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妍妈妈
与恶龙缠斗时间过久,自身亦会变成恶龙。已经当了爸爸的他,在当街殴打老师时,也变成为自己恨透了的老师。
打老师的学生,也是被教出来的
“不打架不骂人”是小学生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但2018年12月末,一段打人的视频在网上流传开来,很多人在看过之后,不但不指责打人者,反而觉得打人有理,实在有点儿匪夷所思。
原来,打人的常某是被打者张某曾经的学生,据常某自述,当年他只是上课打了瞌睡,身为老师的张某便让他蹲在讲台下面,然后发了疯般踹他的头。“他还当着全班人的面让我双手抱头趴在黑板上, 拿块木板插在我衣服里……”
这一系列被羞辱的画面,从中学时期开始一直折磨了常某十几年。当常某有了自己的女儿之后,他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自己是个曾经被别人踩在脚底下肆意蹂躏的父亲,根本无法保护自己的女儿。甚至无数次在梦里,他还能看到当年那个孤立无助的13岁的自己,以及被欺凌时绝望的眼神……所以,他在街上偶遇当年的“恶人”老师,复仇之火熊熊燃起。
看到新闻之后,我很同情常某,因为身为教育者的张某不但没有传递正能量,反而对少年时代的常某造成了不可逆转的心理伤害。但与其说常某20年后打老师是一种报复,不如说,那是一种行为的模仿。
早在1961年,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在斯坦福大学做过一个实验,研究儿童怎样学习攻击性行为。实验把孩子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孩子观看一个成人对玩具进行了长达10分钟的行为及语言攻击。回到房间后的两天内,围观暴力行为的儿童中,男孩子平均每人对玩具进行了38.2次身体攻击、17次语言攻击;而女孩子的数字分别是12.7次和15.7次。而在另一个成人未对玩具实施攻击行为的组里,孩子对玩具的攻击次数为零。
孩子的攻击行为,多半是从成年人那里学来的。正所谓“你在凝视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你”,当常某打人的那一瞬间,他也变成了当年的老师。可退一步讲,常某打了当年欺凌自己的老师,就能出尽恶气,百病全消了吗?当然不能。
因为愤怒的情绪虽然可以借打人發泄出来,但发泄完之后,常某还是得回归到日常的生活,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他午夜梦回,也未必好受。
教育惩罚的界限在哪里
类似的新闻在2017年也有发生,当一个女老师管教一个男生时,男生不服气,忍不住顶嘴。女老师骂了一句“神经病”,男孩子立刻回了一句“你不是啊?”女老师被激怒,打了男孩子一耳光,男孩子也不甘示弱,立刻回手扇了老师一个耳光。
虽然当时人们都觉得是男生太叛逆,不服老师管教。老师也是人,难免被喜怒哀乐占据了理智,但在惩罚学生偶有控制不了情绪的时候,先动手扇学生耳光的老师也不光彩。这里,我们不讨论谁对谁错,而是借由这些事例来讨论一下,作为父母或者老师,我们应该从师生互殴的闹剧中吸取什么教训。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中国一直有尊师重道的传统文化,所以老师这个职业自古以来就带着光环。以往,老师是少数掌握教育资源的关键人物,把孩子送去学堂,父母都会请求老师“您就当是自己孩子一样,随意打骂”。但随着经济与信息的迅速发展,父母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孩子自身发展的多元化,老师这个职业逐渐褪去了光环,单纯地成为一种职业。
