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蜀水文化教育传播平台建设研究

2019-03-16 05:24,,
四川水利 2019年1期
关键词:水利建设文化

,,

(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四川 崇州,611230)

1 引言

中华民族缘水而生,依水而存,因水而兴。我国水文化博大精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大力宣传和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推进“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一体建设,让水长久地、更好地造福于人民。重点强化人水和谐理念、推进水生态建设、培养每个公民亲水、爱水、节水、惜水的意识,养成全社会良好的水文化行为,形成人人“安全用水、节约用水、生态用水、文明用水”的良好氛围,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水利部颁布的《水文化建设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把水文化教育列入水利院校教育课程体系,并作为水利系统职工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1]。近年来,“水文化”已成为许多学者和专家研究的课题,水文化研究的理论成果很多,但这些成果往往局限在水文化研究群体这个狭小的圈子里,社会公众对水文化的认识却很少。因此,当前水文化研究的一项重大任务之一就是找到更加有效、便捷、实时性强的传播教育路径,使水文化更多地为大众所了解。新媒体则是不错的选择[2]。水利部陈雷部长在2009年首届中国水文化论坛上就明确提出[3]:要努力使互联网等新媒体成为传播水文化的主力军,为水文化的弘扬与传承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保障。水利部新闻宣传中心陈梦晖副主任也提出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作用,创新水文化传播。

2 水文化教育传播平台建设研究现状

2.1 国外研究现状

水文化研究在国际社会中引起广泛关注。为了让全世界的人们关注水问题,1993年1月18日,第4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193号决议,确定自1993年起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1996年,世界水理事会成立,同时决定每三年举办一次有关水资源问题的大型国际活动,即世界水资源论坛,而每一届世界水论坛中均有水文化议题。2006年联合国把“世界水日”的主题确定为“水与文化”[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水教育学院2004年建立水足迹专题网站(http://www.waterfootprint.Org),2008年开始运作,目前该网络由荷兰特文大学进行日常维护[5]。

2.2 国内研究现状

由于我国水文化是近些年才兴起的一个研究主题,水文化教育的发展也还处于起步阶段,水利部门、水利院校的水文化传播教育平台也是近些年才相继建设并投入使用的[6]。根据对相关文献分析可知,目前基于新媒体技术的水文化教育传播平台主要有四种形式:①专题网站,②微信公众号,③微博,④水文化App。如中国水文化网(http://www.waterculture.net/)开辟了水文化专栏,内容包括:水文化资讯、水文化研究、水文化博览、风景与旅游、水故事、水知识。浙江省建设了浙江水文化专题网(http://www.zjwaterculture.com/),主要包括水文化教育、水文化研究、古代水文化、水利工程、水诗韵、水景观等栏目,并创建了浙江省水文化微信公众号,平台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定时向大众推送水文化研究的相关咨询。同时,还将通过互动栏目了解公众的想法,收集意见,打造与微友交流沟通的有效平台。且微信用户还可通过文字、图片等形式参与浙江水文化研究讨论,留下意见、建议[7]。

浙江省宁波市水文化网(http://www.nbswh.com/)设置了治水前沿、三江论坛、四明文库、宁波水文化会刊等栏目。安徽省水文化网(http://swh.ahsl.gov.cn/)涵盖了思政研究、文明之窗、光影瞬间等栏目。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建设了“水研网”专题网站,收集整理了全国关于水文化经典论文百余篇。南昌工程学院“水文化研究中心”,建设了“水文化”专题网站。河海大学成立了水文化研究所,制作了5集网易公开课《中华水文化》。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建设了《特色水教育》资源库专题网站,该资源库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包括精心制作的PPT课件、授课录像、题库、水利科技视频,出版了《特色水教育题库》、《中华水文化文集》、《浙江特色水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等专著,发表了论文数十篇[8]。由四川省水利厅建设的四川水利网开辟了蜀水文化专栏,但专栏内容只涉及与水文化相关的散文、诗词等。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于2014年成立了四川省蜀水文化研究培训基地,参与撰写完成了学术论著《蜀水文化概览》,2015年承担了成都市水文化资料汇编暨水文化资源库建设工作,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以书籍、资料手册的形式在传播[9]。

综上所述,目前四川水文化研究缺乏基于新媒体技术,以地方特色为基础、传承水文化为主线的集水文化咨询、水利博览、数字水利、水文化教育、学术建设、文化交流功能于一体的水文化数字化教育传播平台建设案例。

3 新媒体传播水文化的优势

新媒体是继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媒体形态。主要是利用网络、计算机等技术,通过英特网,无线通信网等途径,再加以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的媒体形态[10]。

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互动性强、受众覆盖面广,内容辐射面宽等独特的优势,在开展水文化教育传播时具有非常好的应用前景。因此,水利院校、水利部门就可以成立水文化新媒体中心,开通水文化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即时发布相关的水文化信息,阅读者可以通过点评、投票等方式随时随地发表自己对水文化的观点和见解,而水文化的信息发布者就可以即时了解相关信息的反馈情况。此外,相比传统媒体,新媒体资源更能激发访问者的想象力,对水文化产生沉浸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可以通过视频技术领略水利工程的动态效果,从而激发学习者对水文化产生更高的学习热情[11]。共享和交流是文化形成的本质,所以水利院校、水利部门想在社会上形成良好的水文化环境,就该考虑利用新媒体构建水文化交流平台等问题。

