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梅珍
[关 键 词]紫砂壶;鼓;简约;韵律
紫砂壶是中国传统茗器之一,也是世所公认的最好的泡茶器具,原因在于制作紫砂壶所运用的紫砂泥是一种矿物质含量极高、透气性极佳的矿土,可使茶叶香气完美保留。除此之外,紫砂壶在造型与内涵方面有着多样与多变的特点,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正是由于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紫砂壶艺术才能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延续自己的艺术生命。
本文将要分析的这件紫砂壶名为“乐鼓”,这一名称体现出此壶的艺术主题。这是一件参考中国传统打击乐器——鼓所制成的紫砂壶作品,以光器之特点为工艺标准,整体简约淡雅而富有韵律美,体现出紫砂壶艺术对音乐美之借鉴。
《礼记·明堂位》中记载,早在“伊耆氏”时期,也就是上古时期,中国便有了最早的鼓,主要作为军事乐器使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才运用到戏剧、歌舞、曲艺等方面。鼓的类型十分丰富,但在造型上大致相似,为扁圆形,正如此壶造型一般。此壶壶身微扁,周身圆润,壶腹饱满而有张力,两侧线条对称自然,汇聚形成椭圆底部,为保证壶身平稳,壶底部设有圈足,既可模仿鼓架,又增强了壶体的稳定性。从壶身造型及特征上看,此壶应属圆器范畴。
壶嘴与把手部分则体现出方圆结合的美学特征,将圆器作品独特的“圆中寓方”具象化。壶嘴为二弯嘴,线条起伏缓和,形成较为宽大的嘴嗉,使茶水流出时在此汇聚,以形成压力保证水流顺畅。壶把手则为传统的横向耳状圆环,与壶嘴高度一致,可使人在使用时较为省力。这二者都有着十分立体鲜明的棱线,俊逸利落,尤其是壶把手棱线由上至下逐渐消失并变为泥段,真正体现出方圆一体的特征。壶盖为略微凸起的圆形壶盖,置于壶颈部中央,边缘细密紧实,工艺细致。壶盖中央是经过改良的桥形壶钮,壶钮两端内收与壶盖相连接,由此形成似锁头的形状,与壶身富有力量而又不张扬的气质相符合。
造型结构体现的是壶的工艺特点,而泥料则体现出壶的制作水准。“乐鼓壶”通体呈棕红色,颜色均匀,表面细腻而肌理清晰,光泽适宜柔和,有内敛温厚之美。紫砂壶的颜色与原矿质地、烧制温度等都有着密切关系,好的紫砂壶要颗粒圆润、色泽温和,表面不能有裂纹,这就需要手工艺人十分了解原矿特征并且能估计烧制后的收缩率,方能将紫砂泥之特质与结构美感体现出来。
全壶无一处装饰可以说明此壶是一件典型的光器作品。所谓光器即是以素面为特征的紫砂壶类别,这也是紫砂壶中工艺水准与收藏价值最高的一种,因为壶的艺术个性仅能靠线条变化来呈现,微小的瑕疵都会被放大导致损害壶的美感,因此光器对手工艺人的技艺有着更高的要求,这一方面在于细致程度,另一方面则在于与主题的契合和表现力。
以乐鼓为主题也赋予了此件紫砂壶一种独特的韵律美。鼓声既可慷慨激昂如急雨,也可浑厚低沉如奔雷,以节奏变化之强烈而著称。此壶在线条上即体现出这种节奏感,线条曲直变化自然,棱线与圆线交相呼应,正是呼应了这种韵律美。此壶虽然整体简约,但各个部分都要用不同的方法及器具进行制作,极为精密细致。在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紫砂壶依然仅能手工制作,也彰显了紫砂壶艺术“心手合一”的特点。
紫砂壶艺术之长处便是善于从其他艺术形式中获得灵感,而在中国诸多传统乐器中,尤以鼓的造型能够满足紫砂壶对于实用性的要求。乐鼓壶既展示了中国传统乐器的外在形式美与独特的韵律美,又展示了手工艺人博采众家之所长的开阔眼光,紫砂壶正是在这种兼容并蓄中逐步成长为可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品。
在分析此件紫砂壶时,笔者从“乐鼓”二字切入找尋此件紫砂壶的造型来源,从而发现此件紫砂壶与中国传统乐器的结合,发掘出其独特的韵律美。“乐鼓壶”体现出光器之精致、圆器之多面,在香茶日积月累的浸养之中定会亮丽如鼓音,令人乐以忘忧。
作者简介:张梅珍,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1989年毕业于江苏省陶瓷轻工学院,并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造型设计专业深造。此后便根植于陶都宜兴——这个艺术气息浓厚的江南小城,从事陶瓷雕塑、紫砂壶艺的设计和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