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倩 阮耀慧
(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 230036)
苹果蠹蛾Cydia pomonella (L.)也叫苹果小卷蛾,属鳞翅目,卷叶蛾科,小卷蛾亚科,杂食性钻蛀害虫。据有关资料表明,苹果蠹蛾最初出现于欧洲的中南部,如今在除大洋洲、南极洲外其他各洲共计71个国家均有发现。是世界上对于水果生产有着重大威胁的有害物种。[1]但是对于苹果蠹蛾的调查与监测、生防、生态调控研究而言,相对薄弱的生态调控新技术防治苹果蠹蛾尚未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资料表明,1950年相关部门最先在新疆发现苹果蠹蛾。苹果蠹蛾因为极强的适应性与超强的繁殖能力,所以继而入侵甘肃、内蒙古、宁夏以及东北三省等地区。对于我国苹果和梨的优势产区,造成极为严峻的伤害。尤其是我国西部水果产区苹果蠹蛾造成的疫情最为严峻,同时不断往我国东部扩散,同时对西北黄土高原苹果优势产区和东部的水果安全也有一定威胁。目前全球对苹果蠹蛾的研究与报道而言,主要侧重方面,在于苹果蠹蛾的生物学特性、性信息素、综合防治及其应用方面,而在国内对苹果蠹蛾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依然少有资料可寻。[2]基于此,对于苹果蠹蛾的检测与防控应当成为我国相关地区保障果业生产安全的重要任务之一,让苹果蠹蛾的危害保持在可控范围内。
苹果蠹蛾体长约为8mm,翅展约为19~20mm,雄虫为深褐色并略,雌性苹果蠹蛾体色较雄性浅;单眼周围黑色,中间发黄亮光,复眼深棕褐色。触角为简单丝状,不到前翅前缘之半。前翅臀角处是深褐色的椭圆形纹,有三条青铜色条纹,其间显出4~5条褐色横纹。前缘具有5~6组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斜纹。翅基部为褐色或淡褐色,其中外缘突出,成三角形。翅中部颜色最浅,杂有波状纹。后翅为黄褐色,前缘成弧形突出,不到前缘的一半处。[3]
苹果蠹蛾的卵为椭圆形,极扁平,长1.1~1.2mm,宽0.9~1.0mm,中部略有隆起,表面无明显花纹。初产时为半透明,随其胚胎发育,逐渐成黄色和红色。[4]
成熟幼虫体长约为14~18mm,初孵幼虫呈淡黄色,成长幼虫呈淡红色,背面颜色深而腹面颜色淡,头部黄褐色,侧单眼区深褐色,每侧有6个单眼,第1、6单眼较大,呈椭圆形,第3、4单眼较小。前胸气门最大,椭圆形,其次为第8节气门,其余大致相等,近乎圆形。腹足4对,趾钩为单序缺环。
体长7~10mm,黄褐色,复眼黑色,喙不超过前足腿节。雌虫触角较短,不及中足末端;而雄虫触角较长,接近中足末端。中足基节显露,后足及翅均超过第3腹节而达第4腹节的前端。臀棘共10根。
苹果蠹蛾在北纬45°以南比较温暖的果区被发现。最初由于当地果树管理较粗放、果农认识不足、虫害防治不及时、果实包装箱重复使用等问题,苹果蠹蛾呈现向北蔓延的趋势。[5]近年苹果蠹蛾发生范围越来越广泛,平均蛀果率超过7%,受害严重的果园蛀果率达18%以上,果园受害率为63%以上,对果品出口造成了严重影响。在虫害发生区,苹果蠹蛾以幼虫蛀果为害,主要从果和果相贴、果和叶片相邻的果实胴体或花萼处蛀入果内危害;苹果梨和东宁五号梨有80%以上的虫果是从花萼部被蛀入。苹果蠹蛾主要取食为果实及种子,被其为害的果实有较大且不规则的蛀果孔,虫粪堆积在孔外,幼虫进入果实后,通过蛀果孔直达果实中心进行蛀食,且因其有取食种子的嗜好进而会造成幼果发育受阻易脱落,危害严重时期造成果实的大量脱落。[6]一个果实内一般只有1头幼虫,幼虫具有转果为害的习性,一头幼虫蛀食3~4个果实。幼虫发育成熟后从原虫道脱果或向果皮方向另蛀一虫道脱果。
据大量的相关资料表明,在新疆的南部地区,苹果蠹蛾发生在3~4代,而在其北部地区,主要发生在2代和不完全的3代;有关调查表明,苹果蠹蛾以作茧的方式度过寒冷的冬天,并且其多躲在果树枝干的裂缝、根际树洞等场所;第二年春,当日均气温升到10℃以上,苹果蠹蛾将会破茧而出,直到日均气温升到16℃左右,苹果蠹蛾的幼虫羽化就会进入高峰期。证据表明,雌性苹果蠹蛾羽化3天左右就能进行交配,而且雌性苹果蠹蛾拥有超强的繁殖能力,一次产卵数最多能达到140粒,另外通过调查可知,雌蛾的卵多产在果树的果实上或者其周围,可见苹果蠹蛾的直接危害性。研究表明,苹果蠹蛾的幼虫属兼性滞育昆虫,其滞育期能长达一个月左右,因此长时间的滞育期,更加重了苹果蠹蛾对果树的危害性!此项研究为合理制定疫情防控技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5.1.1 推广应用新修剪技术。苹果蠹蛾的成虫产卵和幼虫取食,主要为害树冠中上部的果实和叶片上,难以观察其生长期,而且对较大树体施药操作较困难。因此,大力推广“大树开心技术”,既采用疏散分层形、开心形、多主枝自然圆头形进行修剪,降低苹果树、梨树高度,打开树膛,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可有效抑制苹果蠹蛾的为害,有利于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
