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孩子情绪的5大误区

2019-03-15 02:13晓梅
婚姻与家庭·性情读本 2019年2期
关键词:宁宁训斥打人

晓梅

6岁前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影响,如果孩子在这个阶段情绪反复、急躁、悲观、孤独、焦虑、喜欢说“不”或对自己不满意,就会对个性发展、身心健康与人际关系等都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孩子的情绪管理至关重要。

在一场亲子聚会中,大人们坐在桌旁边吃边聊,孩子们聚在一起嬉戏玩耍。突然,4岁的玲玲大哭起来。原来,她和7岁的宁宁一起看动画片,可是宁宁突然想用iPad玩儿游戏。玲玲不干,两个小家伙争抢起来。争不过宁宁的玲玲只好大哭起来,宁宁爸爸见状,揪住儿子就在他背上猛拍了一把,宁宁也大哭起来。宁宁爸爸一边训斥儿子不懂事,一边要求他立刻停止哭泣;玲玲妈妈则马上把手机塞到女儿手上,试图分散她的注意力。

当孩子有情绪时,大人会马上想出方法来解决问题、教导孩子,这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场景。玲玲妈妈和宁宁爸爸的做法,看似解决了问题、安抚了孩子,但其实错过了帮助孩子在生活事件中认识情绪、发展管理情绪能力的绝佳机会。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很多父母对于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存在如下5个误区:

误区1:孩子的情绪糟,就是孩子糟。

父母认为那个生气、不懂事的孩子是个坏孩子。其实,孩子和大人一样,每天都会经历各种大小事情,产生各种情绪,而情绪会来,情绪也会走。有时孩子会表现得开心快乐,有时孩子显得低落或愤怒。无论如何,那都只是孩子在经历情绪的起伏,并不是孩子本人很糟糕。

误区2:制止“坏”情绪=情绪管理。

宁宁爸爸用拍打、训斥的方式,想要快速纠正寧宁的行为,却忽视或压抑了孩子生气、害怕、委屈的情绪。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无论父母是用生气、打骂还是恐吓、处罚或奖励的方式,在孩子9岁前或许会有效果,但9岁以后就不太管用。有的孩子6岁时就已经不稀罕糖果、玩具等奖励,打骂训斥更是常换来孩子激烈的反抗。所以情绪管理首先需要大人帮助孩子安顿好情绪,让他了解自己正在经验的情绪是什么,这样才能发展孩子自主、自觉管理情绪的能力。

误区3:父母误把自己的情绪归咎于孩子。

我们常会听到一些父母对孩子说:“你气死我了!”“要不是你……”这其实是父母的情绪和孩子没有分化的表现。父母其实可以选择不把自己的心情和孩子的表现捆绑在一起。孩子的不良言行固然令人烦恼,但父母对此气急败坏还是心平气和其实可以选择。当父母把自己的反应与孩子的一举一动拴在一起时,其实更难以帮助孩子认识情绪、平复心情。

误区4:以为干掉“坏”情绪,孩子就不会犯错。

事情好与坏的结果并不是由情绪引起的,而是由和情绪相关的想法和行为导致的。比如孩子生气时去打人,父母以为是生气这个坏情绪让孩子打人,所以拼命想要阻止孩子生气。但其实生气的情绪只是在提醒我们,孩子感到不满、不安。生气的情绪需要被理解、被允许,所以才打人。这个时候,父母要告诉孩子:“打人”的行为需要被约束和规范。当我们拼命去批评孩子的某个情绪,并提醒孩子不许有那个情绪时,情绪反而更容易被负向强化而反复发生。

误区5:孩子天生了解情绪。

成人积累了对情绪的基本认识和觉察的经验。但对小孩来说,如果大人平时没有帮助他体会情绪发生时的感受,他对情绪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一团模糊的感受和冲动中。比如孩子在生气和害怕时感受到自己的身体紧张、手心冒汗、脸发烫,但大人却在发火……他害怕也无助,只能任由情绪的支配,从而出现打人、破坏或退缩的行为。如果接下来,大人继续批评、指责,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有负面情绪时的身体感受是坏的、不受欢迎的。但下一次类似的身体反应再出现时,他可能因为害怕被批评、打骂而更加情绪失控。

所以,当孩子有情绪的时候,无论是开心快乐,还是生气愤怒,父母都应尽可能帮他多多觉察、认识自己身体的反应和当下这个情绪是什么。那么,孩子对于自己的情绪就会越清楚并越有掌控感,在行为上也就更自如,不容易失控。

猜你喜欢
宁宁训斥打人
烧烤店暴力打人案,我们该如何看待
书法家 韩宁宁
谁是谁的镜子?
老夫老妻
我的训斥
五行真经
五行真经(17)
谁在偷懒
打人的年纪
各有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