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祝平
摘 要: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现农业农村的优先发展,就是要大力推动科技兴农,就是要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充分利用科技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统筹乡村生态化治理、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优化现代化治理体制、补齐乡村民生短板。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机械化生产得到有效推广、水利土木工程得到更新、农产品商品化不断发展、农业资源得到有效循环利用、农业智能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也面临着机械化推广缓慢、产业化发展保守、发展模式较落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科技融入度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对方政策碎片化、科技应用固有导向偏差、现代科技推广资金短缺、科技推广文化薄弱、科技推广人才奇缺等。因此,新时代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换效能;加强战略宣传,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氛围;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机械化生产和产业化推广;加强综合教育,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骨干;加强智能建设,打造乡村振兴智能化信息平台。
关键词:科技;乡村振兴;科技兴农;现状;优化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037(2019)10-80-7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10.011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是:到2020年,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1]。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及乡村的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离不开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科技在农业农村的发展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一步拓展了科技在乡村发展中的应用领域,也相应地对科技兴农提出了一系列的发展挑战。唯有深入了解新时代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深入剖析科技支撑乡村发展的不足及其原因,才能对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提出科学合理的优化策略,才能真正推动乡村振兴。
1 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时代内涵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新时代以科技进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2]。新时代,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而不是局限于“农技”这一概念。
1.1 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指出要以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乡村振兴,以人才汇聚推动和保障乡村振兴,增强农业农村自我发展动力。而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基础差、底子薄、发展滞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不够,农民适应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等多方面的问题依然存在。而这些问题归总就是当前我国现代化农业体系尚未构建完成。因此,科技支撑乡村振兴,首要的就是构建现代化农业体系。现代化农业体系就是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农民市场竞争力和生存发展能力显著提升、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健全完善。
1.2 统筹乡村生态化治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农村生态化发展是时代的要求。但当前,我国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农村垃圾处理、污水治理、封山育林、河流水库治理等依然是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生态难题,依然有不少地区的农村在发展过程中,荒废田土、污染河流和土壤、破坏地形地貌和森林植被等现象严重,不少地区的农业农村发展依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许多区域尽管没有破坏生态环境,但在生态环境优化上依然缺乏有效手段,如树木的种植存活率依然较低、河流淤塞,均缺乏有效的治理手段。因此,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就是要进一步统筹乡村整体化治理,就是要进一步保障好绿水青山,就是要借助科学技术提高农村生态治理的效率,包括植被的存活率、水土的治理、河流的治理等多方面。
1.3 推动乡村文化的振兴
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是《规划》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而当前,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着乡村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农民传统价值观念日益滑坡、乡村传统文化日渐式微、乡村文化振兴主体缺失等问题,乡村文化振兴已经成为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3]。乡村文化振兴既要从文化视角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焕发乡村文明新貌,更需要借助现代化科学技术,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存与传播,加快全国各地正能量新闻的传递,强化对红色主旋律的宣扬,从而既扫除农村封建愚昧思想残余,又进一步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4 优化现代化治理体制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实现“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化治理体制需要现代化科技的支撑。科技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已众所周知,现代化的通信手段已极大地简便了审批决策程序,也为公众监督、参与社会管理、公共管理提供了切实有效的现代化渠道和工具;社会协同、法治的保障更需要通信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大数据等现代化科学技术的支撑;现代化的法律咨询或远程法律咨询就是科技在乡村文化发展中最简单的运用。因此,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内涵之一就是优化现代化治理体制。通过电子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化技术、传媒技术等现代化科技,为农村现代化的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技术保障,有效创新农村治理手段。
