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研究与实践
——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课程教学为例

2019-03-15 17:12谭文旗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学学科信息

谭文旗

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也是地方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式。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如何构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培养方式创新,已经成为地方高等院校的应有之义和必然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学习方式,深刻展示了世界发展的前景。”[1]作为当前信息技术下的网络社会,新媒体已经在深刻而广远地改变着每一个人的存在方式。我们已经从传统型的纸媒体、单向传播媒体完全跨入新时代的网络媒体、自媒体、媒体融合、网际智能媒体,并且还将以更高端的信息网络技术改变世界面貌。这是一个新媒体的时代。新媒体既指一种媒体技术,是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突破了单向传播的信息手段,包括数字化的广播媒体、网络媒体、移动端媒体、数字电视、数字报刊杂志等,又指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多样服务的传播样态。新媒体既是人们生活、学习、娱乐的一种环境、平台,又指向一种万般皆媒、时空交错的网际信息。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以中华语言、文学、文化为基本内涵、具有深厚人文底蕴的基础学科。该学科经历了长期办学实践,基础知识体系完整,但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还显得比较传统,课程教学还主要依靠传统型的纸媒体、PPT演示等来进行传播、展现。目前,该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教学方式等方面与我国当前快速发展的新媒体信息、技术尚有较大隔离。据此,我们把培养新媒体下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作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教学改革的突破点,以“语言文化大讲堂”的课堂教学方式来突破传统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将新媒体与课程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来实现“以本为本”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世纪,随着科学技术、网络信息、移动通讯的迅猛发展,以新媒体为载体的各种教育教学改革席卷全国,以教本、纸媒、PPT演示为主要授课形式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被各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如慕课、翻转课堂)所取代。如今的大学,学生拥有移动信息手段,随时掌握最新的网络媒体信息,链接了众多的专业性公众号平台,教师如何避免单一、灌输式教学,如何将大学生注意力从手机拉回课堂,如何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如何改变传统型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已经迫在眉睫。新媒体如何在课程教学方面,尤其是课堂教学上恰切运用是当前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突破点。

二、当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部分课程教学的实际状况

目前,中国语言文学学科部分课程教学最常用的教学法还是讲授法,它具有传递简便、容易操作的优点,通过教师滔滔不绝的传授性教学,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将大量的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然而,这种传统型教学方法的缺点也是明显的,单向传播、形式单调,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失去注意力。当学生没能真正参与进课程教学时,教学效果不佳是可以预见的,讲台上教师讲得口干舌燥,下面的学生却在自己的自媒体平台上玩得津津有味、自得其乐。大多数的课程教学会借助PPT演示来辅助教学,能够展现出比较多样的媒体信息,但是完全借助PPT演示来进行教学,弊端也是普遍而深重的:部分教师对PPT演示的课件制作不用心,完全拷贝别人制作成形的PPT演示稿,把教学内容仅仅罗列为PPT演示,PPT成了不用擦改,仅仅用来翻页的黑板;部分教师完全依赖PPT演示,PPT成了教师授课的全部内容,没有PPT,上课就寸步难行;虽然PPT演示与黑板相比,增强了图文并茂的效果,但是,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内容与PPT媒体信息之间,还缺乏真正的自如转换、恰切运用。最重要的是,PPT演示教学所呈现出来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单向传递、信息灌输。

三、新媒体下的课程教学

当前,与教师争夺学生注意力的是新媒体信息。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体时代来临:4G手机早已普及,博客、QQ方兴未艾,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又已经成为社交主流。在新媒体时代,人人处在巨大而复杂的网络信息海洋中,随时充当着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的角色;课程教学中,师生常常要面对新媒体技术下的信息“诱惑”。“而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其基本内容是,如何通过营造和创设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情境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的教与学要求)实现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乃至创造性激发出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目标。”[2]在此之下,教师面对课程教学最佳的策略就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以新媒体信息、技术来组织教学、调动学生,从而改变单一、单向的课程教学。

