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9-03-16 10:04董建萍
读与写·教师版 2019年4期
关键词:课堂阅读培养小学语文

董建萍

摘要: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中,往往都是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体。教师运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实践,降低了学生的阅读效率。因此,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根本目标,突出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理解课文,促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阅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4-0027-01

不少语文教师说语文课越来越难上,害怕没有亮点。为了出彩,便想尽办法:做课件、设计表演、小组合作、拓展发散、“多元解读”等等,我倒觉得简简单单上语文,“读得好”就是语文教学的亮点。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就提出: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评价建议中提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这些要求,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读上。

1.以读为本。以人为本

语文教学,“读”是基础,人是根本。首先要落实学生读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地读。教师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是一种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人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教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人情人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例如:在教學五年级下册《种子的梦》时,我先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通过范读定好基调,再让学生试读。张田若先生说:“评价一节课成功与否,首先看全班学生是否把课文读熟了。”为确保每名学生读正确、读流利,我是“严”字当头,一字不疏忽,就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逗号和句号要读出区别来,叹号和问号要读出不同来。必要时我做了示范,甚至领读,尽管他们已经是五年级学生了。在把诗歌读熟的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把诗歌读懂,读出字面背后的意思,进而把诗歌读出感情来。这期间离不开必要的讲解和朗读示范。学生通过第一、二小节低沉地读,第三、四小节轻柔地读,第五、六小节欣喜地读,第七√\小节坚定地读,深刻体会到了诗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加上重点诗句反复读、加减词语对比读,男生女生对读,师生共读等等,一堂课下来,学生对这首诗歌由品味到消化、积累、运用,真的是学懂弄通了。

2.读入文本、读出个性

让学生充分地与文本“对话”,心灵交融,读入文本,读出个性,学会个性解读,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言为心声,阅读不是一种简单的单向式输入,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文本的意义,而是通过潜心内化,渐渐地、动态地生成意义。所以,从本质上说,阅读是一种对话,是学生通过读课文,寻找一种心理感觉,产生情感共鸣,实现心灵交融的过程。课堂教学中,我引领学生带着自己的情感、思维方式和内心体验,读人文本、感受形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读出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阅读的真谛,也是阅读教学的目的追求。

总之,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所以,我每教一篇课文都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在阅读上下功夫,当我引导学生把教材真正读懂了,读出味儿来了,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猜你喜欢
课堂阅读培养小学语文
初中英语课堂阅读策略的运用和探索
英语阅读教学之探究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