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心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父母不惜花重金送孩子去上早教课。其实,早教并没你想的那么神秘,完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完成。省时、省钱,还能促进亲子关系。让早教回家,让孩子在亲子互动中提升能力,快乐长大。
当您觉得孩子比较难缠、自私和软弱时,不如拓展孩子的思路,让他延迟判断、辩证地看待同一个问题。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每年“双11”过后,都有很多人怨念自己又要吃土了。不停地买买买,不知引发了多少内心的焦灼和家庭的矛盾。为什么买东西的时候总是缺乏理智呢?如果除去其他因素,单从心理学角度看,这些“购物狂”恐怕有些共性,他们通常缺乏主见,禁不住商家忽悠,容易冲动行事,甚至他们很可能从小就没什么主意。这些成长中的痛点,主要是因为缺少了“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就是把事物的表象和本质区分开来的能力。容易冲动的人可以看到表象,但是无暇思索本质和内在逻辑,所以很容易被迷惑。
前几天,我的朋友被狠狠地打击了一次。她老公是美籍华人,孩子一直上国际学校。一次亲子拓展培训中,老师出了一道论述题:比尔·盖茨说,孩子在3岁之前就要学习编程,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父母们赶紧查资料,林林总总地编排了很多论据,看起来非常合理且具有说服力。
一番讨论后,老师却问:“如果这句话不是比尔·盖茨说的呢?你们还有多少人会相信?”短短几秒钟,大家就像炸了锅一样。是啊,怎么就没有人查一下这句话的出处呢?老师和大家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从而引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我们要懂得批判和质疑,才能在信息时代中保持自己、做出更好的决断。
其实,我的那个朋友正是我们这一代父母的缩影,从小就被教育要听话,似乎没有人教会我们要辩证地思考问题。所以,很多人都习惯性地认同别人的想法,不懂得批判。但这些,并不代表批判性思维不重要,就拿帮孩子选择兴趣班来说,别人说钢琴好就跑去学钢琴,有人推荐编程又种了编程的草,劳民伤财,搞得孩子越来越累,最终还不一定能达到想要的结果。
因为父母缺少批判性思维,我们也很容易忽略对孩子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甚至每次我和父母们沟通,要尽早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时,一部分父母会直接质疑,担心批判性思维会让孩子变得事事挑剔。
但其实,这是父母们的一种误解。真正的批判性思维,是指一种谨慎运用推理法断定一个经验是否正确的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思考力。有了这样的能力,孩子在说话办事时都能遵循一定的规则,而不是陷入表达观点混乱、不懂取舍和缺乏逻辑支撑的困难中。
批判性正是孩子的思考方式
有一次,我带着一群四五岁的小学员去看儿童剧《灰姑娘》,一个孩子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老师,为什么12点一过,所有的东西都消失了,但是王子手中的水晶鞋却留下来了呢?”
你看,从看似顺理成章的故事中找出疑点,并且寻找属于自己的解答,这就是批判性思维。不要小看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因为孩子正是通过这样的思维进行学习的。
有一位妈妈曾向我咨询孩子的发育问题:“孩子两岁多了,她把看到的动物都叫作‘狗狗,这是为什么?”乍一听,这个问题有些奇怪,但如果从孩子的角度看待,这样的问题就没什么特别。
这位妈妈说,在小区里遛娃的时候,女儿指着远处喊“狗狗”,她朝着那个方向望了一下,确实有几个人,还有一只被牵着的小狗,她为女儿的进步感到高兴,于是把她抱起来亲了亲。但是,半个月后,带孩子去动物园,孩子指着绵羊、黑熊、老虎等大大小小的动物都叫“狗狗”。孩子爸急着纠正,但孩子始终坚信眼前的小动物都是狗狗。
其实,在孩子目前的理解中,她能够把所有会跑会跳的小动物都归结成同一类,就已经很棒。她给这一类动物起名叫“狗狗”,这并不是我们了解的任何一种“狗狗”。孩子先有大类别的认知,然后才会进行更仔细的区分,比如“喵喵”叫的是小猫,黑黑壮壮的动物是狗熊等。
孩子在区分一种动物和另一种动物的不同时,恰巧需要辩证地分析,这是他们批判性思维的起点,是他们很自然的思考方式。只要拥有足够的素材,做好了思想上的准备,孩子就会萌生去定义事物的冲动。定义猫猫和狗狗的不同,本身就是批判的思维方式,这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但是相反,如果父母不能给孩子充分的思考时间,强行为孩子进行粗暴地划分和定义,就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孩子的发展。
所以,批判性思维并不神秘,只是需要父母有更多的耐心,不要用过多知识性的灌输去破坏孩子思考和成长的节奏。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要趁早
刚刚我们说到,当你的孩子已经开始去定义和命名时,证明他已经初步具备了抽象的概括能力和批判的思考力。所以父母的互动,可以围绕孩子所见所想的日常表达展开,逐步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
比如,孩子和妈妈随意聊到了某个话题,我们可以稍作推敲、深究一下就会引发不同的思考。有一个3岁半的小朋友向妈妈撒娇说:“妈妈,我想吃甜甜圈,甜甜圈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妈妈可以反问:“真的吗?你确定?”看看孩子如何回答。这时候,孩子就开始思考自己刚刚说过的话。妈妈再追问:“你上一次说香蕉奶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和甜甜圈比起来,到底哪个更好呢?”
指出孩子的逻辑悖论,并不是为了难为孩子,只是想促进孩子的表达。孩子给出怎样的回答并不重要,但是孩子试着回答的过程必定伴随着思考。这种区分“最喜欢”和“比较喜欢”的思考过程,会成为孩子的能力。
我曾经指导过一位妈妈,通過和孩子之间的“亲子阅读”来提高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先找到一本孩子非常熟悉的绘本,然后把这个故事稍微做点改动,促进孩子的思考。
这位妈妈和孩子把《不一样的卡梅拉》中的一个故事,切分成6~10个小片段,然后试着问孩子:“如果卡梅拉没有找到罗迪克,还会有后面的事情吗?”或者说“如果卡梅拉的妈妈当时同意了她去看海,你猜会发生什么?”你可以让孩子单独回答,如果孩子太小或者能力做不到,妈妈可以先尝试说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看到可能的答案。于是,孩子也会思索这件事情的更多可能。经过反复游戏,他就会有自己的专属思考,这就是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不仅要教会孩子去思考,也要教会孩子站在另外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过家家或者角色扮演的方式实现。曾经有一个5岁的孩子为看牙医而感到焦虑,我和他妈妈用辩证的思考方法帮助了他。
我们先做了一会儿游戏,让孩子扮演牙医,妈妈扮演小朋友,要求两个人演得越像越好。然后,每进行到一个环节,我们会停下来一起讨论:“刚刚小朋友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会害怕?”一般来讲,只要提供充足的情境,孩子是可以说出自己担心的内容的。
但是,互换角色对孩子更有帮助。邀请孩子站在医生的角度回答:“小朋友怎么做才能不害怕呢?”当孩子积极地帮助医生想办法的时候,他就等于是在帮助自己。
很多时候,孩子只有跳出自己的视角,才能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您觉得孩子比较难缠、自私和软弱时,不如拓展孩子的思路,让他延迟判断、辩证地看待同一个问题。
所以,批判性思维并不像表面听起来一样,是一味地让人们挑战常理。批判的养成,只是为了让孩子收获更好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