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课堂的路径探索

2019-03-16 00:49黄晓通赵竹君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红色思政精神

黄晓通,赵竹君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谈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建设过程中创造的优秀、先进的文化,也是我国各族人民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积累的宝贵财富,集中展现了不屈不挠、顽强奋斗的革命精神正能量。因此,红色文化教育是高校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重要支撑。通过融入思想政治课堂的方式,让红色文化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扬红色文化精神、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传承红色文化基因,从而发挥红色文化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

一、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红色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现实、未来三维度的精神展现和理念凝聚。当代中国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指导,同时要牢牢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方向。“只有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 才能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立志成为肩负民族复兴的时代新人。”[2]因此,将红色文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纳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大学思想政治的内在创新发展亦需要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支撑。

(一) 红色文化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物质和精神宝库

红色文化是指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自由和解放、改革和复兴的奋斗过程中而产生的物态文化和精神文化。红色物态文化的形成体现了红色精神文化的发展结果,是革命理念的固化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革命精神的育人过程,体现了知行统一、主客观结合的教育进程。红色精神文化寓于红色物态载体之中,借助于物态文化之承载得以更真切地传播和发扬光大。中国的红色文化展现了极其丰盈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理念,囊括了民族、国家、社会、家庭、集体、个人的精神沉浮和命运历程,凸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物态红色文化在全国分布较广,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5处共16个红色遗址,包括红七军军部旧址、魁星楼红七军前敌委员会、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旧址、河池市东兰县韦拔群故居及纪念馆等。红色精神振奋人心,比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而上述这些历史材料直观、生动、鲜活,恰是红色精神之所以振奋人心的必要元素[3]。红色文化,无论是物质遗存还是精神信念都孕育着强大的推动力量,是创新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物质和精神宝库。

(二)红色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

2014年,习近平在福建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把理想信念的火种、红色传统的基因一代代传下去”,让革命事业薪火相传、血脉永续[4]。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团结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成就。在这一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中,党和各族人民不屈不挠、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是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多种因子的综合体,有着巨大的文化辐射力与精神感召力。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深化中国共产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改革开发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学习教育,利用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公祭仪式等组织开展主题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5],这充分展示了在新形势下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时代需求。

当代青年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充满热情,但是由于阅历有限,思想难免不够成熟,精神形塑力较弱。通过红色文化的感染、熏陶、内化,了解党的政治风貌和文化品格,在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质的基础上,增强内在凝聚力,强化民族团结意识,尊重社会公共秩序,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背景下,红色文化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支撑。

(三)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激励大学生的关键途径

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和全球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政治文化信息的传播途径变得丰富和多元。在这人人既是资讯发布者又是资讯接受者的自媒体时代,“流量至上”所带来的纷乱、即时、零乱、破碎、无禁忌的表达,其背后是由各种文化思潮的合力来推动的,是资本控制和娱乐消费的必然结果。享乐和狂欢被过分强调,使得“泛娱乐化”思想倾向以一种非正常的速度广泛漫延,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产生影响和冲击,导致一部分青年大学生思想颓废、缺乏斗志、慵懒度日。“意识形态是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意识形态安全受到威胁,是对文化安全最致命的威胁。”[6]。红色文化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顽强不屈、逆境前行、不怕牺牲的坚强斗志,象征着中华民族勇敢前行的伟大品格。当今世界,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青年决定国家的未来。将红色文化作为一种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积极的、健康的、充满向上感的精神正能量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必能有效地抵御“泛娱乐化”思潮的影响,激发当代大学生向上的人生奋斗目标,使之积极将个人抱负和国家理想结合起来,为梦想而坚持不懈地奋斗。

二、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堂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人、激励人的作用[7]。大学思政课堂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布局展开最主要的渠道和方式,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帮助大学生塑造红色思维和红色理念,内化红色精神人格。因此,提升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最应重视的方式是探讨优化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堂的路径。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关键在于如何切入、如何渲染、如何深化、如何扩展、如何取得理念育人与实践化人的双效结合,达到优良的教学效果。以课堂实践为例,探究红色文化融入的路径与实施步骤。

(一)融入的开始:设置好导入问题

问题是教学的过程中的体现亮点,教学要利用问题一步步启发大脑、激发思维、引发思考。根据红色文化鲜明、浑厚、可拓展等特点,可以尝试问题导入式。恰到好处的问题可以开启一个良好的思考氛围,并持续到课程结束。如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左右江红色革命文化内容,可以融入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五章的讲授中。先向学生展示几张图片,如左右江的景色,设置一两个问题,启发学生去想过去有无相关的历史记忆,当学生一点点进入到红色文化氛围里时,思维渐次展开,学生开始自发、主动地去探究问题,进入情境。渐入佳境之后,让融入的红色文化与课本内容相结合并拓展。红色文化融入课堂的初期,教师联系教材内容时切不可照本宣科,理论性过强会冲淡实时教学所营造的红色情境,并会让学生产生反感情绪。要穿透文本,找到与红色文化联动的线和点。

(二)融入的关键点:激起学生兴奋点

因为红色文化往往具有革命性、激昂性等特点,教师通过巧妙的问题引导学生走入红色文化情境之中,并带动学生去理解、去思考。但在红色文化融入一段时间之后,学生的注意力会有一定程度地下降,很可能会在脑子里想别的事情。在这个时候,教师要把控整个课堂,密切关注学生的眼神和表情,注意学生的变化(或倦怠或注意力分散)。这时教师要适当改变教学节奏,激起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兴奋点。比如教师可以随机应变,将红色文化内容的表现形式进行一些变化,更能激发关注点;播放典型红色视频,用声音和影像再次激起课堂红色气氛;从生活体验中提出关键问题,引发新的关注点。比如井冈山精神,当然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去经历当年朱德、毛泽东上井冈山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过程,但是通过井冈山的红军小道、毛主席的诗词、情景复原影像,让学生参与讨论,在讨论中又可引发进一步的思考,循序渐进,让学生深深陷入其中,全神贯注,并且在情感上高潮迭起,内化为认可的精神理念。

