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定都临安城原因探析

2019-03-17 19:16张童心李威乐
甘肃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建康汴京君臣

张童心,李威乐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 200444)

北宋末年,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公元1113年,女真崛起,不久覆灭辽国。公元1126年,金兵南下,于1127年俘虏徽、钦二帝北上,是年北宋灭亡。赵构于1127年5月在应天府即位,改年号为“建炎”,是为南宋王朝。但金人兵锋所指,应天不是长久为都之地,故君臣南撤。高宗迁都建康(今南京),不久又逃到越州、明州,甚至出海逃避,狼狈不堪。当高宗第三次回到临安时,便以临安为行在,长居于此。从1138年宋高宗正式驻跸临安,直至1276年蒙元灭宋,共历138年。

一、南宋初年定都背景

不同于六朝等割据政权定都于建康,南宋乃将行在设于临安。自古在临安定都的只有两个王朝,一是南宋,另一王朝(国)则是五代时期的吴越国。吴越国势力范围只在越地,建康城并不在其势力范围内。但南宋幅员辽阔,自淮河以南都在其势力范围内,舍建康而选择临安的原因何在?其实,南宋定都选择无非两个城市,一是建康,一是临安。二城相去不过五六百里,一濒长江、一濒钱塘。一是六朝古都,一是东南形胜。

关于建都的问题,南宋君臣进行过多次讨论。君臣讨论的定都地点也是围绕着建康和临安。楼炤等臣僚主张定都临安,“今日之计,当思古人量力之言,察兵家知己之计。力可以保淮南,则因长江为险阻,权都吴会,以养国力”[1]。此时还是高宗出海逃避之前,楼炤便已主张升格临安的行政地位。高宗每次驻跸临安,均有反对的声音,刑部侍郎卫肤敏、福州知州张守等人屡次力谏定都建康。孝宗时期,陆游等人反对临安为都城的论调依旧非常激烈,“某闻江左自吴以来,未有舍建康他都者……”[2]临安和建康虽相去不远,但实际情况则千差万别。

二、选择临安作为行在的原因

宋高宗赵构的历史评价虽不高,但其能在国家飘摇之际于江南建立并稳固南宋王朝,也非泛泛庸才。他力排众议选择临安作为临时都城,有四方面原因。

(一)魏晋至南宋临安经济的迅猛发展

魏晋时期,北方战乱频频。虽然南方的开发不太完善,但却相对稳定。晋代衣冠南渡,北方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的劳动力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再加上六朝在江南数百载的经营,江南得到了全面开发。隋朝统一中国后,统治者废除钱塘郡,建制杭州,州治为余杭县。唐代时,杭州隶属于江南东道与浙江西道,出现了“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的盛况。到了五代吴越时期,临安的发展则更进一步。钱镠定都于吴越国,成为吴越国主。五六十年间,吴越国虽偏安一隅,但江浙一带少有战乱,经济得到稳定发展,才有了“钱塘富庶,由是盛于东南。”[3]

北宋时期,临安发展更为迅猛。欧阳修评价:“四方之所聚,百货之所交,物盛人众,为一都会”[4]172,“今其民幸富完安乐,又其俗习工巧,邑屋华丽,盖十余万家。”[4]172柳永词中称“参差十万人家”。这时,杭州始被称为“东南第一州”。元祐年间(1086—1094)苏轼上奏称“杭州城内生齿不可胜数,约计四五十万人”[5],谈到了具体人口数量。自魏晋以降,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临安的繁盛一日胜过一日。到了北宋,已成为东南地区的大都会。

(二)便捷的交通

在政治考量方面,临安城的位置对于统治者来说更为安全。南宋刚刚建立时,政权并不稳定,金军数次兵下江南,高宗泛舟出海才得以逃脱,他对金军的心理恐惧是可想而知的。临安城位于江南腹地、钱塘江北岸,若金军攻破南宋淮河、长江防线,那么南下进攻都城尚有一些缓冲的时间,而这个时间足够让南宋君臣出海躲避。建康的地理位置就没有太大优势,只要金军能够渡过长江,金陵城破就如探囊取物。即便金军不直撄南宋正面,只要占据长江中上游的优势地带,几路进攻,也能顺利东下,如隋灭陈之战。

另外,金军不时南下骚扰南宋边境,骑兵是其优势,适合在平原地区作战。“女真族素以弓马见长,武将们所率骑兵极具快速机动性,使其有较强的正面冲锋和两翼迂回包抄的能力。金初期在攻打城池时,多以骑兵为主,并运用‘集中优势兵力’‘出其不意’‘先打外围,后击中间’等攻城战术,使金朝能在短短的数年间攻下辽、宋的众多城池。”[6]杭嘉湖地区水网密布,金人南下不善水战,且有天目山山脉作为天然屏障,不利于金人展开进攻。但是建康城就不一样了,四周多是平原,若金人能渡过长江,建康也就无险可守了。