(一)充分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时代性

PPT课件不再是只会自动翻页的黑板,而是一种利用当前媒体信息拓展专业空间、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凭借方式。“教学内容也不再拘泥于教材上的知识点,而是随时可以链接到更广阔的互联网中、获取丰富的拓展资源,包括:MOOC、微课、公开课、专题网站、资源库,等等,针对不同学习水平、学习风格的学习者,实现个性化的资源推送。”[3]PPT课件最重要的就是将困难的、抽象的、单一的课业变得易懂、生动而多样。作为高校教师要从PPT课件制作中懂得去把握课程教学内容的精髓与核心,并能够以简洁、明快、恰切、多样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PPT课件显示出对主讲内容纵横捭阖的把控能力。

(二)善于运用当前流行的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媒体信息来拓展课程教学的时空维度

大学课程教学应走在信息时代的前列,没有开拓精神的教师,就无法培养敢于创新的学生。这对传统性很强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课程教学来说尤为重要。微信、微博、公众号等自媒体作为新兴的信息展现、沟通平台,在学科的研究、探讨中可以发挥很强的促进、带动作用。网络技术可以把许多跨时空的不同类型的话语、图式链接在一起,学生在媒体信息促动下自然会产生感触与思考,从而以多样的方式去表现、去对话、去争辩;在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媒体群里,鼓励学生通过微信、微博、公众号等媒体平台进行评议、讨论,观念在此平台上也会更便捷、更随性、更自我地呈现出来。

(三)挖掘互联网的共享资源

当前,利用新媒体信息的课程教学越来越多,但主要是教师向学生单向传播,没有学生自己的展示平台。师生之间这种不平等关系使得课程教学总是很单一,课堂气氛也不活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缺乏真正的观念交流、思想碰撞,还是一种简单传递的教学样态。“要根本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除了需要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外,还应开发出相关学科的丰富学习资源,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认知工具、协作交流工具以及情感体验与内化的工具。”[4]在当前媒体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状况下,教师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网际功能,生成一种信息资源共享的沟通平台。如,通过建立局域网或者直接网络互联的方式,鼓励学生形成互动、开放的媒体群课堂:通过网络平台当堂对教师授课进行提问,直接在屏幕上互动,教师随时观览交流的话题、发掘碰撞的闪光点、拓展交流空间、引导学生深入探讨。

(四)对学生利用新媒体进行课程学习的能力进行教学评价

作为文科性的学科,要改变单靠纸媒来进行课程学习的传统方式。学生运用新媒体信息及技术来展现自我专业知识的能力应该是当前评价学生综合能力的主要参考。“当信息技术已经发展到Web2.0时代的时候,学生已经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使用者,也将成为信息资源的创造者和提供者,成为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5]带动学生通过新媒体的运用来拓展学科发展的新领域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通过改革课程教学评价的方式来促使学生把专业学习与新媒体运用紧密结合起来,甚至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对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学习进行测量与评估:“信息技术创造的虚拟空间,利用云计算与云服务、大数据分析、人机交互等技术通过记录学习过程、识别学习情境、感知学习状态,并进行实时统计与分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智能化的学习制度和帮助”[6]。

四、新媒体下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课程教学展望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课程教学不同于一般学科的课程教学,它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以一种浓厚的人文气息而有别于其它学科的课程教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与新媒体之间总是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博弈现象,是充分利用媒体信息、技术,还是坚守传统性的自我述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超越了以往信息技术作为‘工具’的外部器物层面,通过与常态化教育教学全方位、立体化的‘内渗’,成为内蕴于教育场域的内生因素。”[7]笔者认为,新媒体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必然引发教学场域的结构性变革,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教师需要具有当代媒体文化的视野。唯如此,才能真正提升该学科的课程教学水平。

