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燕,曹海英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思修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核心课程。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应成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与主渠道,然而,当前高职院校思修课教学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因此,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对思修课进行系统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
近年来,我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已经成为了高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思修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进行着一系列改革并且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就。然而,教学改革一直在路上,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多关注当前思修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只有直面现实问题,方能有效提升思修课的教学效果。
思修课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善恶能力,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基础课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当前高职学生对思修课的重要性却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也不够。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为例,思修课统一在大学一年级新生中开设,一方面,由于当前高职院校招生连续遭遇“寒流”,导致高职院校生源质量不高、生源结构较为复杂,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学生的思政基础非常薄弱。而且,高职学生自律性较差,对思修课的学习积极性也普遍不高。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通常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普遍注重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因此,部分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思修课不够重视,这在某种程度上又加剧了思修课的教学难度。
目前思修课所使用的2018版教材是在贯彻《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精神的基础上,增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内容,同时又对整个课程内容和体系进行了详细梳理与整编,教材内容非常丰富。与教材内容的丰富详实相比,思修课的理论教学学时就显得比较紧张。加之,这门课高职学生与本科生都使用的是统一教材,并未做阶段区分,而高职院校实际情况是,高职学生在知识面、问题认知以及自学能力等方面都相较本科生来说差一些,因而在初次接触理论性较强的基础课时,高职学生明显感觉有压力且缺乏学习的积极性。
在资讯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面对求新求异的当代大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虽有助于教师系统地阐发相关理论知识,其优点不容否认,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即整个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的主体性未得到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不能完全被调动起来。思修课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理论阐释固然重要,但实践教学环节也必不可少,这一点早在2004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就已明确提出,提高思修课的实效性,务必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要重视课堂教育,另一方面又要做到知行统一[1]。但目前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思修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改革与体系构建还存在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同时,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的薄弱,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缺乏身体力行和直观的感受,自身综合能力与素养的提升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目前思修课考核方式普遍比较单一,一般都侧重于期末考核,方式多为闭卷考试或者开卷考查。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为例,最终成绩构成为期末考核成绩占60%,平时成绩(课堂出勤、课后作业和社会实践)占40%。这一考核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导致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考试前夕突击复习也能通过。这种情况的发生又暴露出当前这种单一考核方式的缺点,既不能全面考查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也难以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做出较为客观且全面评价。因此,改革当前思修课课程考核方式确有必要,只有科学改革该门课程的考核方式,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真正有助于将理论教学与实际效果相统一,进而提高思修课在实际教学中的针对性。
思修课是一门适应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的课程。该门课程虽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并不是单纯的说教,它指导大学新生适应人生角色转变、正确应对人生课题、合理解决人生矛盾,同时也肩负着为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目前该门课程的学生“到课率”虽有所增加,但学生到课后的“抬头率”仍有待提升。学生到课后的“抬头率”不高,说明课程教学还不够精彩,缺乏魅力,不能吸引学生的眼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思修课也一样,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感染力,增强思政课的包容度,课程教学才有温度,才能吸引思维活跃、视角敏锐的90后大学生,课程教学才会有效果[2]。
当前思政课的教学环境与教学对象都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也要及时更新观念。一是,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学习、成长,弘扬社会主旋律,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二是,要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研究新媒体,掌握并熟练运用新媒体技术,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紧跟时代步伐;三是,要充分认识到新媒体对于90后大学生的思想、思维以及生活方式产生的影响,及时更新和充实课程教学内容,让思修课更接地气,紧跟形势。更新教学观念也意味着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以学生为中心,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和主人。教师主导课堂是要引导学生自主地去理解、体验、实践,合作探索,获得真知。更新教学观念还意味着教师要改变以往靠点名来保证“到课率”的做法,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兴趣、愉悦学生的课堂体验,进而增强教师与思修课的魅力。
