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亚楠 庞耀辉 马强 强家豪 赵闪光 池爱平
摘 要:慢性疲劳综合症(CFS)是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条件下导致的一种身体疲劳,表现出肌肉无力、睡眠质量差、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中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承受多方面的压力,因此是CFS易感人群。通过这几年对于中学生体质调研及健康测试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在经历大强度运动后或运动期间,会有异常身体反应,甚至偶见心脏骤停现象。本文通过对CFS中学生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测试,探索CFS对学生运动前后身体机能影响规律。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症 中学生 有氧能力 无氧能力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b)-0017-02
中学生在中国“填鸭式”教育的环境下,学生压力大,任务重,因此在多重压力的背景下更容易成为CFS人群。本文通过改良后的哈佛台阶试验法,Wingate无氧功率自行车运动,对陕西关中地区某些中学的部分高三CFS男生进行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的干预,探索其运动前后身体机能变化。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依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4年制定的CFS筛选标准(CDC-94)作为参考标准。筛选标准采用0~4的5级计分法,该问卷目前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调查研究。
从陕西关中地区某些中学筛选出男性高三CFS学生(16~18岁)20名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同时选取20名同龄同级健康男性学生作为对照组。
1.2 研究方法
1.2.1 运动方法
有氧运动方式:采用改良后的哈佛台阶试验法,对学生进行有氧运动干预。台阶高度设定40cm,运动时间为180s,运动频率为30次/min;采用心电监护仪检测受试者运动前后不同时段的心率。
无氧运动方式使用Wingate无氧功率自行车运动,测试前受试者进行充分的准备活动;根据受试者体重设定负荷,尽力蹬踏30s功率自行车,记录整个过程的最大无氧功率、最小无氧功率,以及平均无氧功率数据。
1.2.2 数据统计法
将调研测试所得的数据,先录入Excel软件;然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各项测试结果。
2 研究结果
2.1 有氧运动能力的测试结果
测试后心率及台阶指数见表1。
表1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CFS组学生运动后即刻、2.5min及3.5min的心率显著升高(P<0.05),而台阶指数显著下降(P<0.001)。上述结果说明CFS组学生运动后心率恢复较慢,同时有氧运动能力也相对较差。
2.2 无氧运动能力的测试结果
无氧运动能力的测试结果见表2。
与对照组比较,CFS组学生的最大功率降低(P<0.05),而平均功率极显著下降(P<0.001)。上述结果说明CFS 组学生的无氧运动能力相对较差。
3 讨论
台阶试验前后CFS组学生的心率以及血压与对照组相比都有明显升高,究其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下思想压力较重且长时间久坐不动,造成心肺功能、中枢功能调节能力下降使身体综合素质变差。CFS学生在台阶运动后心率恢复慢,不仅是运动过后的即刻心率,是在运动结束之后的1.5min、2.5min和3.5min心率同样比对照组高。总而言之,对照组心脏机能比CFS组较好,但与经常进行有氧锻炼的人相比,在实验数据上仍差距显著。
有氧能力指机体长时间有氧供能的能力,在进行有氧供能中心率一般维持在140~170次/min。一般来说进行有氧运动中时间应保持在15min以上,运动中的氧气供应与能量物质糖原含量是决定有氧耐力的生理因素。通常心肺功能较好的人运动时心率变化幅度小,心率恢复速度快,台阶指数相对较大。原因是他们在进行有氧运动中心功能水平被充分利用,所以运动时的心率波动不会过大,且在运动后一段时间中就可以恢复到运动前水平;相反,平时缺乏运动的CFS组学生,运动时心率起伏较大,心率恢复水平也比对照组学生慢。
无氧能力同样是决定人类运动的主要运动能力之一,它反映人体参与高强度短期运动的程度。ATP-CP是无氧运动的物质基础在能源供应系统中具有重要意义。最大无氧功率是指肌肉在短时间内产生最大能量的能力,并且与爆发力的大小正相关。平均无氧功率是30s最佳运动的平均输出功率,与速度耐力正相关。平均功率由运动期间ATP的最大分解速率和CP和糖酵解的最大合成速率决定。无氧功率降低率,也称为疲劳指数。最大无氧功率和平均无氧功率越高,无氧功率降低率越低,表明磷酸源能量供应系统和糖酵解能量供应系统更强,身体爆发力、速度、力量、耐力和抗疲劳能力更好,无氧运动能力强。CFS组学生无氧运动能力弱,CFS患者长期主观感觉身体疲劳且无法缓解可能是因为机体内ATP转化率降低而且糖酵解能力不足所导致的。
综上所述,CFS对学生的学习和运动能力都有所影响,其原因可能是CFS学生长期缺乏运动造成骨骼肌含量较少,骨密度较低,在进行有氧能力与无氧能力中心肺功能调动较慢导致运动能力有所下降,对于CFS学生而言,应健康规划自己的生活,保持运动,安排好日常作息时间,劳逸结合,保持愉悦心情。
参考文献
[1] 李俊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概况[J].中外医疗,2013, 32(22):197-198.
[2] 王子楠.基于Bodyguard监测与运动干预对中学生慢性疲劳综合征生理机制的探索[D].陕西师范大学,2018.
[3] 任一鸣,刘超,申国勇,等.渭南市高中生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分布情况研究[J].青少年体育,2017(3):99,108.
[4] 石阶瑶.青少年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D].苏州大学,2014.
[5] 刘超,任一鸣,申国勇,等.高中生慢性疲劳综合征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以临潼区部分中学为例[J].青少年体育,2017(4):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