5.1.2 休园。对于苹果蠹蛾疫情发生地区面积较小而言,要基于其防治效果与投入、经济效益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与探索。研究证明,对于发生病虫害地区的果园进行疏花、疏果以降低该地区水果产量。严重地区甚至停止一年的水果生产,以防止苹果蠹蛾带来的不可逆性伤害。
5.1.3 其他方法。我们要严格挑选与选择,防止苹果蠹蛾由水果上的虫洞进入果内,随水果入窖,而造成整个窖内水果的病虫害。在果实的生长季节,种植人员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套袋,防止果实遭受病虫害,防止蛀果;成虫期,在果树上悬挂卫生球,阻止其交尾产卵。
5.2.1 杀虫灯诱杀。根据害虫的趋光性,适时掌握杀虫灯的开灯时间,在果园中挂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通过粘板诱杀成虫只能消灭雄虫,但利用杀虫灯可消灭雌雄成虫。每天挂灯诱杀时间可定为19:00~23:00,在此期间一盏灯最多能捕捉45头成虫。灯与灯之间距离可设为30~50m。落地式杀虫灯效果不及悬挂式杀虫灯,杀虫灯的悬挂高度必须达到树冠的上半部。[7]5.2.2 粘虫胶粘杀脱果幼虫。当苹果蠹蛾的幼虫离开果实后,一般会爬行去寻找合适的场所作茧,这时如果树干上部没有适合其作茧的场所,幼虫就会区树下去找寻。根据这种特性,在树干基部设置粘虫环能有效控制下一代繁殖蔓延。给树干涂胶时,要注意把握好最佳的涂抹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防治效果。在7月上旬进行第一次涂抹,8月上旬进行第二次,一直到8月下旬进行最后一次涂胶。涂胶宽度可在8cm以上。结合刮治老翘皮效果更为明显。
5.3.1 迷向法防治。迷向法防治,即利用苹果蠹蛾信息素缓释剂对苹果蠹蛾雌雄间的交配通信联系进行干扰,减少苹果蠹蛾交配,减少后代繁殖数量,来达到防治的目的。迷向法防治措施目前还在不断试验、示范中。该项技术可应用在苹果蠹蛾危害的全部水果产区,特别是苹果蠹蛾密度发生相对较小的区域,一般会采用悬挂迷向丝达到防治苹果蠹蛾危害果实的目的。
5.3.2 性诱芯防治。在实验中发现,当苹果蠹蛾成虫发生的爆发期,采用性信息素检测,同时诱杀成虫。在诱杀成虫时,实践发现三角状的沾虫板和水盆形诱捕器诱杀成功率明显较高。诱捕器间距为15~20m。利用水盆式诱捕器时要注意保持盆中水位,利用沾板式诱捕器时注意观察沾板的粘性,若粘性变差要及时更换粘板。
根据成虫发生情况和产卵情况使用药剂。根据每年的监测,苹果蠹蛾成虫的发生有一定的规律性,越冬代成虫一般在果树开花时开始活动,到幼果期达到活动高峰,这一段期间是化学防治的重要时期,实施第一次药剂喷洒,是防治能否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另外,实施喷药防治可以在卵果率达到0.1%时进行,每隔10d进行一次喷洒。第2次药剂防治关键期在7月中下旬~8月上旬。防治苹果蠹蛾时必须选择具杀卵和胃毒作用的药剂,如高效氯氰菊酯、乐斯本、灭幼脲3号、甲维盐、杜邦奥得腾、2.5%高效氯氟氰菊酯等。
(1)苹果蠹蛾防控对我国水果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摒弃重视治理轻视防护的现有治理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有害生物控制方针,突出预防为主的原则。
(2)当前有害生物控制主要依赖化学防治,世界农药品种和产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在防治有害生物的同时却对自然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有害生物控制也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逐渐改变主要依靠化学防治的现象,加强生物防治等其他防治措施的运用。
(3)当前国内外对于苹果蠹蛾防控的研究进展缓慢,要加强对其发生规律和防治措施的研究,要敢于突破现有模式的限制,不断探索新思路,新方法。
(4)在积极实施防治措施的同时,要加强对农业生产者的培训,提高农业生产者素质是防治效果的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