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允新
摘 要:《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分类施教、结合专业、强化实践”的基本原则,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指明方向。加快推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本文提出构建科学、系统、动态的评价机制,是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关注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融合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9)10(b)-0164-02
近年来,高职院校开设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但由于课程开设的时间较短,也存在着创业成果总体水平不高、制度建设特色发展不够、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脱节、评价机制引导作用不足的问题。本文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评价机制视角开展研究。
1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1)是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于创新。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高职院校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因此,高校应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大学生培养全过程,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
(2)实现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专业教育作为创业创新教育的基础,支撑着创业创新教育的发展。要开展启发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改革试点,尊重个性发展,强化兴趣爱好和创造性思维培养。高职院校作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主力军,需要进一步更新理念,结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点,着力发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优势,在学生掌握基本专业技能的同时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和能力的拓展,进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3)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工业化、信息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社会对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企业更加青睐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紧密对接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要求。找准新的立足点、出发点,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进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专业技能、创新创业能力,是专创融合教育的核心。
2 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现状问题
(1)专创融合体系尚未融合。
不少高职成立了创新创业指导中心或创新创业学院,将创新创业基础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课程和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创客空间或教学实践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创效竞赛等方式努力将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到每一个学生,但是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建设与实施过程中课时总量不足,课程缺乏系统性与逻辑性,教学效果不尽人意,严重脱离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依然保持其原有的课程体系,从结构上看仍属于两种教学体系,并没有很好地融合。
(2)“双师”教学团队尚未建立。
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没有完全建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系统体系,在设置课程时随意性较大,也没有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在教育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质量的好坏有多种因素,但主要取决于参与教学教师的水平高低。现阶段从事专业教育的教师不具备创业创新的基本素质;大部分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虽然具备扎实的人文素质类教育基础,但欠缺专业理论知识以及创业实践经历。两者的教学团队少有交集,尚未形成强大的生命力和教学融合体系,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难以形成有效融合。
(3)教育实践平台尚未建立。
目前,高职院校缺少适合于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融合的实践平台。专业实训场地和教学设备在建设没有考虑创新创业实践教育功能。同时,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或创客空间建设未充分考虑专业教学功能。实践教育资源分散缺乏共享,不利于实践特色内容相互嵌入。导致,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资源、教学导案、实践平台等不足;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创新创业思想、特色内容、项目设计不足。实践教育平台自成体系,相互不衔接,难满足专业教育与创业创新教育有机融合教学实践平台的需要。
3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评价机制
(1)课程学习评价机制。
教与学的互动融合。专创融合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师生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以及企业对创新型人才的诉求,专创融合课程设置要体现相关的创新创业知识、技能等。公共素质培养阶段,主要开设创新的特征与基本原理。专业认知、創新创业基础等课程,启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专业综合能力培养阶段,主要通过开设专业前沿、专业核心课程、设计思维与创新方法、项目案例与学科竞赛等课程。同时,将创新创业所需的法规和政策、行业知识、风险防控等方面的知识融入课程中。根据课程教学特点,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
突出专创融合教与学评价。高职院校培养类型多,各专业类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要求各不同。制定评价机制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入学基础、专业背景,既要在教学中因材施教,又要考虑专业特色,为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突显专业特点和创新创业的授课内容和考核评价方案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把创新创业知识迁移到专业教育上来,指导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学习,主动拓展学习空间,为学生未来的创新创业创造无限可能。其主要考核内容是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课堂互动、日常成绩、课后作业、期末测试、创新作品等。
(2)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评价机制。
学与训互动融合。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主要分为科研训练项目、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第一,选题立项。项目研究选题應具有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学生团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特点,结合研究基础与指导教师沟通后明确项目选题。第二,项目实施。项目批准立项后,教师指导学生项目研发、创新产品设计的路径与方法,引导学生在跨学科专业知识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创新创业必备的交叉学科思维方式。同时,开展精益创业、设计思维讲等座,提升创业能力,推进科研成果孵化。
突出专创融合过程评价机制。高职院校训练计划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申报书主要体现研究目标是否明确、研究内容是否创新,以及工作基础和实施条件。团队构成主要体现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组队是否合理。项目实践过程主要包括过程记录、中期报告、经费使用等评价。过程记录主要包括设计思路、教师交流、仪器使用、实验操作等。中期报告包括项目前期开展工作进度、工作完成情况、中期研究成果以及项目后期的规划等。项目成果最终体现,主要包括成果类型、成果数量和结题报告等评价指标。成果类型主要分为创新作品、专利软著、论文和研究报告等;成果质量主要考察项目成果是否能转化成商品或解决社会生活生产中的问题,也可是指论文、专利或调研报告等能在社会产生积极作用或为持续研究提供基础。
(3)创新创业实践评价机制。
专创实践的互动融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以更具实践性、多样性和创造性的形式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在专创融合实践教学组织上,采取“分类递进,训赛融合”原则,不同专业年级的学生借助实训基地分别进行校内仿真实训、校外实战训练、顶岗实训的提升实践或自主创业,开展专创融合实践教学。同时,组织学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系列科技学术竞赛等。竞赛集创新性、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创新活动,可使学生在创新思维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水平等方面得到极大提高。促进专创融合理念和“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融通和升华。
突出专创融合综合评价。专创融合实践主要通过项目的形式推动,通过组织申报围绕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改革课题,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示范专业、协同育人平台申报建设。逐渐打破不同类型课程教师独自为阵的局面,组建专任教师+双创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组成的多元的师资团队。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建设项目来促进各类教师的融合。积极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设MOOC(慕课)、线上翻转课堂等,丰富实践课堂教学形式。此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纳入成绩评价系统,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可积累学分,并与专业教育、公选课、实习实训等实现学分转换和融合。
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评价机制,是新时代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是规范创新创业教育行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诉求。在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实施过程遵循以人为本、定量定性结合原则,从教与学、学与训、践与创等维度,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同时不断反思和完善,以保证评价的科学性,持续推进专创融合教育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宝飞,雷媛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9,32(6):64-66.
[2] 赵璐,曹以,李洪涛,等.基于AHP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评价研究[J].实验室科学,2019,22(1):233-236.
[3] 王健,费雅洁.应用型本科网络工程专业“双证融合”考核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2):31-33.
[4] 郑海霞,杨萍,张淑珍,等.构建以大学生科技竞赛为依托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体系[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2(9):185-188.
[5] 孙洪凤.高职院校专创融合改革探究:背景、诉求与路径[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1):86-88.
[6] 雷正光.新时代职业教育第三方评价机制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9(5):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