严谨缜密的教材体系是教学工作的基础,科学完善的教学体系是教学工作的关键。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材是基础,教学是关键。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就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教学基本遵循,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上下功夫,真正做到融会贯通、熟练驾驭、精辟讲解”。如何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过程,也是教学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这一阶段的重要性体现在它解决了这门课教师该怎么教、学生应怎么学,如何将课程目标和内容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信念和品德的问题。
我国高校思修课目前统一使用的2018版教材主要包括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四部分。将这四部分内容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科学转化,需要做到三点:首先,理念先行,真正在理念上有转变,努力做到了解和尊重大学生,奠定实现转化的认知、情感基础,真正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完善师生间的良性互动机制;其次,以问题研究为中介,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材内容,讲课立足社会现实,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最后,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探索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期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实践体系,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3]。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思修课教学为例,目前部分教师在遵循教材内容与基本逻辑顺序的基础上,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在教授新内容之前,先让学生了解这部分内容在现实中的体现,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准确表述,帮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再结合教材中的内容来一起分析问题,并思考如何解决该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本身就是整合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过程,学生能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提高了学习的目的性。
教学方式是指运用教学辅助工具组织课堂教学,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学方式服务于教学内容,也是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条件。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为例,在创新教学方式上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适应时代变化,运用信息技术及时更新教学手段是思政课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的必要之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课件的形式,把讲授的教学内容通过图片、音频、视频等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出来,重点部分用特殊的设计进一步强调,这样不仅重点突出,而且课堂氛围轻松,学生也容易接受。此外,教师还主动运用自媒体平台(QQ群、微信群)经常与学生互动交流,了解学生思想动态,选取学生感兴趣且有意义的主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加深其对现实与热点问题的认识。同时,教师还注重运用新技术手段将课堂考勤简单化、高效化。教师通过运用考勤小程序,并将学生的照片与姓名匹配,采用随机抽查的方式,每节课均可进行课堂考勤。一方面,有助于教师熟悉学生;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期末统计平时考勤的工作量。而且学生对于这一新鲜的考勤方式也不会太过抵触。更新教学手段,减少了教师压力,加强了师生互动,让学生眼中“枯燥的”思修课“活了起来”。
第二,适时改革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是从一个典型案例出发,教师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进行分析,在给学生带来启迪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方法,课堂讨论法亦是如此。但在面对90后这些“新新人类”时,如何让这些看似“古老”的教学方法焕发活力,就成为摆在广大思政课教师面前的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以北京政法职业学院思修课教学为例,教师将以往常用的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演变为焦点讨论、分享会、奇葩说和读美文四个环节,并将这四个环节作为思修课上的必要环节。通过接近两年的教学观察与反馈,发现教学效果显著。
具体来说,焦点讨论即师生共同就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或话题作为课堂学习与讨论的焦点。焦点有两类,一是当前社会的“焦点”问题;一是本节课上的“焦点”环节。教师恰当选择当前的热点问题或话题,一则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二则问题的讨论要有意义,能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具体事件的讨论中,学会和习惯多维度思考,思考规则制度、道德、人性、和平、职场心态、爱国情怀等,从而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人生、社会,知法明理。
分享会是教师定期让学生把自己近期看的书、影视作品或在朋友圈、微博、门户网站看到的好文章,或者自己亲身经历的对大家有启迪教育意义事情,在课上分享的一种教学方式。当今时代信息爆炸,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分享会”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碎片化的知识和记忆加以整理,并在课堂与大家分享,师生之间彼此交换观点,有助于学生获得更多关于人生、道德的感悟和体会。
“奇葩说”本是一档以观点独特、口才出众而闻名的综艺节目,深受学生喜爱。学院教师在思修课教学中将其进行了改良,既保留了其充分辩论的特点,又不设定严格的辩论程序,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学生就一个观点进行充分的辩论,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读美文旨在鼓励学生去欣赏优美的文字,感动自己,感染同学,同时也为那些在前面三个环节中没有得到发挥的同学有一个展示的机会,尽量做到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展现自己的机会,体现公平。
上述四个课堂教学与参与形式看似新颖,实则传统案例分析法和课堂讨论法的改良与嬗变,但这种改变能够让沉闷的课堂焕发生机,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升思修课的教学魅力,也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教学方式改革。
考核方式作为考核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当前思修课考核方式比较单一,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占很大比重,且期末考试大多是以开卷的方式进行。这一方面意味着考核的难度降低;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考核的内容单一,主要以教材中的内容为重,学生只要熟悉教材就容易通过考试。因此,这种考核方式的弊端也显而易见,容易导致学生不重视平时课堂学习,不注重知识的融会贯通,更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改革考核方式,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降低期末卷面成绩的比重,提高平时课堂学习表现以及课前课后学习的比重。这一改革旨在让学生更加关注课堂学习的过程,在平时认真预习,课堂上积极思考发言,参与互动,课后认真完成作业,真正学有所获,同时也督促学生遵守课堂出勤纪律,培养其规则意识与诚信。二是加大课外实践成绩的比重。学以致用是思政课的宗旨,加大课外实践成绩的比重无疑能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运用于生活实践,例如在参加社会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尝试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以及创新的积极性,加强团队合作,培养团队精神[4]。通过以上对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减少学生对书本知识的依赖,激发学生走入生活,学会去探索、发现和感知生活中的人与事,进而培养学生独立面对生活、理性改变生活的创造力。
