此刻诗人的真实写照。
在待诏洛阳和三牧上州期间,诗人也在诗歌中提到了华亭鹤。华亭就是现在的上海松江縣和浙江嘉兴县地区。古人认为认为华亭鹤品种优良,后来“华亭鹤唳”的典故更让华亭鹤声名远扬。《世说新语·尤悔》中“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日:‘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13]记载了陆机被卢志和孟玖构陷,临刑时发出悔入仕途的绝响。伺候诗中经常用“华亭鹤”的典故来表达士人渴望归隐,厌弃仕途。“鹤唳华亭月,马嘶榆塞风”[14]“皎皎华亭鹤,来随太守船。青云意长在,沧海别经年”[15]士人在写给朋友令狐楚和白居易的诗歌中都提到了“华亭鹤”,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厌倦,在待诏洛阳和三牧上州期间,“孤鹤”与“华亭鹤”代表了刘禹锡孤单但是渴望自由,想要归隐的人生态度。
三、缓步闲鹤
三牧上州虽然让刘禹锡远离了政治中心,但是也让刘禹锡度过了比较安定的几年,远离了政治斗争。残酷的“甘露之变”让刘禹锡产生了急流勇退的想法。开成元年(836)秋天,刘禹锡称自己足疾复发,朝廷才让他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刘禹锡“把赋闲洛阳视为曲折多变的人生中的最后一个港湾,决心将生命之舟永远停泊在这里,不再启程远航,内心已失去任何现实诉求。”他在洛阳与裴度、令狐楚、白居易等人投身文酒之会,常常在一起饮酒赋诗。沉溺于文酒之会的刘禹锡采取一种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刘禹锡此时以冷静的态度面对世事和时间的变化。他希望自己“处身于木雁”,即处于庄子所说的才与不才之间,能够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以此避祸:“任世变桑田”更加表明无论时局如何变化,他都冷眼旁观、与世无争的态度。老之将至的诗人能淡然接受老年的诸多状况,例如身瘦、发稀、眼昏、多病等,但也能清醒地意识到年老的自己对世事的看法更加透彻,识人更加准确。“步因驱鹤缓,吟为听蝉高。”刘禹锡与鹤相伴,听蝉吟诗,饮酒赏竹,酿酒种药,悠然自得。而生病以后的诗人也不是凄然悲苦,而是清静知足。“兰芳经雨败,鹤病得秋轻。肯踏衡门草,唯应是友生。”[20]诗人因生病整夜难眠,扫叶声清晰入耳,此时肯来陋室问候自己的必定是自己的朋友。这只“病鹤”即是诗人的象征,虽然生病,但是依然有像芳草一样美好的人来看望自己。
晚居洛阳的刘禹锡因为多年的漂泊和当时的政治时局始终保持一种闲适超然的人生态度,就如同他笔下步伐缓慢的,没有躁容的仙鹤一样,诗人也对人生保持一种清醒冷静的态度。
四、结语
明代诗评家胡应麟说过,古诗的妙趣在于诗歌中的意象。所以意象是诗歌表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是十分重要的。唐代出现了大量使用鹤意象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鹤的喜爱和关注。“鹤意象作为典型的生命意象,承载了文人感性的生命力量,象征着诗人充满生命激情的主体人格,因而在表达生命体验的诗作中起了重要的表情达意作用。”21刘禹锡诗歌中的鹤意象内涵丰富,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这些鹤就像是诗人自己,能够表现诗人当时的生活状态和内心的想法,反映诗人的生活轨迹,清晰表达出诗人在每个人生阶段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贬谪期间的旷达乐观,积极向上;待诏洛阳和三牧上州期间的寻求知音和渴望自由:晚年的清醒冷静、超然物外。
参考文献:
[1]孙浩宇.中国文化中鹤意象的形成及其特点——从《昭明文选》、《全唐诗》等出发[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 11).
[2][21]董艾冰.唐诗中的鹤意象研究[D].暨南大学,2016.[3][16]肖瑞峰.刘禹锡诗传[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4][5][6][7][8][9][10][11][12][14][15][17][18][19][20]蒋维崧.刘禹锡诗集编年笺注[M].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
[13]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中华书局,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