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宝
游记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文体,其以层次明晰的游览顺序,移步换景的写作方式,以及鲜活灵动的言语表达,在所见所闻所感所悟中表达景物的特点、层次清晰的游览,展现作者的心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既感受景物的美好、体会文字的鲜活,更有一种对大美自然、壮丽山河的亲近与热爱。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笔者很清晰地感受到这篇课文是很典型、也很有代表性的一篇游记。
其一,文本中的游览顺序十分醒目。文本按照游览的顺序,层次非常清晰地写到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先游览了外洞,然后由外洞进入内洞,接着游览了内洞,最后乘船出洞,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自始至终伴随着游览的全程。作者游览的顺序自然成为文本的一条线索,而且是一条明线,“一路、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构思的严谨在清晰的游览顺序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如此,作者还以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这是一条暗线,贯穿全文。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贯穿文本,游览顺序十分醒目,文本层次极为清晰,作者这种非常巧妙的构思,令人拍案叫绝。
其二,所描写的景物特点非常鲜明。伴随着作者灵动的文笔,文本中所描写景物的特点也非常鲜明。你看,一路上明艳的景色与欢唱的溪流,外洞的宽敞,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窄小与内洞的“黑、奇、大”,这样明显的特点在作者流畅的表达中呼之欲出。这些景物的特点体现在比较中:“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这样的外洞,其宽敞名副其实。这些景物的特点体现在作者真切的感受中:“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这样的孔隙,的的确确是窄小。当然,这些景物的特点还体现在作者的所见所闻之中。
基于这样的文本研读,在同学们学习这篇游记的过程中,突出文本的浏览顺序、对景物的各种特点的朗读、概括与提炼,成为同学们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主要内容与关键载体,也是他们学习游记类文章对其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因此,围绕着文本一明一暗的两条游览顺序以及作者所描写景物的鲜明特点,笔者着力设计了两个重点学习板块,也就学校着力推进的“儿童研究小项目”设计,作了初步的尝试与实践。
【板块一】多种形式,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理清文本的写作线索。
第一步:读一读。同桌两人之间或学习小组四人之间分小节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在文字里真切地感受文本中的游览顺序。对于所有的文本而言,当然包括游记在内,多种形式的朗读、充分参与的朗读、给足时间的朗读,都是学习文本最好的方式。读着读着,洞口、孔隙、内洞等地点会渐渐清晰,一路游览的顺序也会渐渐地浮现于眼前、刻画在脑海。这样的朗读,必将为理清顺序、把握线索提供充分的保障。
第二步:圈一圈。“请同学们圈出文中所有表示地点的词语。”在笔者的课堂巡视中,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够非常精准地找到“一路、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等表示地点的词语,他们慢慢地会在文本中发现一条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路线图,清清楚楚。他们独立自主地走进文本,并在文本中自由地走几个来回。同桌之间,一起校对,一起完善。
第三步:画一画。在读一读、圈一圈之后,让同学们根据作者的游览顺序画一张示意图,既是对文本最好的提炼,也是同学们对文本最好的概括,还可以为接下来的学习活动做好铺垫。在他们画一画的过程中,笔者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地看同学们的“作品”,带着欣赏的眼光、怀着赞美的神态。有的学生只在几处简明表示地点的文字处加上几根线条,游览的顺序便清晰可辨;有的学生还略做装饰,大与小、宽与窄,还是能够让人看得明明白白。
第四步:想一想。作者叶圣陶先生在文本之中以醒目的地点,勾勒出清晰的游览顺序,这样的写作方法带给同学们怎样的感受呢?作为读者的学生们,这个话题既是对金华双龙洞的感知,又是对语言文字的揣摩,还是对写作方法的领悟。故而,同学们在四人学习小组中的讨论兴趣盎然,当每个学习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汇报之时,同学们所表达出的想法、观点更是异彩纷呈。有的学生说:“按照游览顺序来写,课文的层次非常清晰,一个地点接着一个地点,就如真正亲历游览过双龙洞一般。”有的学生说:“作者叶圣陶爷爷,就如同一位水平极高的导游,用清晰的游览地点为我们精心设计了游览路线,我们读着课文,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第五步:找一找。上面“想一想”的环节中,有个学生说:“在这些地点的旁边,还有那泉水流经的路线。”笔者借机特别提醒学生:“泉水流经的路线也是文章的线索。”真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同学们沿着泉水流动的这条路线,在仔细的找寻中有了许多发现:一路上相伴相随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上源在石洞里,这样缓缓流淌的泉水就是一条隐隐的线索,贯穿着作者游览的全程。这条暗线与那条明线相伴相随,互依互靠,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学们读起来有滋有味。对于同学们写作方面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板块二】多条路径,把握景物的鮮明特点,把握作者的真实感受。
第一步:悟一悟。在同学们通过自由朗读、指名读读,以及学习小组合作朗读之后,需要提供安静的时间给同学们去悟一悟。悟什么?悟作者所描写的这些景物的鲜明特点。这是学生们对文本语言的准确理解、精当提炼,这更是同学们真正地、深入地走进文本的必经之路。笔者看到:经过揣摩,同学们所提炼的景物特点还是比较精准的,包括外洞的宽敞、孔隙的狭窄。只有一处同学们感到有点困难,那就是内洞的“奇”。大部分同学概括的是“特别”,因为文本中关于内洞的描写确有特别之处,比如,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等语言表达。笔者并不着急,因为同学们的表达虽不精准,但不能说不正确。这样的概括,为“议一议”环节埋下了伏笔,提供了诞生精彩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