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翻译策略现状研究

2019-03-15 06:30付讷季路平
北方文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外译翻译策略昆曲

付讷 季路平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往外宣传推广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保持文化自信。昆曲作为江苏地区特色文化,在向外推广江苏形象时,发挥了巨大作用。为了使江苏优秀文化也使中华优秀戏曲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本文立足以当下,分析了现有的昆曲翻译策略的使用现状,以及现在的翻译方法中潜在的可提升部分。

关键词:昆曲;翻译策略;外译

将国内优秀作品先进行翻译,进而推广到海外是让世界了解我国文化的重要途径。曲艺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构成部分之一,也应得到广泛的宣传与弘扬。我们要为具体的文化作品提供翻译研究支持,推广地区文化精髓,将昆曲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和精神展现给世界人民,推动我国昆曲的继承和发展。

一、建国后我国文化外宣的历史以及现状

翻译策略是翻译活动中,为实现特定的翻译目的所依据的原则和所采纳的方案的集合。现如今,我国当代文学的翻译方法分为两种,即异化和歸化。两者均有各自的优缺点,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同化即为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建国以来,我国的文化向外输出的思想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50年代。这几十年不断见证了许多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被翻译介绍到海外,并引起海外读者的共鸣。这些作品译本的范围包含了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戏曲,但戏曲译本外输相较于其他作品的外输,数量上还略有不足。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戏曲文本的特殊性,即在翻译时,考虑到在另一种语言的表述下,其在翻译后是否依旧具有可表演性,戏曲文本是否应该分为文学文本以及表演文本等这一系列问题。然而现在国内大多学者对于戏曲文本翻译坚持认为可表演性是戏曲翻译的标准。这是由于戏曲是需要表演的,所以不可避免地要将其作为首要标准。这在王丽娜的《中国古典小说在国外》;李玉莲《元明清小说戏剧的翻译传播》等作品中,也略有涉及。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语言与戏曲文化的差异,学者们的翻译重心还是偏向文学文本。

二、传统戏曲翻译策略的选择与应用

针对翻译策略的问题,国内学者理想的翻译方法是同时采用异化与同化。在文本整个翻译过程中,同时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原文文化与译入语文化需保持在同一平等的文化高度,二是译文文本需被广泛的读者的阅读,其简明可读性在翻译时也要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在翻译时,若是译者过于注意原文,过于广泛使用异化的手法,那么读者在阅读时容易出现无法充分理解文本内容的情况;若是译者过于注意读者的阅读能力,语言的运用相对起来会简化易懂,但也会使译本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了诗意与韵味。因而如何在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便是翻译的另一核心问题。

在翻译前,译者往往首先会针对原文进行理解。由于明清版本的《牡丹亭》最脍炙人口,且与白话文文法相差不多,因此现在话本的原文本基本是以明清戏本为原文。接着便是考虑如何翻译。例如在翻译名称时,侍女春香的名字应该是被翻译成Spring Fragrance或是Chun Xiang。如果是追求保持原汁原味,那么译文应用Spring Fragrance,但如此翻译有违背了英语的语言习惯。对于英语为母语的读者,由于没有与春香对应的意象,他们的感受与以汉语为母语的读者的感受定然是不同的。与此类似的问题也还有社会文化词类的翻译。就目前而言,在戏曲翻译上,学者们在策略上大多注重用同化与异化结合的方法,注重音译与意译。在戏曲的本身所具有的音乐性上,内容使用同化法进行翻译,对于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则使用异化来保持形势与特征。这是目前当下,学者们普遍且极为推崇的翻译策略。

三、昆曲翻译现状简析

功能派翻译理论家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依据行为学的相关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人类行为活动”。他主张翻译目的论,即翻译过程的首选原则是确定翻译目的。翻译目的对翻译策略的选择有指导作用。翻译的目的不同、目标受众不同,翻译时采取的策略自然也大不相同。翻译的目的是为了昆曲的传唱还是为了将其作为一种学术文化研究,翻译的目标受众是戏剧表演中的观众还是戏剧阅读中读者。这一本质区别决定翻译策略的选取需要侧重于形式还是内容。

下面笔者将以昆曲名剧《牡丹亭》为例,简析昆曲翻译中内容与形式的取舍。《牡丹亭》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传世之作,主要讲述的是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坎坷曲折的爱情故事。汤显祖善引经据典,《牡丹亭》中典故、名言、谚语等数不胜数,多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赋予了《牡丹亭》深厚的文化内涵,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现存《牡丹亭》译本并不多,按出版时间例举主要有Cyril Birch 译本、张光前译本、汪荣培译本、许渊冲&许明译本和汪班译本等。