1.5 补齐乡村民生的短板
乡村相比城市发展最直观的差距在于基础设施的薄弱,在于民生短板的凸显。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是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基本举措。而改善和保障民生具体则包括改善农村交通物流设施条件、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網络建设、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夯实乡村信息化基础。因此,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就是要补齐乡村民生的短板,就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物流设施条件,完善农村水利土木工程,实现农业农村资源的现代化循环利用,构建农村现代化的信息网络体系。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科技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引导和推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科技发展有了新的进展,取得了较好的发展成果。
2.1 机械化生产有效推广
早在2004年,我国就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以推动农业农村机械化生产;此后更是颁布了一系列农业机械相关的政策法规,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2018)》《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工作规范(2019)》,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推广。同时,农村机械化生产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根据有关数据统计,2017年全国农机总动力9.88亿kW,规模以上农机企业发展到2 500多家。2004—2017年,全国大中型拖拉机拥有量由110万台增加到670万台,每百户农民拖拉机拥有量从6台增加到13台,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农机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17年底,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6%[4]。可见,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机械化生产得到有效推广。
2.2 水利土木工程成效显著
水是一切生命的源泉,而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我国自古是农业大国,对于农业水利及农业相关的土木工程十分重视;同时,水土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离不开科技对水利土木工程的直接支撑。当前许多地区农业科技的发展主要就是针对水利土木工程进行研究和开发,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年我国耕地面积13 500万hm2,有效灌溉面积6 781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50.2%,比2012年提高了8.5%;节水灌溉面积3 432万hm2,占有效灌溉面积的50.6%,比2012年提高了9.9%。农业用水量3 766亿m3,比2012年减少了3.6%;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 584万hm2,比2012年提高了22%。同时,我国人多地少,优质耕地更是不足。但近年来,土地利用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攻关成果,如农田保护技术、造田技术、复垦技术等均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有关数据统计,自“十二五”以来,全国整理农用地3 533万hm2,建成高标准农田2 687万hm2,补充耕地185万hm2,其中,补充耕地70%来源于土地整理复垦,保证了全国耕地数量基本稳定。经整治后的耕地质量平均提高1个等级、单产平均提高10%~20%[4]。
2.3 农产品商品化发展趋势
一方面,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农产品产量的显著提升。近年来,随着农业建筑与生物环境工程快速更新,我国设施农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如蔬菜产业被持续看好,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农产品商品化得到快速发展。既有零散农户通过种植农产品、零散销售并获得经济收入,也有农业个体户或公司投资形成规模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并进行加工、销售。这不仅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更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市场化有效手段。国家数据统计显示,2017年,我国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5%,农产品加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2万亿元,与农业总产值之比由2012年的1.9∶1提升到2.3∶1。可以说,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产品商品化发展日益兴起。
2.4 农业资源突出循环利用
环保是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而农村是现代环保的“黑洞”,资源短缺且发展粗放是显著特征。近年来,随着《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农村绿色发展成了时代主题。《规划》更是明确指出,要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展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因地制宜开发利用水能和风能,要推进农村能源消费升级,推广农村绿色节能建筑和农用节能技术、产品。自“十二五”以来,农业农村资源的利用更加突出循环利用,注重能源利用的环保和清洁,并在生物质燃气技术、生物质成型燃料技术等方面有重要突破。根据农业部2017年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显示,目前已形成了以户用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四位一体”“五配套”等畜禽粪便循环利用模式和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为纽带的循环农业模式。截至2017年,全国沼气用户达到4 300万户,沼气工程10万处,全国沼气年生产量达158亿立方米,替代2 500万吨标准煤,减少二氧化碳6 000万吨[5]。
2.5 农业智能信息化提高
信息化被视为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农村智能化、信息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如智能化农业装备、农业图像识别技术、农作物遥感监测等方面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业智能信息化科研体系。如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的乐活星创天地就是一家集数字化农业种植管理技术推广、众包研发降低研发成本、搭建连锁型农民众创平台为一体的农民创业的平台。据统计,乐活星创天地累计申请发明专利50余项,涉及西瓜及草莓品种研发、种植标准化技术、农业信息化技术、土壤还原技术、生物肥料等多个领域[6]。再如,安徽省气象部门的“惠农气象”APP,通过精准定位用户位置,智能推送农业综合信息、农业科技在线众包、网络社区互动等服务,打造“互联网+气象+农业”的网络社区众包模式,最大限度地提供最新的气象科技信息[7]。这些都是农业智能信息化发展的典型案例。