在经济地理方面,临安位于江南中心腹地,地理位置极其优越。临安城是对外贸易的大城,在北宋时期便设立市舶司。《淳祐临安志》中有“道通四方,海外诸国,物资丛居,行商往来,俗用不一”[7]。临安北面是自唐朝便设立市舶司的对外贸易大城秀州,南面是与东亚地区贸易频繁的明州。临安还是两浙中心,商贾往来贸易频繁,南有钱塘江之交通便利,北有太湖鱼盐之富,东滨大海。还值得一提的是大运河。临安是大运河的南起点,不管是南宋中央向淮河边界军区运送物资,还是南北双方进行贸易,都是极为便利的,物资可从政治控制中心直接到达南宋境内的大部分地区。向北可沿着江南运河到达长江,再从长江经山阳渎到达淮河与金国的边界;向西可通过江南运河到达长江,再逆流而上到达川蜀地区;向东、南可由钱塘江出海到达浙、闽、粤沿海地区,水运极为便利。

(三)符合宋朝北方官僚士大夫的文化认同

在社会风气方面,临安城更像北宋都城汴京。两宋时期,社会经济空前繁荣,官民皆形成奢靡享乐之风。唐朝时在时间、空间上严格限制的市到了宋朝都已放开了。宋代坊与市相杂而居,晓市、草市、夜市更加普通,也出现供城市居民娱乐的场所瓦勾栏。北宋汴京工商业之发达,可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管窥其貌。临安城富丽堂皇、繁荣热闹,其繁华绝不逊于汴京。“临安城的商业完全突破了传统的坊市制度,自大街及各个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没有一间虚空的房屋,可以说没有一家不做买卖的。”[8]北宋中期,欧阳修在《送慧勤归余杭诗》中写道:“趣俗僭宫室,倾资事雕墙;佛层尤其侈,耽耽似侯王,文彩丹漆,四壁金火辉煌,上悬百宝盖,宴坐以方床……烟霏四面起,云雾什芬芳;岂如车马尘,鬓发染成霜。”[4]247他认为临安与汴京相比,东南的奢靡之风更甚。

在宋朝奢靡享乐之风下,宋朝士大夫自然而然选择了与汴京极其相似的临安城作为其都城。相对于建康来说,那些保守的君臣在临安可以继续享乐,在建康却要随时面对南下的金军。当然,临安城毕竟是江南城市,在饮食风俗、娱乐爱好等方面不可能与汴京无二致、甚至可能大相径庭,于是南宋君臣们便主动兴建一个与汴京相似的城市,以此来怀念旧都。“当时城中的许多建筑都是仿效汴京而建,比如南宋临安的皇宫,不仅规模和汴京的皇宫相仿,而且连宫殿的格局也和汴京相同。再如临安大内丽正门前的宫廷广场也是仿照汴京而建,并在广场的四周设有红漆杈子,限制行人通过。”[9]

在文化背景方面,临安与汴京也非常相似。唐代雄浑万方的诗到了宋朝则变为了婉约柔美的词,且宋词在意向上更多柔美清婉之物。临安位于西湖之畔,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是个风景绝佳的城市,自然得到宋朝士大夫的青睐。宋朝是一个文人的时代,自太祖以来文人地位极高,他们能够担任武职,也有“不杀士大夫”为依仗。于是北宋便产生了宋代所特有的文人文化,这种文人文化促使宋代士大夫选择了临安作为都城。这座城市给予了他们更多的文化认同。

三、临安城作为行在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在经济方面,南宋王朝定都临安后,临安自然一跃而成为当时第一大城市。蒙古帝国灭南宋后,临安的繁华盛况依旧不减,马可波罗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的天城”。据林正秋等学者研究,南宋定都临安后,其人口已达一百二十万,其手工业、商业等都极为发达。而且临安凭借其地理优势、经济辐射能力和大运河之利,维持了江南自隋唐以降的富庶局面。

其次,在当时临安城作为割据王朝的都城,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南宋王朝定都临安,此后138年再未更易过都城。定都临安后,南宋王朝局势也较为稳定,除苗刘兵变外,再很少爆发起义,南宋与金的关系也较为稳定,双方虽屡有摩擦,但势力保持得比较平衡。

定都临安城的弊端在于,其带来稳定局面的同时也导致南宋朝廷上下不思进取,歌舞升平,失去了恢复旧都的斗志,于是有了“东南妩媚,雌了男儿”[10]之语。整个南宋王朝一百余年,只有孝宗、宁宗时期曾两次北伐,此后再未振作过,这不得不说与定都临安城有些许关联。

四、结语

临安城自魏晋时期便开始迅速发展,五代时期又为吴越都城,在政治影响力、经济活力、交通方面都有优势。南宋君臣也因其特有的文人文化选择临安为都城。纵观历史,鲜有在临安定都的王朝。定都临安南宋部分君臣也乐于接受偏居江南一隅的安逸与享乐。选择了临安作为都城符合当时大多数当权者的利益,而这个选择对后世也影响颇深。

猜你喜欢
建康汴京君臣
丹江蓝里望故乡
方一新《建康实录释词》手稿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汴京:繁华背后危机重重
一张图带你游汴京
汴京诗群
从《氓》看女子的抱怨和依恋
东坡梅
明清两朝边疆治理中的西夏历史借镜——兼论明清君臣的“西夏观”
学渣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