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鄱阳街小学 张丽娅 殷 惟
为了使队员们更加深入地感悟“爱”的含义,湖北省武汉市鄱阳街小学少先队从2002年暑期开始,就组织队员们开展了“太阳之子——临时家庭”活动。这个由队员们自己命名的志愿服务活动,在17年间不断扩大活动范围,深入挖掘活动内涵,让参与者学会了感恩与付出,懂得了爱,也带动了学校少先队工作的持续发展。
“太阳之子”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
2002年7月28日一大早,队员们就来到江岸区上海街同仁社区,与这里的五位孤寡老人组成了“临时家庭”。原本陌生的老人与队员们在鲜红的“临时户口簿”上签下了自己的姓名,在《临时家庭公约》上郑重承诺:从今天开始成为一家人。孤独的老人们喜得“孙儿孙女”,笑得都合不拢嘴,迫不及待地要把他们领回家认认门。队员们扶着爷爷奶奶,开心地走进新家。
从这天起,“太阳之子——临时家庭”志愿服务拉开了序幕。逢年过节时,队员们都去看望“临时家庭”中的爷爷奶奶。他们带着精心准备的食物与爷爷奶奶一起品尝,让老人们感受节日的温暖;为爷爷奶奶奶揉肩捶背,让老人们享受天伦之乐;主动帮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老人们感受到家的温馨。
队员们和“临时家庭”里的奶奶在一起
多年来,“太阳之子”们真情投入,分别与江岸区上海街以及一元街的洞庭、扬子、岳飞等社区里的孤寡老人们建立起“临时家庭”,签订了《临时家庭公约》。
“太阳之子——临时家庭”志愿服务活动既让孤独的老人们感受到了亲人般的温暖,也让队员们学会了关心他人、服务他人、服务社会,还引导他们体验到了帮助他人的快乐与幸福。
17年来,学校少先队不断拓展“太阳之子——临时家庭”的活动范围,引导“太阳之子”们不仅关注社区的老人,更将爱播进更多需要帮助的人的心田。
“太阳之子”走进山村。2008年阳春三月,队员们带着全校师生捐赠的书刊、文具等,来到了黄陂区蔡甸中心小学,和山区的小伙伴一起上课、游戏。一天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们情意浓浓,相约以后保持书信联系。之后,“太阳之子”们用一封封书信与山区小伙伴架起了“爱心桥”,在彼此关爱中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共同成长。
“太阳之子”关爱同伴。2012金秋十月,六年级的队员小雪突发急性白血病。“太阳之子”们发出爱心倡议,全校师生自发地进行了爱心捐款。队员们有的拿出压岁钱,有的拿出积攒的零花钱,还有的将父母为自己购买生日礼物的钱拿了出来……凝聚着“太阳之子”爱心的捐款,表达了大家的心声:“小雪,快点好起来,回到我们中间来!”
“太阳之子”走上社会。2018年,在江岸区青岛路广场上,队员们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微队会。
“队员们,你们可曾想过五星红旗为何能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开辟出一条生命的通道?”“因为五星红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志愿辅导员刘承瑛以电影《战狼2》中的片段为引导,和队员们探讨了宪法的核心思想及它赋予人们的权利和义务。
这一生动的队会,不仅帮助队员们了解了宪法,也向社区群众进行了法律知识宣讲,弘扬了法治精神,更让“太阳之子”的活动有了新拓展。
队员们参加江岸区一元街道“法治+”社区主题日活动
学习志愿服务精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逐渐成为鄱阳街小学日常少先队工作内容。学校已建立“太阳之子”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机制,由德育部门、少先队大队部牵头,组织队员、联合社区和家长,根据节假日设计志愿服务活动。师生踊跃参与,各方面积极配合,保障了活动的常态开展。
学校少先队还设计了丰富多样的评比表彰形式,及时对活动进行宣传,表彰志愿服务先进个人,营造了良好的活动氛围。
志愿服务活动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少先队组织与时俱进、不断探索,促进了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长效化、机制化,让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扎根队员心中,成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太阳之子”成为光荣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