(三)融入的阶段性总结:评估和鼓励

当教师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提问、对话以及思想汇聚之后,教师和学生在红色文化的渲染情境中达到一定的认同程度,课堂教学由此渐入尾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从一开始将红色文化融入,引发讨论,一直到激发情感,全部流程与时间长度须按照课程自身逻辑来决定。学时长度不必刻板地遵分循秒,不能戛然而止,否则学生之前的情感体验或者精神洗礼就难以得到巩固和加强。当教师所进行的红色文化教育告一段落时,可以提出总结性问题,以此进行评估和进一步鼓励。评价可以学生之间进行,让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可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以及学生之间的思想差异。通过了解学生的想法,及时纠正错误的想法。要做到有理有据,充分而有说服力。学生有不同的观点亦可展开讨论。最后,对认真听课、参与讨论的学生给予鼓励。对于每一位参与讨论而回答问题的学生,教师都要进行评介。再有,教师可以做一个课末总结,强调红色观点,深化红色精神,让学生在课堂领悟到难忘而深入骨髓的红色信仰教育。

(四)融入的参与性提升:红色文化剧的设置

课堂红色文化剧按照对学生进行动员、提出具体演出要求、编写剧本、制作道具、遴选演员、分配角色、排练、演出、评分等步骤进行,教师全程做好指导工作,最后进行综合点评,让学生有一个认识和领悟的提升。

课堂红色文化剧的首轮演出过后,在学生的表演能力和参与积极性都得到增强和提高的基础上,应及时进行第二轮演出。进行第二轮演出应是提高的阶段,或以班级为单位动员演出,或打破班级界限,合并班级进行自由组合演出。通过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剧参演的鼓励,配合课堂教学,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红色意识、获取红色正能量,树立深刻的红色信仰。

三、把握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堂的“力”,提升红色育人效果

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伟大的革命精神是红色文化的核心要义。推动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滋养和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精神、革命理念,要把握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堂的“力”,努力发挥红色能量的强大育人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搞好思想政治工作应该“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7]。教师在掌握好红色文化融入课堂的“力”的大小的时候,需要掌控好整个课堂。

(一)讲究“时”的契合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这里的“时”讲的是契机,与社会当时密切相关。红色文化融入课堂应注意“时”的契合,从而营造一种与社会热点、课程文本相映衬的课堂氛围。教师一定要重视国家重大仪式、历史重大事件纪念活动等时机,及时将红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比如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全国各地都举行与红军长征相关的各类活动,电视、网络等各种传媒也进行非常热烈地宣传,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将长征文化精神融入大学思政课堂的“时”,可以将长征的历史图片、时事活动即时在课堂上动态展示,内外结合,构建浓郁的红色文化氛围,渲染力极强。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召开,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根据时段向学生现场直播。据笔者观察统计,学生抬头率高达98%以上。在党的十九大会议直播以后的下堂课,教师及时与学生共同学习十九大精神。因其时效性强,教育效果事半功倍。这就是“时”的契合的重要作用。

(二)注意“度”的调适

在这里的“度”强调的是程度和尺度。红色文化融入大学课堂是激起大学生红色情感,培育红色理念的重要途径,但是如果不注意“度”的适合,会导致事倍功半、过犹不及。红色文化是红色物质载体和红色精神理念的结合,亦是一种意识形态理念,需要通过教育和强化才能达到培育的目的。在课堂的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存在几种不恰当的融合现象,如融入过浅造成淡化红色影响、因各种因素导致红色文化扭曲传播、红色文化过度生硬灌输滋生反作用、把握不好红色文化准确表述导致教育不到位等等。因此,一方面,教师的综合政治素质要过硬,要能准确领悟红色文化的精神趋向,方向、大局千万不能偏;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质也需要增强和提升,注意“度”的适合,不能淡化,也不能过度灌输,这也需要教师长期的学习和磨练积累。

(三)促进“效”的生成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堂的实效性要求将红色文化深入当代大学生内心和灵魂,培育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红色接班人。在促进“效”的生成的过程中,首先,用红色史实彰显说服力,用史实奠基础,构筑红色育人的坚实根基;其次,用红色文化展示党的浑厚政治底蕴,建构红色育人的坚固脊梁;再次,用红色情感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爱国理念、革命意志、道德情操,彰显感染力,把稳红色育人的感染效力;最后,用红色精神塑造大学生价值取向和文化人格,形成红色育人的长效机制。对于教师而言,促进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堂,教师的师德师风更要注重和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5]。

四、结语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革命、建设、改革中积累的宝贵财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色。红色文化蕴含丰富,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地方红色资源的便利性和便捷性,优化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堂路径,掌控红色文化融入的“力”的大小,才能增强当代大学生与红色文化的亲近感,才能真正提升红色文化育人的长效机制,为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同时,红色文化充实思想政治教育还有许多课外实践形式,包括组织红色遗址参观、红色文化论坛、红色历史剧表演等等各种方式,共同丰富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上强调:“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8]要努力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大学思政课堂,创新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升华当代大学生的革命精神和红色文化情操,激励当代大学生的人生斗志,最终为培育符合新时代要求的红色接班人而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红色思政精神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红色是什么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红色在哪里?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