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墓室人物壁画美术的主题研究

2019-03-17 17:52:28吴思佳
贵州民族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墓室壁画美术

吴思佳

(东南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1189;兰州理工大学 设计艺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50)

辽代(907—1125年)是历史上由契丹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曾统治我国北方地区,是我国知名少数民族政权之一。辽代的兴起和存在时间(不考虑西辽)相对不长,但其文化却带有自身鲜明特点,具有较为突出的影响力。包括墓室人物壁画在内,辽代艺术没有得到系统的传承和发扬,我们有必要保护我国传统文化,也是本文尝试进行相关研究、保护传统民族文化的核心意义所在。

一、辽代墓室人物壁画的内容特点

(一)人物类别多样

对现有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等地的辽代墓室人物壁画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突出特点之一是人物类别丰富。在皇室墓葬中,其人物包括小吏、大臣、贵族、侍妾等等,这些人物的形态各异,或交谈,或工作,或服侍墓主人,构成了完整的壁画内容。已有学者统计出辽宁省、河北省、山东省、吉林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共发现辽代贵族和官员墓葬超过300座,其中壁画内容人物超过5600个,类别110多种,几乎涵盖皇帝、贵族至平民、奴隶所有阶层,成为我国历史学研究和艺术研究的重要依据。[1]

(二)人物形象丰富

从人物形象上看,辽代墓室人物壁画带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人物形象的多变性,二是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丰富。形象的多变性,被看做是少数民族壁画的主要特点之一,与汉族封建王朝壁画内容不同,少数民族壁画中的人物,早期强调反映生活、生产、军事、宗教等活动,中后期则开始增加汉化内容。如辽太宗耶律德光怀陵,与辽太祖相比,耶律德光在军事、政治等各方面的成就都相对有限,但耶律德光执政时期,辽代贵族已经开始汉化,在其陵墓壁画中,有各类带有多民族特点、反映皇家气象的场景和人物。文化内涵上,耶律阿保机(辽太祖)祖陵壁画人物仍以少数民族形象为主,到耶律德光怀陵以及其后的显陵和乾陵中,汉族人物(因很多人物身份不可考证,以外观进行判断)数目已经大为增加。

(三)以人物反映主题

辽代墓室人物壁画中,人物很少单独存在,大部分人物是集中出现于壁画中的,其中墓主人以较多华丽的衣着、较高大的形象得到突出,所有人物共同对主题进行反映。如乾陵中的狩猎壁画,壁画中人物超过40个,包括卫士、侍从、大臣和墓主人耶律贤,所有人物围绕在耶律贤和被狩猎的猎物之间,自然形成壁画“众星拱月”的格局,较为突出地反映了耶律贤孔武有力、英勇搏杀猎物的形象和主题。其他辽代墓室壁画人物也带有类似特点,强调对墓主人的赞美,以人物设计、形象变化、布局处理进行主题强化。[2]

二、辽代墓室人物壁画的美术风格特点

(一)继承性风格

辽代墓室人物壁画的美术风格带有一定的继承性特点,这种继承普遍被认为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继承自唐代,另一方面继承自契丹民族自身。从辽景宗的乾陵壁画中,可以发现唐代美术风格的身影,在线条上强调柔和圆润,造型上无论男女都十分丰满。如墓室中反映辽景宗祭祀的壁画,画中核心人物除辽景宗外,还有位于西北位置的神明形象(具体身份不可考证,推测为佛教的某位菩萨),辽景宗身穿橘黄色长袍,身体较其他壁画人物明显更为健壮,神明形象同样高大丰满,这两个人物均集成了唐代墓室人物的美术风格。而在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寝中,壁画更多强调反映人物生活和早期的军事行动,研究人员在一幅反映辽太祖作战获胜的壁画中,还发现了契丹民族早期图腾形象,壁画人物除了耶律阿保机之外,几乎没有进行精雕细琢,强调突出战争画面,这些内容在之后的辽代贵族和官员墓室壁画中已经十分少见,带有契丹族自身的美术风格特点。

(二)融合式风格

融合式风格,是指辽代墓室壁画人物往往融合了汉族、契丹族两个民族的特点,人物在衣着、行为、场景等各方面都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丰富化迹象。早期的契丹贵族墓室中,壁画十分稀少,即便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其墓室较中原封建王朝也显得十分简陋。而在耶律德光的墓室中,壁画开始大量出现,内容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汉文化元素开始融入。在一幅反映耶律德光文治的壁画中,耶律德光处于壁画中央偏右的位置,在其四周是4位大臣和12位侍从,这16个人物中,仅有4 人为契丹族传统打扮,其余12人均为汉族衣着、服饰,这表明,当时的汉文化已经在契丹贵族中产生了明显影响,壁画人物也融合了更多的汉族风格。怀陵之外,庆陵、乾陵中的壁画人物也带有相同变化。文化方面的融合更多通过墓室人物壁画显现出来。[3]

