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台湾“九合一”选举结果分析及影响观察

2019-03-15 09:14徐家勇
黄埔 2019年1期
关键词:蓝绿民意台湾地区

徐家勇

11月25日凌晨,蓝绿白各方势力激烈角逐的台湾地区“九合一”选举结果揭晓,在备受关注的县市长选举中,民进党遭遇惨败,原有的13席县市长只剩下6席,国民党获得大胜,县市长由6席成长为15席,尤其是从民进党手中夺得高雄市、台中市、彰化县等重要县市执政权。无党籍的台北市市长柯文哲以3254票的微弱优势获得连任。本次选举是对蔡英文当局执政的“期中考”,选举结果主要反映了台湾民众对民进党执政两年多来的高度不满,尤其表达了渴望改善经济民生和分享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红利”的强烈愿望,将对台湾政局产生重大影响,同时给两岸关系发展带来新机遇,但仍面临风险挑战。

对选举结果的分析

蔡英文当局执政失败引起巨大民怨,民心思变对其惩罚性投票,是民进党惨败的根本原因。2016年民进党挟“全面执政”优势上台,但两年多来施政荒腔走板。对内为所欲为,发展经济无方,政策争议不断,打击异己,制造对立,抢权占位,吃相难看,引发民众强烈不满。在两岸和对外领域倒行逆施,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强推“新南向政策”,妄图“联美日抗大陆”。两岸僵持对立,是台湾难以承受之重,台湾民众深为忧虑。两年多来的民调一再显示,蔡英文当局施政不得人心,民意支持度屡创新低,但蔡英文当局不思反省,仍然一意孤行,导致民怨不断累积,最终在这次选举中找到了宣泄口,民众惩罚式投票,使民进党遭遇雪崩式惨败。

“韩国瑜效应”助推国民党获得大胜,反映台湾民众要求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强烈愿望。民进党再次上台以来,以政治挂帅,致力于对国民党进行政治清算,试图以此彻底打倒国民党、实现长期执政的目标;以“台独”意识形态绑架选民,通过制造大陆“威胁”、两岸对抗,凸显自身维护台湾安全形象,增加执政正当性,拼政治、不拼经济,成为其执政“特色”。然而,这违背了台湾民众改善经济民生的愿望,不仅无法维护台湾安全与发展利益,而且陷入了更加严重的治理困境。民进党的“绿色专制”也违背了台湾民众对“民主”价值的坚持,加剧了台湾社会民众的失望。国民党高雄市市长候选人韩国瑜以其亲民、务实、草根的作风,读懂了台湾民众的不满和愤怒,揭穿高雄“又老又穷”的真相,以庶民语言提出拼经济的鲜明政见,打动了人心,吸引台湾民众狂热支持,影响所及,扩及全岛,形成一股“韩流”风潮。“韩流”的出现,揭穿了民进党的谎言,激发了民众求新求变的希望,最终冲垮数十年绿色的意识形态高墙,一举翻转高雄选情。“韩流”外溢,也激发各县市国民党候选人斗志,拉抬国民党整体人气,使国民党在许多选情胶着的县市获胜。

两岸关系因素在此次选举中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正面积极作用。此次选举投票是民众对蔡英文当局两岸对抗路线的否定,台湾主流民意希望两岸和平发展,分享大陆发展红利,不希望两岸僵持对抗。民众对比马英九执政期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蔡英文上台以来两岸僵持对抗,深切认识到两岸关系与他们的利益息息相关。而大陆推动落实“31条措施”,给予台湾同胞同等待遇等,大大增强了对台湾民众的吸引力,有力改变了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识和预期。此次选举中蔡英文当局一再强打统“独”牌、“主权”牌,欲激化两岸对立而谋求选举利益,最终皆失灵失效难以得逞。反而是韩国瑜在选举中公开承认“九二共识”,主张借助大陆发展机遇,赢得了民众的支持。韩的胜选表明,台湾民众对通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改善经济民生有很深的期待。

选举结果进一步证明了青年和新媒体技术在选战中的重要作用,政局翻转的频率明显加快。从2014年的“九合一”选举就可看出,青年选民对选举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利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发声,翻转舆论声势。此次选举,韩国瑜主打让“北漂”回家的议题,引起南部青年共鸣,网络声量不断攀升,带动传统媒体跟风报道,将“空战”优势发挥到极致。青年选民的大幅转向导致选举结果的大翻盘,削弱了过去蓝绿基本盘在选举中的作用,造成政局翻转的频率明显加快。

对选举结果影响的观察

民进党在选举中遭受重大挫败,导致其在一年多后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处于明显不利的局面。选举结束后,蔡英文辞去民进党主席,下一步民进党将经历权力改组,还将伴随着路线检讨,内部派系矛盾可能趋于公开化,由谁代表民进党参加2020年“大选”出现悬念。国民党以新民意和“公投”结果监督制衡民进党施政的力度会更大。无论是政治清算,还是公共政策的推动,民进党执政的正当性进一步下降。从过去县市长选举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之间的“骨牌效应”来看,无论是蔡英文还是换人上阵,民进党想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内扭转民意走势的难度相当大,2020年维系政权面临艰巨的挑战。