3 乡村振兴背景下科技应用的困境
尽管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科技兴农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科技支撑乡村振兴面临着新的发展困境。
3.1 机械化推广缓慢
近年来,与农业相关的机械化科学技术发展较快,但整体上农村机械化的推广并非与时同步。根据农业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年)》数据显示,2015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6%,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但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仅达到63%。而农业部2018年工作总结显示,2018年水稻机插(播)率超过48%;玉米、马铃薯機收率分别接近70%、30%;油菜收获、花生种植及收获机械化率均超过40%。可以说,尽管我国机械化率明显上升,但整体机械化水平仍然不高,普遍低于50%。机械化水平较低,相应在机械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速度也较为缓慢。
3.2 产业化发展保守
乡村科技的发展与运用,最大的一个特点在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当前农业科技发展较快的国家均在农业生产上实现了农业产业化。但从当前我国农村科技发展的情况来看,北方地区、平原地区在产业化的发展上有较大的突破,如东北平原初步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科技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上的应用度也较为突出。但南方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仍然有待进一步提高,许多农村地区在发展农业的过程中,“一县一品”的产业化发展思路迟迟无法打开。产业化发展保守就会导致许多农业科技的应用面临着技术成本较高、科技应用范围受限、技术引入面临窘境等发展问题,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发展无法得到有效推进。
3.3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尽管我国在生物质能源利用上取得了较多的成就,根据《2017中国农业科技论文与专利全球竞争力分析》数据显示,我国2014—2016年的农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居全球第一。但大量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未能真正转化为农业生产力[8]。例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方面,根据农业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年)》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秸秆有1.8亿吨左右尚未利用,全年的秸秆综合利用率仅为80%左右;同时,养殖场堆肥和沼气设施利用方面,在全国近3 000个畜禽标准化示范场中,规模化养殖场堆肥和沼气设施的比例仅分别为35%和26%,多数还得不到有效处理和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是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最高的一个项目,也是最容易得到农村群众、地方政府支撑的一个项目,而其他诸如生物技术、农业智能化生产技术等技术成本较高、前期投入较大的科技成果就难以广泛推广。
3.4 发展模式较落后
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有不同的方式,或直接助力于农业农村,或助力于农村社会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或助力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同的作用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目前,我国农村利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普遍落后。农村地区在应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时,多数采用直接补给的方式,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就引入农机;农技推广力度低,就引入技术推广员,这种“碎片化”的发展模式缺乏技术的有效牵引,科技的杠杆作用也未得到有效发挥。“碎片化”的发展模式既造成了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成本的大幅提升,也无法从整体上真正实现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反而是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
3.5 科技融入度不高
所谓科技融入度,是指科技在农业农村生产生活中的融合程度,既包括综合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程度,也包括科学技术在生活中的整体体现程度。就城乡生活对比而言,城市在科技的运用上较为成熟,通过大量科技产品的引入,既改善了城市生活,又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科技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较为滞后,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并没有完全运用到农村生产生活中去,科技融入度有待进一步提高。或者说,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宣传和推广。
4 科技应用困境的原因分析
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并非简单的设备购买,其需要大量的政策支撑和资金投入,甚至需要文化基础和人才、知识储备。
4.1 地方政策的碎片化
当前国家在推动科技兴农的发展部署中,出台了许多的政策和规划,以期进一步引导社会各界力量,特别是督促地方政府加快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发展。但就目前而言,地方政府在科技支撑乡村发展的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以及具体的政策落实上均与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要求有着较大的差距。一是政策制定的“碎片化”。关于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許多地方政府并无专门的相关政策或发展规划,而是散见于各类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甚至地方旅游发展的文件中,这就意味着许多地方在科技支撑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既无明确的政策引导,也没有安排足额的专项财政资金,导致在机械化推广、产业化推广过程中,速度缓慢,效率极低。二是政策执行的“碎片化”。部分地方政府制定了一些科技兴农的政策,也积极推广农业技术,但因村情的不同,许多农村在政策执行过程中落实不到位,既导致农业机械化、产业化推广缓慢,也造成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不理想。
4.2 科技应用导向偏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城市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工业科技,许多科技是围绕军工国防、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城市建设等进行。尽管近几年少数高科技人才、尖端人才返乡创业稍微改变了这种固化模式,但社会的科技发展导向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府和社会各界依然以城市化建设、工业化转型为导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依然有一段较长的路。没有正确的科技应用引导,就会造成科技在农业农村中融入低、科技支撑农业农村发展速度缓慢。这既需要时间和技术积累,也需要政府引导科技深度应用到农业农村中去。
