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丹
(安徽省应急管理宣传教育中心,安徽合肥230000)
7 月19 日,河南省三门峡市河南煤气集团义马气化厂C 套空气分离装置发生爆炸事故,造成15 人死亡,16 人重伤。因为事故企业7 月9 日刚刚获评河南省2019 年首批“安全生产风险隐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省级标杆企业(单位)”,引起舆论关注,网民热议:双重预防体系是否切实有效?能不能发挥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突出作用?
为此,笔者通过解构双重预防体系,探讨提出危化企业构建双重预防体系的核心要素和运行生效的管理保证。
(1)“风险”和“隐患”都和“危险”这一概念有关,因而首先要理解“危险”的涵义。危险,对应的英语名词是dangerous,一般指材料、物品、系统、工艺过程、设施或场所对人造成的不期望的后果超过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本质是一种潜在的损失。危险也称危害,如现实生产生活中可能发生的机械伤害、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灼烫、中毒等,人们对危险都有感性认识。
(2)“风险”,与其对应的英语名词为risk。“风险”一词最早应用于金融领域,上世纪六十年代后,随着职业健康工作的普及,“风险”一词逐渐被安全工程理论界接纳、采用。如不加以特别说明,往往等同“危险”“风险”两个概念的使用。在需要精确评估的特定场合中,“风险”指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后果严重性的组合,即(L*C)。例如:某企业评估发生“摔伤”这一危害的风险值,在LC 法、1-5 赋值情境下,某区域地面湿滑,人员经过频繁,将可能性赋值为5;地面凹凸不平,有尖锐突起,将后果严重性赋值为5,计算得出风险值,根据级别采取后续管控措施。
近年来,研究领域还提出了一些其他的定性或定量评估方法,如安全检查表法(SCL)、风险程度分析法(MES 法)、工作危害分析法(JHA)、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等,同样可以用于风险评估。
(3)“隐患”指构成风险的各种具体问题,主要划分为人的不安全行为、物(场所)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如前例中导致摔伤可能性的“地面湿滑”“员工不穿防滑鞋频繁经过”“防滑垫破损未更换”,造成摔伤严重性的“地面凹凸不平”“尖锐物”等具体问题即为隐患。
(4)风险、隐患、事故之间的内在联系
综上可知,风险是一种客观存在,固有风险消灭不了,关键要做到对风险构成因素进行有效监控。隐患是失去控制的风险因素,是事故的潜在状态,在外部条件触发作用下,就可能表现为显性状态,即发生事故。所以我们提出事故防范的关口前移,即从过去就事故论事故的调查处理、责任追究,前移到隐患的排查整改,这是第一次关口前移。事故依然多发频发的事实让我们认识到现有防范措施还不够,所以现在推行由隐患排查整改再提升到对风险的监控防范,这就是第二次关口前移。对预防事故来说,就有了风险管控、隐患排查治理这两道关口。
(1)联系
《安全生产法》明确了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要根据本单位生产经营特点开展各类安全检查。2014 年安法修订时补入第38 条,即“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2015 年安全生产“十三五”规划正式提出“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性工作机制”。毋庸置疑,风险管控、隐患排查也是企业开展的安全检查,但三者有显著区别,并非概念的“改头换面”,而是检查手段的关口前移,推陈出新。
(2)区别
“安全检查”强调由安全管理人员开展的安全监督检查,而“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则是一种全员参与性的安全检查,强调推动各级、各方面人员参与责任区域的安全风险预判和隐患查找中,利用群体的力量去发现问题,报告问题,整改问题,控制环境。