(三)民族式风格

民族式风格,既包括契丹民族自身风格,也包括中华民族的风格,前者在本文中已经有过论述,本节不再赘言,就中华民族的风格而言,辽代墓室人物壁画颇具研究价值。如关于生活的壁画,在山东地区一处辽代官员的墓室中,发现过一幅两名侍女服侍男主人用餐的画面,该壁画中,两名侍女恭敬地站立在一侧,其中一位手持托盘,将食物提供给主人。这一类人物壁画在此前契丹族的墓室中没有被发现过,更符合中原文化的特点,较为突出地反映了契丹融入中原汉族文化后的变化。在北京一处贵族墓室中,学者发现了祭祀相关内容,壁画人物神色恭敬,其祭祀的对象为某种神祇,而祭祀所用为三牲,也即中华民族传统的“太牢之礼”,也较为突出地反映了辽代人物壁画的民族式风格。

三、辽代墓室人物壁画的美术核心价值

(一)色彩价值

色彩价值是辽代墓室人物壁画突出的美术价值之一,因保存不当,很多辽代壁画在出土前已被破坏,从现存作品上看,在创作的早期,各类人物壁画都使用了色彩进行表现力的强化,主要包括黄色、红色、黑色和白色四种颜色。如在河北地区出土的一幅壁画,画中共有8个人物,包括7名儿童和一名妇女,妇女正在通过小火炉煎煮某种药物(也可能为食物),两个年龄较大的儿童在一侧辅助,另外五个儿童则在另一侧玩耍。为表现壁画“煎煮药物”的主体,壁画整体采用白色背景,火炉颜色稍深且位于整幅壁画的中心位置,所有人物的衣着等色彩都缺乏显著变化,且注意力都集中于壁画中央位置,无论从何种角度观看,都可以自然而然地被壁画中央“煎煮药物”的主题所吸引,这是该壁画色彩运用的成功之处。此外,在贵族和皇族墓葬中,壁画多采用重点人物重点突出的方式,使墓主人在衣着、冠帽上带有一定的特殊性,以表现其人物特点。如乾陵中一幅表现贵族女子抚琴的壁画,该女子身着红色衣衫,其他侍女均着青色衣衫,红衣女子自然而然地在壁画中突出出来,色彩运用的价值十分明显。

(二)布局价值

人物壁画作为美术作品的一种,同样强调布局的价值,在辽代墓室壁画中,无论墓主人身份存在何种差别,布局上都十分巧妙,或者为突出人物,或者突出某个主题,布局考究,美术价值鲜明。如在河北省某辽代官员的墓室中发现过一幅反映官员出行的壁画,壁画共设计三个主要元素,即仆人、马匹和车辆。该壁画为横式,仆人1位于壁画的最右端,仆人2位于壁画的最左端,右侧为马匹,马匹右侧为车辆,整个布局反映的基本主题,为仆人跟随主人出行。位于画面最后的仆人,其衣着上看更接近于随行仆从,图中没有直接给出墓主人形象,但从画面布局上看,墓主人应该位于车辆中,且很可能为武官,因行走于街道中而不能骑马,因此坐在车中。该壁画的布局十分清晰,也符合我国古代官员出行的基本情况,具有美术方面的价值,也具有历史方面的分析价值。[4]

在布局方面,辽代墓室人物壁画还带有一定的时代特点,与早期契丹族壁画不同,辽代中后期,其各类文化已经明显汉族化,布局上强调一些夸张性的变化,突出主要元素,弱化次要元素的表现,如乾陵中贵族女子抚琴的壁画,其中的红衣女子,身体比例明显大于两名侍女,且布置在壁画的中央位置,得到了更有效的突出。而壁画中的辅助元素布局同样考究,以竹枝对文化环境进行烘托,整体壁画的文化气息浑然天成,布局意图和特点鲜明。

(三)设计价值

从设计价值上看,辽代墓室人物壁画普遍重视通过多种手段强化对墓主人、壁画事件的描述和表达,因此需要合理进行人物大小、颜色变化、主要元素分配方面的设计调整。如河北地区的辽代墓室中,曾发现一幅带有汉族和契丹族文化特点的壁画,从壁画人物的特点和设计内容上看,应属于贵族墓葬。在墓道顶部,设计有蛟的形象,因此该墓主人应为皇族一脉或者为立有大功的武官。壁画中设计的元素还包括若干装饰品、两个人物,人物手中则是进献给墓主人的物品,其中身着红衣的人物神色谦恭,而着蓝衣的人物正看着红衣人物手中的物品。从设计的角度看,工匠似乎强调了红衣人物手中物品的价值,不但设计了较为鲜明的颜色对比,也有意通过蓝衣人物的动作突出红衣人物手中的礼物,设计看似不经意,实则极为有效地突出了主题内容。[5]