4.3 科技推广资金短缺
我国城乡发展最大的特点在于农村区域广阔,不同区域之间农村地形地貌存在较大差异,资源禀赋和气候条件均有很大不同,农业生产便存在了多样性,对农业机械的需求也存在很大差异,这给农业机械化推广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也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财政资金才能满足多样化的农业机械化推广需求。尽管各市县政府大力推广农业机械,但在实际中,许多贫困地区的地方财政收入较低,缺乏大型产业支撑,经济发展速度较慢,在没有明确的农业机械发展目标时,财政补贴较低,农业机械推广较慢。
4.4 科技推广文化薄弱
当前农村生产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全面深入,在信息化大潮的推动下,农民群众接受世界各种各样的信息量与日俱增,人们思想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对科技的认同感也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科技推广的实际文化基础依然薄弱。一方面,封建愚昧落后思想依然存在,对科技的作用、功能、发展认识不够准确;另一方面,对科技的应用和推广持有怀疑的态度,不愿意主动、积极地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普遍存在“等一等、看一看”的心态,导致农业科学技术在实际推广中进程较慢,效率较低[9]。
4.5 农技推广人才奇缺
农业科技的推广是需要专业人才基础的。一方面,需要专业的农业技术推广员深入基层进行科技推广;另一方面,需要懂技术、懂科技的基层干部作为农技推广的衔接者和“带头羊”。但就目前我国农村农技推广现状而言,农技推广人才短缺,农技人员普遍学历低、职称低[10];农村基层领导干部群体中,懂技术的少、懂行政的多;农技学校生源减少,农技毕业生不愿意到农村发展。这造成了农村农技推广后备人才不足,从而形成了农技推广的恶性循环。
5 新时代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优化路径
无论是机械化推广慢,还是科研成果转化率低,亦或科技融入度不高,总之都是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还不够全面,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需要进一步优化。
5.1 完善政策体系,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换效能
一是要完善科技兴农的政策体系。通过政策引导,强化战略合作,提高农业科研成果转换效能。政府要通过政策积极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政府加强产学研合作,发展技术交易市场,通过研发合作、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投资等多种形式,实现科技成果市场价值。二是要完善科技兴农的管理制度。特别是要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既要通过健全农业科技领域分配政策,落实科研成果转化及农业科技创新激励相关政策,也要进一步探索有效的成果转化机制,通过构建特色鲜明的区域化成果转化转移平台,鼓励高校院所的科技人员深入基层、服务产业,让农业科技成果真正产生效益[11]。
5.2 加强战略宣传,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导向
一方面,要加强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引导、鼓励海外学子、大学生、创业青年、企业家等各方主体积极投入乡村建设中来。加强相关税收、财政、场地、土地利用等优惠政策的宣传,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文化基础、人才技术和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科技兴农的社会引导。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业发展、农村建设上一直存在宣传不足的缺陷。因此,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必须加强科技兴农的宣传,不仅要进一步普及科技兴农的基本概念,更要宣传引导利用好科技实现乡村振兴的真正发展目标。可以通过九年义务教育、乡村建设、科技兴农简报、科技兴农动态推介等手段强化科技兴农的宣传,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社会文化环境。
5.3 加大资金投入,推进机械化生产和产业化推广
《规划》明确要求,要健全投入保障制度,完善政府投资体制,充分激发社会投资的动力和活力,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因此,科技支撑乡村振兴需要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财政优先保障的原则,各地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技推广的财政资金投入,确保区域农业生产科技化的稳健发展,针对区域农业生产特色,引入特色化的农业生产机器设备,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机械化水平;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在强化政策宣传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生产关于社会资本整合运用的政策法规,保障、引导、鼓励社会多元资本投入农业科技技术的研发和生产。这样才能真正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的转型升级。
5.4 加强综合教育,培养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骨干
科技兴农最基础的问题就是人才问题,科技兴农就是要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一方面,大力引进和培养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优化福利待遇,稳定和壮大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既要通过加强乡村振兴战略人才引入与培养政策的宣传,引导大學生积极投入农村建设和农业发展中去,也要尽快出台更具吸引力的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完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发展制度[12]。积极整合各种教育资源,扩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规模,提高农村职业教育质量,增强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能力[13],为科技支撑乡村振兴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撑。
5.5 加强信息建设,打造乡村振兴智能化信息平台
乡村振兴作为包含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建设等多个方面的发展战略,其所需要涉及的、存储的和统计的数据信息是庞大的,也是杂乱无章的。加强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和发布,提高农业综合信息服务水平是必然要求。因此,一方面,从科技兴农的角度,要加大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建设中的应用,大力提高现代农业智能化、精准化水平,提升科技服务“三农”的能力。另一方面,从乡村振兴的角度,要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乡村智能发展,打造乡村振兴智能化信息平台,为农技推广提供综合服务平台;也能通过平台及时发布有关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政策咨询,强化政务公开,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平台基础。