国民党士气大振,获得东山再起的契机,但也面临着革新和团结的新问题,需要读懂台湾社会新民意做出新调整。国民党大胜,翻转了地方政治版图,声势回涨、止跌回升,为一年多后的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此次国民党大胜,很重要的原因是“韩流”翻转了选举格局。仔细分析“韩国瑜现象”,其最重要的特征是韩国瑜不同于国民党传统形象的新特质、新打法,唤起了台湾民众的热情与期待,实际上延续了2014年以来岛内希望“超越蓝绿”的社情民意,因此不能将这次选举结果简单看作是国民党的胜利。从2014年“九合一”选举国民党的大败,到此次选举民进党的大败,反映的都是选民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要求政治势力提升治理能力的期待,并不是对某一政治势力的认同。选民对政治势力的检验标准趋于一致,不再局限于过去的蓝绿格局,“选人不选党”“做不好就下台”的心态得到放大。对照现在的国民党,其形象仍然与民众的期待有落差,现在民众对韩国瑜的认可并不等于对国民党的认可。如果国民党仍以传统思维解读这次选举的意涵,以为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胜券在握,不思变革回应民意,甚至为争取提名而陷入内斗,那么未来的胜选就未必是理所当然。如果国民党能汲取“韩国瑜现象”的成功内核进行深入改造,則必然有重生再起的机会。这都要看国民党能否回应民意新期待,展现改革新气象。

“第三势力”在蓝绿的夹缝中生存,但仍具有民意基础,其成长空间与国、民两党对“超越蓝绿”民意趋势的回应息息相关。选举结果证明台湾政治格局仍被国、民两党所垄断。在两党主导格局下,选民不满民进党执政,大部分选票还是投到国民党身上,“第三势力”暂时难以成军。柯文哲票源的主体基础仍在绿营,在民进党候选人分食绿营基本盘的情况下,其险胜除了绿营选民一定程度的“弃保效应”发挥作用外,不满蓝绿的中间选民和青年选民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此次选举当选的县市议员有近1/3是无党籍,越往基层,无党籍占据的版图越多。这反映岛内不满蓝绿,要求淡化意识形态、改善经济民生的民意趋势,对“第三势力”仍有所期待。将超越蓝绿、团结拼经济作为主要诉求的“韩国瑜现象”延烧,一定程度上与过去“柯文哲现象”一脉相承,说明“第三势力”仍具有民意基础。只要国、民两党对台湾民意变迁反应迟钝,政党恶斗、治理低效、空转内耗的局面没有显著改善,“第三势力”就仍占据一席之地,影响力不可忽视。从这个意义上讲,虽然柯文哲惊险获得连任造成声势下滑,参加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的可能性总体下降,但仍要看届时国、民两党和民意情况,仍不能完全排除其参选可能性。

选举反映台湾民众对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的强烈愿望,民进党两岸政策面临调整的压力增大,但“台独”冒险仍是可能选项,两岸关系发展仍面临风险挑战。选举结果清楚反映台湾民众对蔡英文当局两岸对抗路线的否定,对通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分享“红利”、改善经济民生的强烈愿望。民进党当局如果采取进一步挑战大陆的两岸路线,只会加速其下台,其两岸政策面临着越来越大的调整压力。如果民进党两岸政策不改弦更张,只能进一步背离民意、加剧困境,不会有出路。蓝营地方执政县市的增加,为两岸城市交流提供新机遇。但民进党仍然在台湾当权,台湾局势尚未发生根本变化,两岸关系还不会根本改观。面对选后的两岸形势,民进党无牌可打,基于过去一贯主张,打统“独”牌、操弄两岸关系维护绿营基本盘、获取选举利益的一贯手段,可能仍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两岸政策上走向激进,作困兽犹斗。民进党可能会认为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没有发生根本改变,这次选举只是地方性选举,统“独”意识形态本就不是主要议题,如果到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形势将不同。可能会在选举中激化统“独”矛盾,试图以此塑造對民进党选举有利的社会环境。还可能误判中美关系,加大“拉美抗陆”,升高两岸对抗。民进党内部权力如何改组,“独”派势力是否扩大在党内的影响力,由谁代表民进党参加2020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美国或因不甘心对台影响力的相对下降可能加大力度插手台湾问题、介入台湾政局等,都是影响民进党两岸政策走向可能的变数。因此,两岸关系仍面临挑战和风险。对此,两岸同胞都应保持高度警惕。

(作者系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

猜你喜欢
蓝绿民意台湾地区
女性灵动风采
两岸版权贸易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期导读
民意更关注事件真相
浅谈民意与司法适用的关系
央企高管薪水何时不再是民意问题等5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