(一) 要突破中国语言文学传统的呈现方式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内涵深厚、外延广博,但其呈现方式一直比较多地使用传统的纸质媒介,方式方法上也缺少变化。当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已经在新媒体下呈现出多姿多样的情态,如,“中华好诗词”“守护中华传统文化”“成语大赛”“汉字听写大赛”等,已经通过新媒体把中国语言文学展现的方式大大改变。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课程教学同样可以利用新媒体信息、技术创建出丰富多彩的具有新体验、新视角的教学内容。事实上,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将网络技术、媒体信息等引进课堂,可以优化教学内容,带来教育教学形式的多样性。语言文学本身关联着信息传播文化,而信息文化传播技术的每一次进步,可以说都在改变语言文学的面貌。新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个体存在的时空延伸,在课程教学中必须充分注意到它所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二)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课程教学要突出新媒体下的网际交流

作为比较传统型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课程教学,在新媒体下,应超越仅仅依靠教师PPT演示的单向、单一传递方式。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传授者与接受者之间的碰撞、交流、生发、形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过师生各自所获得的媒体信息的呈现,生成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爆发出课程教学研讨的热点,产生出研究、探讨的真正动力。网络媒体信息的“爆发”也会促使学生学习:如何在不同的人群中去倾听、去交流、去共享、去建构。

(三) 鼓励学生更多地在新媒体中实现自己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的应用不像工科那样比较具有操作性,在实践活动中目标任务的可测量性也不是很强,所以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学生总是注重学养内涵的积淀,而忽略语言文学外在风采的展现。因此,在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课程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通过新媒体技术,利用新媒体各类平台,积极建立自我的学术空间,主动发出自己认知的声音,将自身的语言文学魅力在网际时空中进行展现,在展现中去构建自己媒体文化世界,去实现新媒体文化下的自我。

五、新媒体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人才培养主要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而课程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困难的,是课堂教学。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能够凭借新媒体平台,如“对分易”、QQ群、微信群、公众号等,以多样的专业实践活动拓展课堂教学。要做到师生的每一次课堂就是一次充分利用新媒体进行展示、汇报、交流的平台,每一次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围绕教学主题在充分的媒体信息资源中,去共享、辩护、争论,从而生成具有创新性的课堂教学。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具有古今中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的深厚性、语言文化的多彩性等特点,通过“语言文化大讲堂”来展开课堂教学改革是新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其实施如下:

(一)“语言文化大讲堂”不是常见的学术讲座,也不是一般的课堂讲授教学,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在一般性的教室里进行的专业教学实践活动。活动围绕事先拟定的主题,通过教师主讲、学生主讲、学生提问评议、师生相互提问补充等多种方式进行。

(二)任课教师提前一周通过新媒体信息平台向参加课堂教学的师生发布“语言文化大讲堂”活动的各种信息,要求参加教学的学生围绕活动主题做好作业,主讲学生还要准备具有新媒体信息资源的课件;参加教学的教师准备相关信息材料,便于交流讨论。

(三)每次活动以下列方式中的一种展开(每次活动两节课,共90分钟):1、主讲教师讲述(或展演)30分钟,参与的教师(或专家)点评、提问30分钟,学生参与的交流讨论30分钟。2、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语言文化活动展演40分钟,参与的教师(或专家)点评、提问30分钟,学生参与的交流讨论20分钟。3、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语言文化活动讲述40分钟,学生参与的交流讨论30分钟,参与的教师(或专家)点评、提问20分钟。

(四)每次活动要充分凭借新媒体技术、利用新媒体信息进行讲述(或展演),要充分展现出中国语言文化的魅力。

(五)教师在发布活动内容时,要提出问题、列出要求、提供参考信息资源;安排的教学助理要提前一天整理出学生作业,发送教师审阅,以便课堂上能深入交流;每次活动结束要收集所有的相关资料,作为后面教学的共享资源。每名学生每一学期必须在所建的媒体群里提供至少3个与专业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共享资源。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肩负着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加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促进民众的人文情怀方面具有很重要的价值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加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课程教学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从而真正做到文化自信,这是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课程教学改革需要思考的问题。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学学科信息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
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学科简介
浅析英语语言文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超学科”来啦
订阅信息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展会信息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锡伯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