(一)择内容之精华

Cyril Birch 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教授,也是美国当代著名的汉学家。作为一名汉学家Birch 精通汉文化,又具有英语文化的先天优势,了解英语受众的文化心理。所以,Birch 的译本是西方最流行的译本,以其地道、流畅的英文表达广受英语读者的喜爱。此译本主要有两大特色。一是忠于原作的文化内涵,将人名、曲牌、典故等采取意译的翻译策略。二是摒弃原作中的格律和韵文,采用自由体诗的形式翻译原作中的唱词和诗文。Birch 为中国文化颇有研究,能够准确理解《牡丹亭》中典故与修辞,将其意译为英语文化中等效意义。翻译摆脱了格律和韵脚的束缚与限制,行文便更加流畅、通俗易懂。同时也避免了“因形损义”的弊端。

例如: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

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赏心乐事谁家院。

See how deepest purple,brightest scarlet

Open their beauty only to dry well crumbing.

“Bright the moon,lovely the scene.”

Listless and lost the heart

---where is the garden‘gay with joyous cries

此段便是采取自由体诗的格式而非传统的音律格式,通顺流畅。

然而摒弃格律与音韵,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原作作为戏曲的音律之美。昆曲之所以流传至今不仅仅因为其深刻地揭示人们的文化心理、反映深厚的文化内涵,还因为其音韵优美,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所以在满足人们审美需求这一直观层面上,Birch的译本略有欠缺。

(二)取音韻之优美

张光前与汪荣培教授都是我国著名的古籍翻译专家,对古籍翻译有丰富经验。张教授运用莎士比亚的素体诗的格式、以抑扬格为基础节奏格式翻译原作中的唱词和诗文。此译本在兼顾音律美的同时,迎合英语读者的审美需求,实为一大创举。汪教授则以“传神达意”为目标,借鉴英国传统的格律诗再现原作的音韵之美。在翻译过程中,他遵循通俗易懂的原则,在不影响受众理解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忠于原文。但为了追求文本的可读性,他宁愿牺牲原作中晦涩的意象而根据“文化对等”原则,采用相应的英文表达。此种虽考虑受众的接受能力,却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蕴含在原作中的汉文化之美。例如,同样的一段原文,张光前教授的翻译为:

So the garden is all abloom in the pink and red,yet all abandoned to dry wells and crumbling walls.

The best of seasons wont forever last,“can any household claim undying joy?”

此段翻译前一行采用六音步抑扬格,后一行采用五音步抑扬格,格式工整。而不是原文的字面意义与传统格式,增强了译文对于英语读者的可读性。

(三)重戏曲之可观

许氏父子与汪班先生的译本与上述译本皆有所区别。上述译本的目标受众是英语读者,而后而后二者的译本的受众是观看戏剧的英语观众。所以他们的译本更加注重译本形式的可观性。其中,许氏父子灵活运用“英雄偶体”等多种韵律格式,行文多变,尽显音韵之美。汪先生熟悉昆曲表演,将表演实际与翻译结合。其著作《悲欢集》被昆曲表演界广为接受。

通过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五种译本各有优缺,受译本受众的影响在内容与形式上很难兼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昆曲翻译在内容与形式上往往只能侧重其一。除此之外,上述五种译本有共同的弊端——缺乏可唱性。

四、结束语

昆曲是一种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集文学、音乐、舞蹈、表演于一体的表演形式。然而目前昆曲的对外传播,仅仅是文学或戏剧表演单一形式的传播,割裂文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联系。在采访苏州昆曲院优秀的青年演员暨昆剧院“振”字辈传人时,她说道:“越来越多的外国观众,走进剧场看昆曲,他们对昆曲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演员英语水平的限制与现场表演腔调等客观因素的限制,我们的表演只能是遵循传统的表演形式,辅以英文字幕来兼顾外国观众的理解与欣赏。外国观众更多是欣赏服装、身段、唱腔等视听体验,而不是文字语言。”由此可见,在昆曲的对外传播的过程中,文字语言是第一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未来昆曲译本的翻译策略选取应兼顾文本的可唱性。对外弘扬昆曲文化并非一朝一夕之功,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姬群.论文学作品翻译时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研究[J].海外英语,2017,12.

[2]李丽华,严峻.政治立场与民族认同的选择--文学翻译归化与异之争的本质[J].江西社会科学,2010,12.

[3]吴于勤.从译作《在亚当之前》看汉译英归化翻译的层次[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4.

[4]蒋骁华.译者的选择性适应与适应性选择评《牡丹亭》的三个英译本[J].上海翻译,2009,11.

[5]李晓静.《牡丹亭》英译本的比较评析——兼谈戏剧翻译[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09.

猜你喜欢
外译翻译策略昆曲
文化翻译视阈下《流浪地球》的英文译制讨论及其对影视外译的启示
大江东去浪千叠——百戏之祖“昆曲”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补园和昆曲
文人之进退与百年昆曲之传承
柔性侵入:文化外译接受策略研究
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学的外译问题
爱在昆曲里,化成一片旧时月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