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琳琳 周 祎 王 瑞 郭小琴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要求,教育部规定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已经作为大学生的必须课程。将体验式教学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1]。随着对口援疆政策的出台,新疆籍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和生活。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自身心理状况的特殊性,接受新知识能力的差异,对其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应采取更有利于他们接受和理解的新的教学方法、方式[2]。将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引入新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使援疆高职学生尽快适应内地生活,增强团队建设,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少数民族学生的身心发展。本研究探索在援疆五年制高职班中开展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方法及其应用。
1.1 体验式教学概述 体验式教学是以体验为中心,授课教师在教学中设立情境,用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或亲身感悟进行知识的获取,从而建构知识,达到知行合一[3]。体验式教学重视大学生参与实践体验,既将所学的心理健康知识用于指导和解决自身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问题[4]。运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给予学生参与表达的机会,更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情感诉求,极大促进学生积极体验,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自己和身边人的实际心理问题,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1.2 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一般心理特征 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内地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心理发生变化。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汉族大学生,SCL-90 中各因子分几乎都高于汉族大学生,且大部分差异显著[2];钟全宏等[5]对甘肃省6 所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被调查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存在着思想压抑、焦虑不安、缺乏自信、情绪失调、消极悲观、甚至神经衰弱等现象。
1.3 援疆高职班开设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意义 体验式教育,以活动体验为主,打破汉语水平障碍,让学生在体验中理解心理学原理,发自内心的感悟;活动内容丰富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喜爱心理学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内在学习动力;体验式教育应用的团队建设理念,可以增强团队建设能力,使学生具有团结、信任,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2.1 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开发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比较多,但均为理论式,多为说教形式,自我教育内容比较少。拟开发一本图文并茂,游戏故事加理论的教材,让学生对此心理书籍非常感兴趣、教师应用此书非常容易。其每一章节都有独立的主题,设有富有启发的名人名言,心理故事,心理测试,体验训练,心理电影等八个板块,将心理学的理论与实际生活融合,把学习到心理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进行对照,在活动和游戏中学习,既通俗易懂又便于理解,又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新疆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技巧维护心理健康,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竞争和压力,迎接飞速发展的社会带来的挑战。
2.2 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
2.2.1 课程设计 教学计划在初期开设4 学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总学时112 学时,分布于第一年和第二年,每学期1~14 周,每周2 学时连上课程。后面由就业指导课和素质教育课衔接。保证学生在整体提高心理素质以应对压力和挫折后,能够得到全方面的个人综合素质提升。
2.2.2 主题筛选 根据援疆高职班级学生心理特点,组织专业老师对学生感兴趣和切实需要的话题开展征集活动,并发放心理测试问卷,根据测试结果并结合征询意见,由专业老师进行讨论删选,并最后确定课程主题。课程分为四个模块:“新生适应、个人发展、人际关系、生涯规划”。并将教学模式调整为理论和体验结合。其中每个主题包含若干体验项目。新生适应主题包括:团队建设、破冰等活动,旨在帮助援疆学生对周围的环境有良好的适应能力,有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能有效地应对日常生活、工作中的压力,正常地进行工作、学习和生活[6]。个人发展包括:自我认知、潜能开发、创造力培养等活动,旨在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心理倾向、个性特征和心理过程的认识与评价以及对自己意志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控制;人际交往主题包括:合作、矛盾处理、沟通等体验活动,旨在帮助学生表达积极交往态度,掌握良好的交往技巧,提高处理冲突的能力;生涯规划主题包括:时间管理、职业规化等体验活动,旨在教会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充分发挥个人潜能,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每学期中课程安排为:新生适应4 次课程、个人发展4 次、人际交往3 次、生涯规划3 次。每次课程安排2 个游戏活动,整个教学环节包括布课、体验、分享、总结。前三个环节均为体验,总结中加入心理学理论宣讲。
2.2.3 授课团队 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和完整性,采用教学非单一教师授课、团队授课形式,每次由至少两名心理专业老师组合成授课团队,集体备课后上课,在保证学生接受专业授课的同时,也能使学生体验不同老师的风格,使课堂学习效果得到保证。
2.2.4 考核标准 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打破原有的考试模式即理论知识掌握情况的考核或者书写论文的传统,提出一种新型心理测试的考核模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达到目的即可,以及考核问卷形式调查学生心理状况改善情况。
2.3 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 改革传统理论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教学内容;变动的教学场所,使得学生心情放松,每次上课均具有新鲜感;丰富教学内容,以游戏、心理剧等活动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供给学生主动学习、练习的机会,自我感悟;多人合作教学的团队式教学,共享教学资源,促进师生间、同行间的交流,提高教学效果和业务能力;心理测试的考核模式,可以了解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情况。
随着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援疆高职班中的运用,一些问题也呈现出来,如:教学设计过于追求体验和领悟,团里活动和游戏偏多,虽然课堂的气氛活跃,但是普遍存在学生内心体验不够深刻,难以很好地达到设定的教学目标;同时,理论提升普遍不足,这可能和专业老师对体验式教学的领悟能力不够透彻有关;学生参与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学生在体验环节结束后的分享和领悟环节积极性不高,难以产生行为内化。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育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是传统教学无法相比的,使得整个教学以学生体验式学习为主,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学生主动参与与感悟能力。新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特点也显示,体验式教学方法更容易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为了更好地促进援疆项目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需要加大在高职院校中体验式心理健康课程的改进和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