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孔德
[摘要]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发展过程中,木雕艺术充分地把民间艺术独有的特色展现出来,让人们更加深入了解传统艺术文化的魅力,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重大意义,象征着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木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之一,要把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相结合,再进一步分析木雕艺术的发展潜力,让其内涵得以更加丰富多彩。
[关 键 词]木雕艺术;中国;传统文化
木雕艺术的基础介质为木质构件,通常木雕会把客观物体的艺术特色在木质构件中体现出来,并且雕刻在木质构件上的艺术特色往往能体现出木雕的含义,即所谓的托物言志,以便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木雕艺术独具魅力的风格。木雕艺术不仅有它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方面也有它独特的特点和价值,因此要对木雕艺术的内在文化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木雕艺术进一步发展。装点木雕艺术的表面特色,并且将中国传统文化加以融合,可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木雕艺术的发展和儒家思想文化的进一步传播,从而使中国传统文化更加丰富。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木雕艺术的概括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辈们凭借自己的智慧,雕刻了许许多多独具艺术价值的木雕。在远古时代,先辈们就选择了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作为原料,根据木头具备非同一般的朴实和柔和的品性特点,提取美的形态,充分地表现出木材的形态美以及自身的趣味性,从而诞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木雕艺术。木雕艺术主要有三个艺术特色:刀工熟练流畅、雕刻线条清晰、造型精练。中国传统木雕艺术历史悠久,是民间广为流传的工艺,拥有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色彩。木雕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灵气,因此任何一个时期的木雕,都可以体现出各式各样的寓意, 表达不同的情感。
二、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阐述
(一)关于“孝”的分析
儒家思想的基本内容包含礼仪、仁德和诚信几个方面,从古至今,儒家思想都是伦理道德的典范。所以要对儒家思想深入了解,才能进一步开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探讨。在儒家思想中,孝为基本思想,实现仁义思想的根本为孝,孝是中华传统美德之一,宣扬孝的思想有利于社会和谐。自汉代以来,就倡导以孝治国,同时孝悌的思想观念也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让人们的思想教育得到进一步提升。所以孝可以体现出木雕艺术发展的核心。孝的思想文化和实践可以通过木雕艺术的形式完美展现出来,这不仅有利于人们思想文化的升华,还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播发展。人们进行雕刻的时候,喜欢刻一些大众喜爱的图案,比如龙和凤这样神化的动物,比如在举行大婚的时候,需要置备婚礼用到的橱柜和花床之类的,人们就会挑选精心雕刻而成的、有龙凤呈祥等美好象征寓意图案的家具。比如人们喜欢多子多福,就喜欢雕刻石榴作为象征;追求夫妻恩爱的话,就喜欢雕刻鸳鸯的图案作为象征。
(二)關于“忠”与“义”的分析
忠与义的思想在木雕艺术中也有所体现,古代实行君主制,作为臣的职责就是要对自己的君王尽忠,尽心尽力地为君王谋取利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所以古代的臣子都有忠于君王的人生追求,随着孝、忠、义思想的不断完善,慢慢地形成了伦理道德。受到古代的封建思想所限制,即男子为大,女子为小,身为女儿身就要遵守三从四德的原则,程朱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妇女是宗法社会的一员,要尽力遵守封建礼教,但是妇女的地位依然很低。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妇女的贞洁操守远远胜过生命,妇人就要遵守妇徳,照顾好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把自我的理想与希望寄托在丈夫和孩子身上。
甚至有些人认为妇女只为丈夫而活,当失去丈夫之后,就不该苟活,即所谓的节烈。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民间有很多为烈女建立的贞节牌坊。而徽州作为理学的发源地,很多徽州的木雕作品都将忠君报国、恪守妇道作为雕刻题材,来体现忠与义的伦理思想,比如《桃源三结义》《送郎赶考》《母子图》等代表作。
(三)关于“学”与“仕”的分析
儒家十分重视科考读书和从政做官。儒家思想将学而优则仕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因此当时的木雕艺术作品内容主要体现的就是读书和及第等。其中不乏体现封建社会的书生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的木雕作品,代表作有《十八学士》《三进士》等。然而,在科举制度的大背景下,读书并不是件轻松的事,即使书生们花费一生的时间专研书籍,也只有很少人可以进入官场从政。所以很多木雕作品反映的都是书生埋头苦读的画面,代表作有《买臣负薪》等。在学与仕方面,徽州也有很多代表作,将当时的业儒、学仕作为题材创作木雕,比如《状元及第》《五子登科》等。
(四)关于“中”与“和”的分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和思想是重要组成部分。所谓的“中”,指的是矛盾的两方都要综合发展,让冲突的状态趋于平衡,防止过度发展或发展不够等情况的发生。“和”指的是相互矛盾的因素互相融合,达到一致的效果。在艺术形式上,想要体现中和思想,就是要让艺术的内容和情感之间互相融合,保障艺术结构得以和谐。中国传统木雕艺术从古至今,代代相传,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浓厚的文化色彩,它巧妙地把山水画作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回味无穷。木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加入了一些现代化的流行元素,但是还没有完全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想让木雕的图纹更加丰富,更加符合现代化的潮流,就要全面分析和挖掘有关木雕艺术的内容题材,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把它们融合到中国传统木雕之中,推动木雕艺术的发展。在借鉴其他文化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传统木雕艺术的内容,体现出现代化艺术的特点,除此之外,还能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木雕艺术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丰富的文化内涵发扬中华文化。木雕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色彩,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木雕艺术在不断发展,不断融入新元素,紧跟时代潮流,即使展现的形式在不断变化,但它所传达的精神没有改变,一直在寻找契合点,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展现中华传统的特色。木雕艺术在进步的同时,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自身内涵,以便让人们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而推动木雕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姝琪.多重文化视域下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回顾与总结[J]. 美术教育研究,2017(8):22-23.
[2]剡娟.传统木雕装饰美学艺术研究[J].中国建材科技,2017.
[3]郑超.中国传统木雕艺术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7(36):92.
[4]武宇林.中国回族民间木雕艺术研究:以云南回族木雕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91-95.
[5]杨 亦 超 ,黄 翔 .木 雕 文 化 元 素 在 室 内 设 计 中 的 应 用 [J].中 国 民 族 博览,2018(6):177-178.
[6]梁容.浅析木雕工艺技法与传承[J].西部皮革,2019.
作者简介:吴孔德,又名吴大伟,中国工美行业艺术大师、国家一级技师、海口经济学院客座教授、海南木雕界领军人物。从浙江丽水的大山中走出,是一位带有山野气息的草根艺术家。从事木雕创作二十多年,努力勤奋,善思敏行,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实践探索,博采众长,执着于求新求变,着力于形与神、虚与实、收与放的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开创了“压缩变形”“空雕” “扁雕 ”等新技法。船木雕的开创者、挖掘者、推广者。《海青天》《椰风海韵》等作品分别被海南省博物馆、国家南海博物馆永久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