后两者较“安全检查”而言,实现了覆盖面的扩展,而“风险防控”较“隐患排查”而言,实现了时间维度扩展。隐患排查是集中一段时间解决安全生产中的突出问题,但风险是动态变化的,新的问题随时可能产生,安全管理不可能一劳永逸。企业只要运营,就需时刻与风险斗争。因此,“风险管控”强调“保持控制”,通过分析、研判、处理、评审和持续改进形成一个循环永续的闭环体系。
这就可以理解主管部门授予义马气化厂“双重预防体系标杆企业”是基于某一历史断面对其相关工作的确认,这一做法无论是政策还是技术依据,都是充分的,只要这个过程是真实有效的。
PDCA 循环之父戴明博士有一句颇富哲理的名言——“质量无需惊人之举”,意即提升管理质量,要系统的、持久的将观念付诸行动。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双重预防体系遵从PDCA 循环原理,强调企业安全检查应面向全过程、全主体、全风险,建立疏而不漏的“防护网”。
危化企业工艺复杂,条件苛刻,物料大多有毒有害、易燃易爆,加之高温、高压等操作条件对设备状况要求严格,生产中的工艺波动、违规操作、使用不当、维护维修不到位等均可造成事故发生。只有构建双重预防体系,将责任落实到岗位,突出强调动态监控、变更管理、工艺优化、持续改善,才能有效防止事故发生。同时,就企业效益而言,发挥管理作用,将管控风险挺在排查隐患前面,将整改隐患挺在发生事故前面,让问题少发生,比事故后再整改,成本投入大大降低。
危化企业构建双防体系,首先要整体认识企业存在的安全风险,把不确定的可能损害精确为概率数字,形成风险评估报告。一般由专业评估机构或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目的是全面了解企业风险,确立目标,计划人员、措施和资金预算。
风险评估过程是:①辨识对企业存在的危险源和危险工序,评估风险值,确认登记;②根据企业布局或管理需要,设定风险管控区域;③根据区域内危险源的分布数量、能量级别、暴露程度、影响范围、防控措施脆弱性程度等,设定风险区域的管控级别;④根据风险因素和企业人力、物力、财力情况,在工程措施、管理措施、个体防护、应急管理等可行措施中优化精选,寻找将风险控制在合理、可接受范围之内的最佳方案。
判定标准是针对风险评估报告中提出的企业运营过程中有关风险目标,制定衡量风险大小的尺度,一般依据法律法规、行业标准或组织管理目标、技术规程等制定,是认定风险、判定隐患的依据。判定标准可以定性描述,应叙述清楚、含义明确,但具体表现准则应尽可能量化,使得对风险进行控制时,能取得可测量的结果。如化工易燃易爆区域配电室检查标准,确定有无防鼠板且是否高于50 厘米,绝缘垫厚度是否符合标准,进出管线是否封堵严密,灭火器是否在有效期内,二氧化碳瓶定期称重质量等。
隐患风险双防体系的持续开展需要固定的管理制度,即确定“查找隐患/预判风险-信息报告-立项-问题研判-处置-有效性检查-同类扩展-结项”的闭环管理制度。
制度的运行关键在于责任的落实,要明确各环节责任部门、责任人员。“查找隐患/研判风险”是发现问题的前端,应落实到岗位,赋责于全员,并以班组为单位加以督促。“信息报告”采用与企业情况相适应的途径,优先采用信息化系统,方便、实时且与风险数值化的特点有机统一。“问题研判”需要专业部门、业务部门、技术专家等综合协商,确定控制风险、处置隐患的最优措施和优先级别。“处置”即对具体隐患的处理,按照一般隐患由业务部门负责立即处理,重大隐患由安全管理人员组织制定整改措施,按计划处理,并及时审查风险管控和隐患整改的有效性,进行同类问题扩展。全部工作流程过程还需确定监督评定部门,确定未处理问题,纳入下一轮循环,同时考核监督,推进各部门、各层级、各岗位有效参与。
风险评估报告只是某一节点的评判结果,风险是动态变化的,新的隐患随时可能产生。所以,整体评估只是双防体系构建的基础,明确工作机制、设定标准规范是双重预防的实施准备,最终需要发动全员辨识和管控风险。正反两方面事实一再证明:再好的制度、标准都要靠人去实践、执行。人的态度、意识超过制度本身,首要的是解决人的认识问题。实行全员风险管理,是让每个岗位上的员工主动参与对工作行为和工作场所的评估,这一点是解决员工对体系认可度不高,日常管理和体系运行“两张皮”现象的关键。