4 基于新媒体技术建设蜀水文化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四川古称蜀,蜀水文化即四川水文化。在水文化的普及阶段,本土水文化教育传播或许更为重要。2012年2月四川省水利厅颁布的《蜀水文化建设纲要》,吹响建设蜀水文化学派的冲锋号和集结号[12]。因水而起,因水而兴的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是省水利厅下属的一所有着60年历史的公办高职院校,在四川水利水电行业享有“黄埔军校”的美誉。于2014年成立了四川省蜀水文化研究培训基地,近年来,学院兴建水文化长廊、打造亲水敬水文化育人环境、建设水利图书专藏馆,参与《蜀水文化概览》编撰工作、主持成都水文化资料汇编项目。学院越来越注重水文化建设和教育传播。坚持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水为师三大原则,以建设省级示范项目“水利特色校园文化”工程为载体,传承与弘扬李冰精神,为将学院打造成富有特色的水文化传播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在2017年争创四川省优质院校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依托水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蜀水文化研究培训基地和四川省水利学会三大平台,开展水生态文明、河长制、水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研究,着力打造水文化教学科研团队,积极开展水文化教育,构建起水利特色校园文化体系。

课题组成员专业方向搭配合理,拥有丰富的网络平台和数字资源开发和建设经验,负责团委新媒体中心官方微博和公众号的运营工作。大部分成员参与了相关水文化研究建设项目,具备长期协作科研的能力。已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白居易与水利建设研究》、《新媒体环境下的水利院校水文化教育传播现状研究》),成功申报了四川省教育厅相关课题《蜀水文化教育传播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研究》(17ZB0364)。

因此,依托学院的学术研究和文化氛围,课题组团队的水文化理论研究和平台搭建技术支撑,构建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蜀水文化教育传播平台,推进蜀水文化的教育、传承、普及、应用,是非常有必要且可行的。

5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蜀水文化教育传播平台设计与构建

5.1 蜀水文化教育传播平台内容设计

新媒体时代,受众会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传媒信息,因此,必须精心挑选和设计水文化教育内容,构建更加形象化、趣味化的水文化传播教育内容体系,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13]。蜀水文化平台的主题内容,可以选用已出版发行的《蜀水文化概览》、四川省水利厅编制的《四川水文化》作为蜀水文化教育选修课教材,广泛收集整理相关图片、视频、动画,比如2015年,制作完成藏语版、汉语版水利水电科普动画片之《古代著名水利工程简介》;2016年,制作完成水利水电科普动画片之《水力发电》等网络资源。水文化教育内容可由治水历史、水利工程、治水人物、水科技、水资源、水生态文明建设、河长制等知识和案例构成,考虑安排“知水”、“乐水”、“亲水”三大篇章来搭建课程体系[14~16]。内容设计见表1。

5.2 蜀水文化教育传播平台构建设计

聚焦于数字水文化网络平台发展滞后的现实问题,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网络等新媒体技术,设计解决该问题的数字蜀水文化立体式教育传播平台,通过“方案设计——平台建设——分析研究——方案修改”的多次迭代式研究与实践,达到促进水文化保护、传承、推广、利用的目的,并形成一套有效的数字水文化网络平台建设方案。

表1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蜀水文化教育传播平台内容设计

5.2.1 设计思路

图1 设计思路

5.2.2 技术路线

图2 技术路线

5.2.3 平台体系构建

(1)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两种高分享和交流平台。通过建立水文化专题微博,申请蜀水文化微信公众平台,实时发布和推送在四川水文化领域的最新事件、水文化活动动态和研究成果等。同时,还将通过互动栏目了解公众的想法,收集意见,打造与微友交流沟通的有效平台[17]。具体包含的信息为:①水新闻,②水作品(文学、工程、美术、摄影),③水活动,④水产品(国际与国内)。

(2)手机APP。通过开发蜀水文化APP,打造移动版的水文化知识学习平台。

(3)微课。开发建设《蜀水文化概览》、《成都水文化》课程微课,将水文化传播教育更加直观和生动,以此建立高质量水文化网络课程。

(4)蜀水文化专题网站。采用基于HTML5和数据库软件的B/S分层设计方式,将水文化相关的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动画整合起来,构建集水文化资讯、水利博览、数字水利等于一体的蜀水文化专题门户网站。

基于新媒体技术的蜀水文化教育传播平台体系构建如图3所示。

图3 蜀水文化教育传播平台体系构建

6 结语

四川是远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也是可持续性古代水利工程留存集中的区域,这里繁衍出来的水文化厚重且独特。在水文化的普及阶段,本土水文化或许更为重要。作为服务于水利改革和发展,为水利改革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技术支撑和后备力量的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学院深厚的学术文化氛围,建立开放、合作、创新、共享、可持续发展的数字化蜀水文化教育传播网络平台,利用各类网络信息技术、平台,转化水文化资源,并充分利用微信、微博、专题网站等新媒体实现水文化的共享与传播,面向在校学生及水利职工、社会大众开展水利科技、水历史、水资源、节水知识等在内的水文化教育活动。解决四川水文化网络资源匮乏的问题,为进一步建立全面、系统、渐进的立体式“蜀水文化”浸润式新媒体教育传播平台体系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水利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