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学文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2015-03,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战略,标志着我国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迈进。高职院校是培养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职院校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对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凭借着优惠的政策、丰富的原材料、廉价的人力资源,迅速占领国际制造加工业的大块市场,一跃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我国制造业开始满足于“世界工厂”的定位,忽略了对质量的追求,忽视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塑造和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科技的进步,制造业的生产效率不断提升,时至今日,在全球范围内,制造业产品在数量上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人们的基本需求,人们选择产品的标准发生重大变化,产品的品质成为人们选择制造业产品的标准。产品品质成为制造业在市场上特别是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强调制造业的工匠精神,通过对品质精益求精的要求,执行严格的标准,不断提升品质,可以保证制造业产品的品质,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占领国际市场,为迈进制造强国坚实的基础。
我国工业发展时间比较短,制造业中的很多工人都是在农业文明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受农业文明影响比较大,有一定的文化惯性,对制造业中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和追求完美的职业精神缺乏足够的认识,这就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实践。目前,我国虽然是制造业大国,但很多精密产品的生产,我国的制造业却很难完成。究其原因,我国的制造业对精密加工,缺乏完美的追求,导致精密加工的全面落后,精密加工产品严重依赖进口。强调制造业的工匠精神,可以鼓励制造业企业和从业者,对待产品精益求精,从工匠精神角度,认识产品、设计产品、研发产品、生产产品,提高制造业生产的精度,努力填补国内精密加工的空白。
“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将我国从制造业大国转变为制造业强国,从业者的整体素质则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关键因素。目前,我国制造业的从业者特别是一线工人,多数受过职业教育,其中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占很大比重。长期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包括高职教育在内,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忽略精神层面的培育,对于工匠精神的培育严重滞后,缺乏有效的路径和办法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加强对制造业从业者工匠精神的培育,必将提升制造业从业者的自身素质,让制造业从业者以提高制造业产品品质为导向,端正工作态度、熟练工艺技能,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的定位从一个普通的产业工人转变为求精、求严、创新、奋进的优秀“工匠”。
高职院校是培养制造业从业者的重要基地,高等职业教育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保障之一,在高职院校开展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具有工匠精神,对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战略,将我国建设成为制造业强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工匠精神,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工匠精神体现在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中,因此,在专业教育教学中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具有深厚的现实土壤。[2]第一,通过专业及行业的深入教育,明确专业及行业的特点及规则,来启迪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第二,通过案例教学,介绍行业企业中的成功案例,来培育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必要的时候,可以邀请行业企业名人来校做报告或者开展讲座,现身说法,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第三,现有“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的基础上,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树立工匠典范,自觉培养工匠精神,从而实现对规范、细致、严谨工作的态度和职业精神的培养;第四,在利用实习的机会,鼓励高职院校学生到生产第一线去,切实感受生产环境,感知工匠精神的重要价值,从实践角度来帮助学生认识工匠精神、理解工匠精神、认同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综合体现。第一,工匠精神体现为敬业,是职业精神的集中体现;第二,在国际大环境下,工匠精神的发扬意味着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提升,也是一种爱国的表现;第三,工匠精神严格执行标准,言必行,行必果,是诚信的表现;第四,工匠精神以负责的态度对待产品,对使用者是一种友善的体现。所以,工匠精神结合了敬业、爱国、诚信和友善的核心价值观。[3]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要注意开展工匠精神教育,说明工匠精神的价值观内涵,让高职院校学生明白,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行为操作,更是一种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校园文化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土壤,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意识形成、工匠精神培育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在校园文化环境优化中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第一,企业文化进校园,通过举办就业讲座、职业规划大赛、成功人士经验访谈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品格塑造和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在工匠精神的氛围中成长,自觉认同工匠精神;[4]第二,加强工匠精神的宣传。通过演讲、辩论、文艺演出等活动,宣传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深入人心;第三,加强工匠精神的网络教育。当前,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高职院校通过校园网以及QQ号、微信公众号等网络传媒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工匠精神的教育,逐渐实现工匠精神的培育与践行。
工匠精神的培育是高职院校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任务,制度建设是推动工匠精神培育常态化的重要保证。第一,做好顶层设计,高职院校要结合实际,制定工匠精神培育的长远规划;第二,制定规章制度。高职院校要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师资队伍、基地建设和课程设置、经费投入、组织协调等多个方面入手,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规范工匠精神的培育,推动工匠精神的培育走上规范化道路。第三,建立长效机制。高职院校要构建科学完善的工匠精神培育激励机制,充分各方积极性;要建立科学完善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保证工匠精神教育培育考核评价的科学合理。
社会实践活动是夯实工匠精神的重要载体。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和目的,工匠精神需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在实践检验中固化为职业文化品质。第一,高职院校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培养学生服务精神和奉献精神,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做好充分的准备。第二,积极开展高职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高职院校学生在“三下乡”活动中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第三,鼓励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技能比赛在培养学生规范操作、注重细节、守时守约、团结协作以及锻炼良好的心理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高职院校要在准确把握工匠精神精髓的基础上,通过专业教育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校园文化环境优化、制度保障优化、夯实社会实践等有效途径,着力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