发动全员管控,首先要将风险的评价结果转化成可以认知的危险。如果拿出风险评估报告给员工看,员工不感兴趣,也不能引起警觉。只有将抽象的概率转化成实实在在的、与岗位密切相关的危险,才能推动岗位级风险管控的开展。这一过程需要与岗位级安全教育紧密结合,让员工知危害、知后果、有安全意识,愿意规范行为,有能力参与岗位防风险、查隐患。
岗位安全教育的形式应灵活、多样,用最利于克服工学矛盾,接地气、有实效的方式开展。如保障员工随时可获取《作业指导书》《岗位告知卡》等标准材料,且内容直观易懂,善于应用图文并茂的看板化式、朗朗上口的检查口诀式优化;或实施“师傅带徒弟”“导师制”等培训方法,通过培养先进、逐步带动来推进学习;或通过班前会、班组危害预知训练等形式,培养岗位辨识能力。
发动全员管控,还需要企业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监督,制定绩效考核措施,保障管控的持续运行。领导亲身参与鼓与呼,形成宣传声势,营造管控氛围,保证班组、岗位普遍知晓。建立班组、岗位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责任制,明确岗位管控的责任人和监督人,严考核、硬兑现,推进岗位辨识防控。
双重预防体系是一项全局性工作,首先需要企业负责人充分理解其对于企业安全的意义,积极参与体系建设,亲身示范破解问题。这一要素对于小微企业尤为重要。研究证明,小微企业发展水平对企业负责人的个人能力依赖较大,领导首先要树立稳定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承诺,积极实施风险隐患双重预控。
企业达到一定规模,领导个人的力量不足以推动组织体系运行,则需要在各级管理层达成共识,形成专项工作小组,合力推动双防体系有效运行。
大型企业推动隐患排查和风险管控,则需依靠精细化管理制度:细化责任与分工,统一工作方法、程序、工具、标准和理解。落实每个人都能做好的培训机制,建立每一次都能做好的工作条件,明确每一次都能做好的操作方法,完善每个环节都能做好的管理秩序,能够让人的不安全行为得以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得以削减,从源头着力,正向推动,保障双防体系有效运行。
企业文化体现核心理念,凝聚员工认同,形成群体共识,有利于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而双重预防体系的核心原则即企业依靠群体力量,推动全员管控风险、排查隐患,是安全文化的工作展现形式。因此,营造全员参与的安全文化理念,可以进一步推动双防体系落实生效。
事故是反观企业双重预防体系是否合理构建、有效落实的一面镜子。7 月25 日,应急管理部通报了义马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空气分离装置冷箱泄漏未及时处理(6月26 日已经发现,7 月12 日隐患加剧仍“带病”生产),发生“砂爆”,进而引发冷箱倒塌,导致附近500 立方米液氧储槽爆裂,液氧外泄,遇周围可燃物发生燃烧、爆炸。从本文提出的双重预防体系构建原则看义马事故,显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砂爆”是空分装置的典型事故类型,并非新生风险,且该风险级别很高,一旦发生事故,影响范围很大,企业早应对此认知和提前防范;二是事故隐患6 月已发现上报,但企业仍然带病操作,任凭重要区域失控,隐患一再升级直至事故发生;三是冷箱与液氧储槽安全距离不足,为系统性重大风险,企业没有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四是泄漏同时竟遇可燃物,可见环境未有效进行防火防爆,人机法料环皆存隐患,各环节管控全部失守,“预防为主”何以体现?所以,双重预防体系不应为本次事故背锅,实因该企业没有“真”防“真”控,安全意识不到位才是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全国安全生产形势的持续稳定好转,事故各项统计指标的大幅度下降,充分证明了目前推行的双重预防机制是有效的。不能因为某起特定的安全事故,就否定了这一管理对策的科学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