参考文献:
[1]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J].云南农业,2018(2):8.
[2] 邓小明.凝聚科技力量助力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科技,2019(8):3.
[3] 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35-144.
[4] 隋斌,张庆东,张正尧.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工程科技创新[J].中国农业文摘(农业工程),2019(4):22-27.
[5] 农业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建设规划(2017—2020年)[EB/OL].(2017-09-20)[219-08-20]. http://www.moa.gov.cn/nybgb/2017/djq/201802/t20180202_6136360.htm.
[6] 李姗蓉,陈萌萌.“星创天地+数字农业”助力乡村农业科技创新[J].河南科技,2019(24):14-15.
[7] 郑治斌,王晓莉.实施乡村振兴的气象科技作为[J].湖北农业科学,2019(14):167-175.
[8] 張明涛.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助力乡村产业振兴[J].人民论坛,2019(27):88-89.
[9] 李洪江.科技下沉愈深 乡村振兴信心愈强[N].鄂州日报,2019-06-06(003).
[10] 王晨光.乡村振兴战略下破解农业科技人才问题的实践与思考[J].基层农技推广,2019(6):59-61.
[11] 邓小明.凝聚科技力量 助力乡村振兴[J].中国农村科技,2019(8):3.
[12] 许自豪,吴颖,刘飞仁.农业科技支撑江西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农业科学研究,2019(2):71-74.
[13] 吴海峰.新型城镇化引领、带动农业农村发展的思考[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5(1):36-39.
Present Situation and Optimization Path of Suppor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vi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New Era
Zhang Zhuping
(Department of Science, Technology, Literature, Teaching and Research, Henan Provincial Party School of CPC, Zhengzhou Henan 450002)
Abstract: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farmers are fundamental issues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To realize the priority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areas, we must vigorously promote agriculture throug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e., make full u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mplementation to build modern agricultural system, make overall arrangement of rural ecological governance, promote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optimize modern management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weakness areas of rural livelihood. In the context of the strategy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rural mechanized production has been effectively promoted, hydraulic and civil engineering projects have been updated, agricultural products have been increasingly commercialized, agricultural resources have been effectively recycled, and agricultural intelligence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ve been improved.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faces the problems of slow mechanization promotion, conservative industrialization development, backward development mode, low conversion ra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and low integration degre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reasons mainly lie in the fragmentation of policy, the inherent devi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pplication, the shortage of funds for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the weaknes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culture, and the shortage of talents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Therefore, for an effective pat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por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improve the policy system and improve the conversion ef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results. Strengthen strategic publicity and create a goo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tmosphere; Increase capital input, promote mechanized produc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promotion; Strengthening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the backbone of talents for agro-technical popularization; We will strengthen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and build an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latform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ural revitaliz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agriculture; The status quo. To optimize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