此外,在辽代墓室人物壁画的设计中,还十分强调比例变化,很多人物和物品的比例与现实不符,但却能够有效强调壁画内容。如一幅贵族墓葬中的人物壁画,表现了几名乐工和伶人演奏音乐、表演舞蹈的场面,墓主人形象高大,而乐工和伶人身形矮小,既符合墓主人身份,也使其欣赏歌舞表演场景的主题通过设计调整得到了突出,具有高超的美术价值。

(四)文化价值

辽代墓室人物壁画的美术价值,可视作艺术价值、文化价值的一种体现,这种价值实际上超过了壁画本身,也突破了时代的局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对辽代墓室人物壁画进行系统分析,又可以发现更多的文化价值。从美术的角度,可以有效地发现辽代和前代、后代在艺术方面的融合,这又可以视作少数民族和中原民族文化融合的一种表现,体现了我国文化强大的吸引力和包容性,是我国文化优越性的一种体现。

四、辽代墓室人物壁画美术价值的延伸与保护展望

(一)有限资源的统计

为实现辽代墓室人物壁画美术价值的延伸、保护,除了在文化事业上给予充分重视外,还应做好有限资源的统计,使现有资源得到集中性的保护。这不仅需要对现有考古资料更好地保存,利用数字化设备生成信息档案存档保护,分析其艺术特点和考古价值;也有赖于各地对于科考力度的加强,发现新的墓葬后,应调拨资源、资金、人力,组织开发与保护,有效促进辽墓壁画的保护与研究。

(二)资源扩展

资源扩展,是指以现有资源为基础,对辽代墓室人物壁画进行深入研究,并拟定三期资源扩展计划。第一期为分析期,可持续1-3年,主要针对现有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发掘,寻找其中的亮点、重点,如未经证实的古代文化特点、生活习惯等。第二期为过渡期,可持续1-3年,主要根据研究结果,对辽代文化进行扩展性研究,包括墓室其他壁画、丧葬文化、生活文化等,实现文化研究的全面化,借以推动文化研究的逐步深入。第三期为扩展期,要求持续进行,以前两期分析结果为基础,扩大研究范围,寻求将历史研究的空白进行填补,并为文化的产业化建设打下基础,使文化保护的方式、文化传承的方式更具时代感和可行性。

(三)商业发展与保护

在有限资源的统计、资源扩展完成后,可将文化保护和继承、发扬推向商业化阶段。现代社会发展以谋求经济发展作为重要方向,传统文化保护更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补充。辽代文化融合了少数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双重特色,这对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具有积极的参考价值。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寻求其文化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如宗教文化的艺术表现。辽代对佛教尊崇有加,同时也没有抑制道教和其他宗教的发展,可将宗教作为主题,将其与政权的兴衰、社会统治的稳定融合在一起,创作电视纪录片、影视剧等,一方面契合现代社会文艺繁荣的基本特点,另一方面也能使辽代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扬,获取更多关注,谋求更为积极的传承与发展。此外,辽代文化带有地域性特点,集中于我国山东省以北,到内蒙古自治区一带,可在当地建立辽代文化博物馆、或者以辽代文化作为主题,建立影视基地、文化产业链,通过政府引导投资,发挥辽墓壁画、服饰文化、其他文化在吸引力方面的优势,全面提升文化产业的建设水平,吸引民间资本注入,扩大产业影响力,促进形成稳定的产业链,推动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的保护。

综上,辽代墓室人物壁画的美术价值突出,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文化融合色彩。人物类别多样、形象丰富,美术风格具有继承性、融合式和民族式三大特点,其美术核心价值可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色彩价值、布局价值、设计价值和文化价值。为求进一步保护传统文化,可对现有的墓室壁画考古资料进行统计,推动其文化价值的传播,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发扬。

猜你喜欢
墓室壁画美术
“啸”乐考释——以唐太宗妃韦氏墓室啸伎壁画为中心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第302窟佛座方格纹图饰的表里漫谈
收藏与投资(2022年5期)2022-05-31 19:58:15
壁画上的数学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墓室探秘
北朝、隋唐壁画
收藏界(2018年5期)2018-10-08 09:10:54
帮壁画“治病”
学与玩(2017年6期)2017-02-16 07: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