新版思修课教材明确指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根本途径,当代大学生要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5]9-10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6]。因此,在教学改革中,思政课教师应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学的全过程,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系统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遵循[7]。
具体来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逻辑主线,系统落实教学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思政课教师要想真正做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为具体教学要求,就必须在理论上透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思想上真心笃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具体教学中从点滴做起,从细微之处着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师生的言行;第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为核心要素,精心设计教学专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教师在思修课教学设计过程中,也应从这三个层面循序渐进地展开,让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第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为根本遵循,协同运用教学方法。要想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网络与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之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血液,并外化为具体的行为[7]。
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且要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满堂灌”,而是教师要做一个指导者,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的重点与难点;教师要做一个组织者,组织学生如何理解教材,如何有序地学习、讨论和分析问题;教师要做一个激励者,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欣赏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并维系其学习的热情。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是以大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为基础的,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就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尊严与独特性,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自我控制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使其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8]
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首先,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内在世界的鲜活、生动、独立的不可重复的价值主体。尊重学生的独特性,就是要理解、接纳每位学生,尊重其对事物、对问题的看法,发现偏激之处应注意加以正确引导,而非要求所有学生“整齐划一”。学生感受到尊重,才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才会有主动性。其次,应该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大学生大都已成年,主体意识觉醒,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对外界的影响具有分析、判断和选择的倾向。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判断和选择空间,并注意加以正确引导,唯有如此,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培养和发挥。最后,应该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能动和创造的天性,教师应创造机会让学生更多地发挥能动性与创造性,通过自己的钻研,达成学习目标。思修课中有很多关系大学生学习、生活与就业的问题可以探讨,也有许多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可以分析,教师可以选择恰当的主题展开讨论,并在讨论中培养、训练和发挥大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一线教学工作是最为核心的环节,它是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一端和前沿阵地,更关系到青年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一线思想政治教学工作有序高效地开展离不开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
第一,着力提升思政课教师素质。高校思政课是影响和感染青年大学生的重要思想平台,也是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思想阵地。思政课教师要想正确影响和引导当代大学生,自身首先得“本领高强”,如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理论上不彻底,就难以服人”。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该完善思政课教师的培训制度,在学校层面研究制定具体培训计划,思政课教师每年至少要进行一次专业培训,持续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政”课教学人才体系;再次,建立思政课专职教师任职资格制度,制定“思政”课教师任职资格标准,把政治立场作为教师聘用的首要标准,严把教师聘用政治关[8];最后,优化兼职教师队伍,建立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制度,聘请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担任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
第二,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障与经费投入。实践教学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形式,也是促进大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的有效载体。首先,应该从学校层面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其次,应该健全组织管理方式,逐步形成学校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教务处、宣传部、团委、学工部等部门协调配合的实践教学工作机制;再次,加大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经费投入力度,为思政课程体系的创新提供保障;最后,积极争取社会各方支持,整合实践教学资源,拓展实践教学形式,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