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珍
摘 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总结教学经验、对自我锻炼能力与要素进行系统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提出:结合课堂教学,提高思想认识;结合课堂教学,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制定计划,自我调控与管理能力。通过运用智能手机互联网方式进行学生自查和教师检查,使学生能养成持之以恒,锻炼身体的能力。得出结论: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增强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是体育教学工作者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体育教学 大学生 自我锻炼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b)-0059-02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节奏的提高和不断加快,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与智能化,企业对劳动者的劳动文化素养和健康水平也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使大学生走出校门后,也能根据自身的工作、生活、身体等需要,选择合理、有效的方式进行体育锻炼,并养成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的习惯,这是体育教师当前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练”,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么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身体、形体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本人的锻炼内容、方法和运动量,达到自我锻炼、自我调控,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基础。
1 自我锻炼能力与要素
1.1 自我锻炼能力
自我锻炼能力是能掌握运用体育知识、技能、技术,根据自身的需求有目的的进行体育锻炼,提高体育技能,发展身体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能力。
1.2 自我锻炼能力的要素
(1)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是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动机及有关知识的认知和分析能力。能运用体育锻炼的有关知识、技术、作用和方法,把被动学习、练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与积极参与,所具备的自觉行为的一种能力。
(2)独立运用能力。
独立运用能力是能运用自己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锻炼的一种能力。
(3)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进行不断自我管理的能力。包括计划制定、时间安排、饮食控制与效果评定等。
(4)调节和控制能力。
调节和控制能力是根据自身的身体状态,为了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对练习内容、方法、运动负荷、时间与次数等进行合理的调节与控制的能力。
(5)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是身体对自身和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及对自身疾病的抵抗能力。
(6)意志品质能力。
意志品质能力是为提高自我素质,取得良好锻炼效果,必须要进行大量的体能訓练,达到克服心理上和生理上的惰性,使自己获得坚强的意志力。
2 体育教学中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指出: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与政策,认真、努力地做好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要进行终身体育教育意识、行为习惯的培养;而自我锻炼能力是对学生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的基本途径,因此,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体育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
2.1 结合课堂教学,提高思想认识
2.1.1 要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是学生学习的需要
毛泽东同志在《体育在吾人之位置》一文中指出“体育,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也。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更证明了没有一个健康身体做保障,很难保证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任务的完成。
2.1.2 毕业与未来工作的需要
《国家体育健康锻炼标准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体质测试达标不合格者,大学没有毕业证书,只发肄业证书;且体测成绩在良好及以上者,才能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或奖学金;未来工作,因身体好、荣誉多,就业工作机会就多。
2.1.3 增强体质的需要
古人云“一身动则一身强”“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这些都说明通过“运动”增强体质是每个人的需要和意义;我国体育的宗旨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这也是每个公民的义务与责任。
2.1.4 开发智力的需要
通过体育锻炼,使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和营养,能促进的大脑的思维与记忆力,提高大脑的反应速度和灵敏度;因此,适度的运动锻炼,有助于提高大脑对学习疲劳的消除,有助于健脑与健心。综上所述,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宣传体育锻炼的意义与重要性,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和养成良好锻炼的习惯。
2.2 结合课堂教学,培养自我锻炼的能力
2.2.1 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自觉锻炼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体育专业特长优势与知识,对学生做个言传身教的示范作用;教学过程要科学安排,规范课堂教学,讲解、示范要结合体育课的内容、方法和学生的特点,进行正确的引导;加强练习手段、方法上的指导,使每节课都成为学生科学锻炼身体的亲身经历与充分体验成功锻炼的愉悦。同时,也要让每个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步骤、练习手段与方法等,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2.2.2 掌握科学锻炼知识,培养运动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体育教师要向学生讲解人体的结构、生理特点以及各个器官之间的功能、作用;讲解各项体育项目的一般动作的规律特点,锻炼时的生理卫生常识等知识;把科学锻炼身体的正确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传授给学生。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人体运动时的最佳生理负荷和合理的锻炼程序和热身准备活动、放松整理活动等方面的知识。并通过学生在课堂中轮流实践带领准备活动、放松整理活动及一些比较简单内容的教学,充当教师的角色,让学生体会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在他主导下的锻炼效果;通过自身的实践教学,才能让学生明白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因差异而要运用不同的锻炼方法和手段,才能达到最佳的锻炼效果;从而达到科学锻炼身体,培养运动习惯。
2.2.3 培养兴趣,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养成自我锻炼习惯需经过2个步骤:一是要科学的锻炼身体,二是将体育锻炼养成日常生活的一种需要和习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必须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只要兴趣和爱好所表现出来的积极情绪,才会付诸于行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學生的兴趣和爱好越强,习惯性也就越强。所以,在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中,就要从兴趣和爱好着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教学项目和课余活动项目与锻炼时间,利用学校规定的课外阳光长跑,每天早晚2个时间段,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段内,打卡锻炼,每周2~3次,每学期28~48次及以上,每次距离2000~2500m,并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阳光长跑的距离,作为学生体育成绩的40%锻炼考核计入体育总分,通过这样,对大学生养成自我锻炼习惯的引导与监督,再加上学生自由选择练习内容、方法与手段,有的放矢地进行项目兴趣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养成体育锻炼的运用能力。
2.3 制定计划,培养自我调控和管理的能力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和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体质状况,学习、生活的日常情况制定出课外时间具体的自我锻炼计划,并按计划制定的要求,努力完成锻炼内容;并运用智能手机互联网和课堂教学,进行反馈锻炼效果、生理的变化和身体状况,及时调整和修订锻炼计划;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学生自查和教师检查,使学生能养成持之以恒,自我调控和管理的能力。
3 结语
高校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的最高层次,也是大学生在校体育学习中的最后一环,也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最后一环,是学而至用的衔接点。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与爱好,养成自我锻炼的运动习惯与体育能力,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国民体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体育教学中,大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正是体育教学工作者教学成果的标志。
参考文献
[1] 罗玲红.论高校体育教育与终身体育教育[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829-830.
[2] 程杰,鹏杰.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设想与实施办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5):94-97.
[3] 汪正毅,李可,叶国鸿.从我国社会体育现状看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衔接[J].天津大学学报,2005(4):317-320.
[4] 谢火坤.如何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J].成才之路,201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