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延贵,岳大昌,廖必成,胡江雷
(成都四海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成都 610094)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不断发展,基坑深度和规模越来越大,基坑降水的造价越来越高,降水对周边地表环境和地下水资源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土层渗透系数是影响基坑降水设计的关键参数,因此,基坑工程勘察报告中的渗透系数的合理建议尤为重要。
成都河流阶地广泛分布第四系卵石地层,不同阶地卵石层成因、粒径、充填物类型、密实度以及风化程度不同,则卵石层渗透系数也不同。现场抽水试验是测定松散粗颗粒土层渗透系数的重要方法,王炜[1]、左辉[2]、陈海洋[3]、付博[4]、赵琳琳[5]等采用抽水试验确定了各类粗颗粒强透水土层的渗透系数,为不同地区确定砂卵石地层水文地质参数积累了宝贵经验。
某工程勘察期间施工两组抽水井和观测井,采用潜水完整孔单井和双井抽水试验方法测定动态地下水位、抽水流量及降深,确定了卵石层渗透系数理论值和建议值,并进行了基坑降水方案的设计。
拟建工程场地位于成都市二环路北四段,地貌单元属岷江水系Ⅰ级阶地,地形平坦,高程为505.0~506.5 m,勘探深度范围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填土,全新统冲洪积粉质黏土、黏土、粉土、粉砂、细砂及卵石,上更新统冰水沉积层卵石及白垩系上统灌口组泥岩。卵石顶板埋深5.2~6.3 m,泥岩顶板埋深32.4~35.8 m。
勘察区地表水主要为位于场地东北侧的沙河河水,距场地最近约50 m,该段河床宽约25~30 m。勘察期间属枯水期,河水深为0.3~0.5 m,河面水位高程为502.2~502.3 m,平均流速为0.5 m/s,平均流量约为8 m3/s。该场地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和排泄特征详见表1所示。
根据场地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关系和排泄特征,在场地北侧和西侧各布置1组抽水井和观测孔,抽水井(A1、A2)间距为210 m,抽水井和观测孔间距分别为22 m(A1、B1)、23 m(A2、B2),抽水井和观测孔平面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抽水井、观测孔平面布置图
表1 地下水类型、埋藏条件、补给和排泄特征
抽水井采用CZ-22型冲击钻进泥浆护壁成孔,井径600 mm,井深35.0 m。井壁管长度12.5 m,沉砂管长度2.5 m,其内径、外径分别为300 mm、360 mm,缠丝过滤管长度20.0 m,过滤管外围回填粒径为6~12 mm砾石,填砾位置3.0~35.0 m处,距井口3.0 m以下范围采用黏土回填。
安装完井管后,采用空压机、活塞联合洗井,洗井时长为2个台班,以确保洗井质量。观测井采用SH-30型冲击钻机成孔,孔深18.0 m,孔径50 mm,成孔后插入镀锌花管。抽水井和观测孔现场施工情况如图2~3所示。
图2 抽水井施工
图3 观测孔施工
现场设置一个带三角堰的水箱用于测定抽水流量,三角堰水箱如图4所示。
图4 三角堰水箱
先后在场地内的A1、A2抽水井进行24 h连续抽水(A1井抽水试验完成且场地水位基本恢复后再进行A2井抽水试验),采用的抽水泵流量为40 m3/h。本次试验为单孔及双孔潜水完整井稳定流抽水试验,即在一定持续的时间内流量和水位同时相对稳定。
在抽水期间和停止抽水后水位恢复期间,对抽水井和观测孔水位动态变化进行了观测记录。A1、A2抽水井中水位降深分别为4.8 m、4.0 m。图5~6显示了24 h内抽水井和观测孔内水位变化情况。
图5 A1抽水井、B1观测孔水位变化图
图6 A2抽水井、B2观测孔水位变化图
勘察期间属于枯水季节,附近沙河水位低、流量小,虽然河水位高于场地内地下水位,但由于距离较远以及黏性土层的隔离作用,河水对试验场地内地下水的补给作用微弱,可以不考虑对抽水试验的影响。根据本次勘察抽水试验结果,按SL320—2005《水利水电工程钻孔抽水试验规程》附录D中公式计算卵石层渗透系数。
带1个观测孔的单井抽水渗透系数计算公式为:
(1)
式中:Q为抽水井涌水量;rw为抽水井半径;H为潜水含水层厚度;sw为抽水井水位降深;r1为抽水井至观测井距离。
表2为抽水试验计算成果表,由表中可知卵石层渗透系数理论值为(11~13)m/d,在进行降水设计时应适当考虑一定的安全储备,因此建议渗透系数取15 m/d。
表2 抽水试验计算结果
拟建工程基坑周长约900 m,基坑深度14.5~15.5 m,根据地质、水文条件及地方经验,基坑降水拟采用管井降水方式,降水井成孔直径600 mm,井管内壁直径为300 mm,降水井设计采用的参数如下:
基坑等效半径r0=136.7 m,考虑基坑开挖、地基基础施工及抗浮锚杆施工需具备的条件,地下水位设计降深sd=17 m,潜水含水层厚度H=27~30 m,卵石层渗透系数k=15 m/d,过滤器半径rs=0.3 m,井水位降深取设计降深sw=17 m,单井过滤器进水长度l=1.685 m。
降水影响半径计算:
基坑涌水量计算:
单井出水量计算:
降水井数量计算:
n=1.1Q/q=41(口)。
因此,应沿基坑周边布置降水井41口(可利用原抽水井2口),井深为32~35 m(以钻至基岩顶面深度为止),降水井间距为20~25 m,井上部15 m采用井壁管,下部20 m采用滤管。根据单井出水量,选择流量为40 m3/h的潜水泵抽水,抽水采用每井一管,在坑顶汇至总管,并集中抽到沉砂池,抽出的水经过沉砂池沉淀过滤后再集中排入市政排水管道中。
图7 降水井竖向布置图
1)为了使设计的降水方案更加经济合理,宜在勘察期间布置抽水试验工作,这时的抽水试验成果,能够提供相对准确的卵石层渗透系数。
2)根据抽水试验成果资料,可由流量、降深及井径之间的关系,计算出卵石层渗透系数,结合工程经验考虑一定的安全储备,确定该场地卵石层渗透系数取15 m/d。
3)根据实测参数设计降水方案,降水井数量、深度设计布置合理,经后期对降水全过程的跟踪情况看,降水方案保证了基坑开挖及地基基础的正常施工。
4)勘察期间综合考虑地层特征、基坑平面位置和基坑开挖深度等条件后设计抽水井位置和深度,则抽水井可在基坑工程降水时得到二次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