一个学生在学校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不可能没挨过老师的批评,尤其是小男孩,天性更加调皮,思维更加跳跃,很容易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越过了界限而被老师惩罚。但什么样的惩罚是合理的?什么样的惩罚会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呢?这就需要老师、父母、孩子三方共同来建立界限,这三方可以形成一个互相制约的闭环。
就拿我儿子来说吧,他刚上一年级,因为上课坐不住,爱做小动作,已经成为老师办公室的常客。老师给他的惩罚不是打手心或者破口大骂,而是罚站,直站到手不四处乱抠乱挠,乖乖站好为止。通过这种方式,一来老师警告孩子要遵守课堂纪律,二来身为父母的我们能够接受,三来对孩子的身体不构成伤害。
以上是在学校,那么回到家中,父母该如何帮孩子建立恰当惩罚的闭环呢?以下几种方式,可以一试:
1.告诉孩子,被欺负了一定要告知父母。很多当老师的朋友都跟我反映过,那些在班上容易受到欺凌的孩子,通常是在家里不被重视的孩子,因为他们即使被欺负,也不会对别人说,所以欺侮他的老师会更加肆无忌惮。所以父母要给孩子一颗定心丸,告诉他,爸爸妈妈会陪他一起面对,一起解决问题。
2.当孩子被老师批评,不要主观预设是孩子的错。“肯定是你做得不对!”“那么多人,为什么只批评你一个呢?”“批评你,是为你好”……这些话是不是很熟悉?我敢说,大部分父母都曾经拿这几句对付过自己的孩子。然而,这样的话语会让孩子有一种“被打被骂都是我活该”“我爸妈都不帮我”的错觉和孤立感。时间久了,孩子不敢为自己的任何委屈发声,他会觉得这个世界都是不公平的、灰暗的,甚至远离家庭,产生抑郁情绪。
3.与老师保持及时沟通。有一次,儿子班上有个妈妈发现自己孩子的尺子丢了。孩子说,是被老师掰断并故意扔到垃圾桶里了。妈妈很生气,就在班级微信群里直接@老师并强硬质问,为什么随意扔孩子的尺子?老师回答说,因为小朋友上课拿尺子戳其他小朋友,提醒警告几次都没用之后便扔了尺子,但尺子并未被掰断,而是被老师捡回来放在办公室里了。
孩子在学校犯错被罚,回来向父母撒谎叫屈,有时候是因为他们害怕再次受到父母的责罚,这是避害心理,不是什么邪恶的行为。但这也不是冤枉老师的理由,父母要多和老师沟通,一来让老师知道,父母时刻关心孩子的动态;二来让孩子知道,父母不会偏听偏信,他们只帮正确的一方。
4.教孩子尊重老师,而不是盲从。老师有时会批评我儿子,但可以看出儿子对老师没有敌意,也不害怕老师,即使被罚了也愿意跟老师亲近。有时老师判错了卷,他还勇敢地请求老师把分数改正。这是因为我经常会在儿子面前帮老师树立形象,尊重师长依然是每个孩子都要懂得的道理,但老师也是人,犯错也难免,所以尊重和盲从是两回事,该维护的权利也不应放弃。
5.帮助孩子明确惩罚的边界。有的孩子比较敏感、面子薄,老师批评一两句就会伤心难过好几天,但有的孩子心比较大,老师怎么说都不听。怎么让孩子知道老师的惩罚是不是越界了呢?
我给孩子设的边界是“舒服程度”:如果老师的惩罚没有让自己感受到非常不舒服,是可以接受的,且一两天之内便可淡化甚至忘记,就不需要在心里拉警报;如果老师的惩罚行为已经严重影响了孩子情绪,并对孩子之后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造成困扰,那就需要父母及时介入。朋友的儿子说自己在热身活动时表现不好,被体育老师用屁股坐头,很生气却又无力反抗。朋友听后立刻联系老师了解情况,经过核实后,那位老师向孩子道了歉,并表示以后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
每个父母当然都不想老师放弃自己的孩子,但也不应该让孩子默默承受他们这个年纪不该承受的一切。成年人经常对孩子施以行为或语言上的暴力,是一种不对等的欺凌。老师的一生中会遇到很多学生,但学生的生命里,却对应了有限的老师,老师的一言一行,给学生烙下的都是深深印记。
教育惩罚是必然的,我们身为父母,如果爱,请正直地爱,不偏袒孩子的娇,也不纵容老师的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