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红英 左元金
盐城市“让学引思”课堂教学改革推进进入了深水区,盐阜教育是否生机勃发,是每一位“生于斯,长于斯”教师的天然担当。笔者尝试着梳理“苏派”语文名师教学,解密他们的教育智慧,以此丰厚“学的活动”内涵,为我们当下前行辨析方向,从中寻找语文教育的原始密码,汲取动力之泉,进步之源。
“苏派”概念清晰地提出,是江苏教育报刊社与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在南通携手举办的“杏坛杯·苏派教学”活动中首次提出的。由此,对“苏派”名师的凝视与关注,得到了更多教育人的认同。
“苏派”名师,虽各自主张不一,却饱含“学”的精辟认知并努力践行。“苏派”名师旗手于永正老师,他的“五重”教学,均指向学生的“学”,以生为本,以读书为本,以训练为辅,以创新为本,以终身为旨,围绕“学的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习惯养成、价值引导、能力培养等。“苏派”名师的课堂教学,以下几点非常突出:
其一,重点突破与过程充分的统一。
“学的活动”充分展开。譬如,笔者所在学校成立了“孙双金名师工作室”,孙校长来校执教的《开天辟地》一文,以“两个著名问题”作为启动的环节:“班级谁最帅?”立刻炸开了锅,学生放松下来,彼此的陌生感随之消失;读题,“还有别的读法吗?”不走寻常路,别样的读法,“思维”之花开始迸发,学生立刻就感兴趣了。
“教学内容的相对集中”是一个关键。教学重点突出,意思是说,教学要注重核心的环节,要聚焦核心的教学内容,要引导学生充分地展开“学的活动”。简而言之,重点部分教师必然要投入重兵,细致谋划,精心组织。核心内容教学,必然离不开学生的实践活动,“学的活动”涵盖了自主阅读、小组交流等多种学习活动。充分展开“学的活动”,时间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学”的经验,是应当有极为充分的阐述和沟通。孙校长这节课的第二个环节:(屏幕映示:女娲补天、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孙校长问:“为什么将它们放在一起?”学生逐步交流,渐渐地得出都是神话,都有人名,词的结构都是人名在前等等,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物的特点,从不同视角来认知神话。在这个部分,不同的学生根据同伴的发言,完善自己的批注,以此提炼新观点,同时神话赋予了全新的生成,對神话的本质与起源,有了明晰的感知和生发。
特别是丰富完善之后,由此形成了新的学习体验,有对文本的理解,也包括阅读方法、阅读方式的把握。如果说孙校长的教学第一个环节重在对文体的把握,那么第二个环节,则重在对故事的整体感悟和把握,甚至对神话故事的编写进行了质疑,每个词的学习都紧紧围绕神话展开。
师:读一个神话故事,要能抓住主要内容。“开天辟地”这个故事,天地未开之前,宇宙是什么样子的?用一个词概括。
生:混沌一团。“混”字是由三点水加个昆虫的“昆”字组成的,“沌”是由三点水加个“屯”字组成的。(板书:混沌一团)
师:这两个字我发现规律了,都是——三点水旁,一起读。古人造字都有依据,宇宙未开之前都是三点水,说明充满了水,充满了液体。如果古人造字都写成提土旁,说明宇宙未开之前充满了土;如果改成三点水旁,说明宇宙未开之前充满了水,很重要。古人造字是有依据的。那么,盘古分开天地后,是不是马上就好了呢?还做了哪件事?
“混沌”教学,以偏旁切入,徐徐伸展,学生对生字记忆,对词义理解和掌握,到句子过渡,直至文本无迹可寻,真是步步匠心紧凑湍急,名师果然非凡。
其二,教学明晰性和学生生长性的统一。教研课时,常出现教的内容与学生学的活动衔接极端不畅,教学明晰性和学生生长性的统一如何做到呢?还是以孙校长课堂为例。我们感受到孙校长平凡处见惊奇,尤其是对学生学情的思量和估摸,拿捏之精准让人叹服。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这堂课形成了三个核心的教学环节:
(1) 通过研读神话成语,感知神话特点;
(2) 换一个角度思考:由“混沌”切入,体会神话创作,学会质疑;
(3) 不同版本的《开天辟地》对比,中外神话对比,渗透比较的学习方法,在对比中学会学习。
仔细阅读,会发现上面所列出的内容清晰,问题难易适中。如研读成语归类环节,明晰了神话的体裁特征;不同版本的比较,令人叹为观止。研究孙校长的教学核心环节,我们似乎明白,依“学”的思维逻辑来展开设计教学流程,确定性与生成性和而不同,无疑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为学生在课堂中的拔节生长,让“学”的真正发生留下遐想的空间。
其三,质与效的统一。课堂上拓宽了学生“学的活动”时间与空间,学生就有充足的时间和更多的机会发挥自我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唤醒内在的需求和期盼,在老师的引领下充分挖掘自身最大的潜能,获得自信,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学的活动”的落脚点在阅读和思考的行为上。比如,孙校长在《广玉兰》一课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含羞待放”这个词的妙处时:
生1:从“羞”字中,我感觉广玉兰就像一位羞答答的少女。
生2:“含苞待放”只写出花的形态,而“含羞待放”不仅写出了花将开而未开的形态,还赋予了人的情感,让我们感到作者很喜爱花。
第三位学生正是从前一位学生的交流中受到启发,形成了新的理解。可见,把“学的活动”还给学生,他们都能从老师、同学的交流活动中形成新的感悟,有助于进一步阅读思考。
(作者单位:盐城市滨海县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