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学习平台助推高校文学经典传播的路径分析

2019-03-15 14:20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公众文学

金 鑫

(鞍山师范学院 文学院,辽宁 鞍山 114007)

文学从产生之日起,其传播手段随科技进步而与时俱进:由口头传播到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传播:从印刷时代的纸质媒介到以影视作为载体的视听形象传播;到了20世纪末,网络的兴起标志着文学的另一种通向大众传播手段的形成,甚至对文学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影响力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网络媒介是新兴的一种现代科技形式,尽管它出现的时间不长,还不够完善,但以它便捷、无约束以及读者的易于介入和共享等特性,以及它迅猛的发展势头和极大的普及性、普惠性,进一步拉近了文学与大众的距离,带来了一个全新的阅读时代。这种新媒体环境给经典文学传播带来了无限的生命力,也为高校文学经典传播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微信公众学习平台搭建的作用

新媒体宽泛的说法就是网络媒体,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1]。在众多传播的新媒介中,微信移动智能终端发展日渐成熟。自2011年腾讯推出微信以来,微信已成为当下人们交流与信息分享的主要方式。对于高校来说,利用网络公众平台进行教学改革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教学改革打破陈规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其中,微信公众学习平台更是因其用户量大、成本低、内容形式多样化等优势成为传统教学的一大助力,其作用在于:

(一)实现即时性的课前“导学”目标

就现阶段而言,利用网络搭建教学平台是一个可以开发和利用的教学模式。高校围绕某一学科建立微信公众号,形成移动学习平台,教师可在上课前即时将需要预习的知识点推送到微信公众学习平台上,让学生提前预习,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对教学有着显著的辅助作用。例如,传统的高校文学课堂基本都是以教师单边讲授为主,学生很少课前预习,所以,课上被动接受导致他们很难深入理解作品。而令教师最头疼的是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低头看手机已成为习惯,若打破常规,通过微信公众学习平台在课前推送相关知识,则会顺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将“低头族”离不开的手机作为辅助教学工具,引导他们在课前进入学习状态,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实现课外多样化“知识点”的推送

目前,高校大学生手机使用率很高,其中大部分学生习惯借助手机在网上学习和查找资料,因此,搭建微信公众学习平台能够弥补高校传统教学中课时少、学生多、师生课内互动时间不够等不足。利用微信可以发送语音、视频、图片等功能,针对当下大学生更喜欢通过网络获得所需知识的特点,教师应因势利导,将多样化的“知识点”推送到微信公众学习平台,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开阔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三)实现课后针对性的“答疑解惑”

利用微信公众学习平台进行教学改革,不仅可以实现课前导学和课外多元信息推送,还可以将其作为教师收集学生想法、解答学生问题的手段。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微信留言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也可以利用语音对讲功能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甚至可以互相之间发送文字、图片来更直观地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可以实现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延展,在答疑解惑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教学平台的搭建不仅可以助力于教学,甚至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将公众教学平台推向社会,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普惠社会。

二、以微信公众学习平台为媒介的高校文学经典传播的可行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相对于网络远程教学平台建立的高成本高技术的要求,采用网络移动客户端建立个性化的教学平台已越来越多,其中借助于微信公众号建立微信公众学习平台,能够实现与特定群体进行文字、图片及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与交流,也可以以此作为手段传播文学经典。其运作的可行性是:

(一)受众多带来的传播广泛性

在当今网络发展成熟的新媒体环境下,使用微信移动客户端的人群越来越多,当代大学生更是习惯通过各种手机软件进行信息交流,将微信公众账号在大学课堂上使用有着最为广泛的受众基础。伴随着网络传播技术的成熟,新的媒介形式使文学的创作方式、文学的存在形式以及文学的传播手段较之过往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也为文学经典传播拓展了一个新的传播渠道。从文学传播的角度来看,传统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的主流地位已被动摇,而网络传播势头正健。传统的经典文学虽不同于现今的网络文学直接在虚拟的网络平台上发布,但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以电子版本的形式被崇尚新兴科技的人群接受,进而使读者体验到了阅读的便捷与丰富。现今大学生生长于互联网时代,他们相异于老一代读者,更习惯于网上阅读,在高校微信公众学习平台上传播文学经典会激发他们的兴趣,把握住大学生读者群,进而使文学经典能够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二)成本低带来的传播便捷性

微信公众学习平台的建立和使用过程相对简单,公众号在建立时只需完成简单的注册即可,然后围绕公众号建立微信学习群,这一过程没有复杂的网络程序,成本低又快速便捷。其后,教师将相应的教育资源上传至微信公众学习平台上,便能够实现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以经典文学传播为例,学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入微信公众学习平台,从中收集、查阅作品及与之相关的材料,共享平台中的教育资源进行移动学习,不仅能够拓宽学习视野,获取需要的学习资料,还能够在此相互交流分享学习心得,与教师和同学建立良好的学习氛围,其便捷与灵活性也有助于推动文学经典传播。

(三)信息广带来的传播开放性

利用网络资源查阅文学经典虽具有快速、便捷、省时等优点,但只提供相对单一的经典著作阅读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甚至不能引起和激发读者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因为这只是由纸质读物到电子版阅读的一个简单改变。在新媒体环境下,读者习惯于碎片化阅读,不仅要求阅读便捷,更要求随时收集到与阅读内容相关的衍生信息,比如,阅读一位作家的某一作品,更希望查阅随之衍生的相关信息,如经典作品介绍、作家轶事、相关图片、视频、经典作品有声读物等,这也是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的目的。虽然网上文学资源丰富,但是大多数资料都是散在分布的,而且网络资源中史料的可信度、网络资源带来的史料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等问题也不容忽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查阅相关文学资料时都需要进行鉴别与甄选。网络的信息是开放的,但这些开放的信息在进入高校微信公众学习平台时可获得一定的专业界定,以保证信息的科学性和可信度,这也正是高校微信公众学习平台建立的可行性原因。因此,各高校依托于微信移动客户端建立完善的经典文学资料库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学修养,还可以扩大到社会读者群,在新媒体环境下实现文学经典传播的最大化。

三、微信公众学习平台推动下的文学经典传播的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带来的阅读方式变化为高校微信公众学习平台的建立提供了前提条件,也为文学经典的传播带来了机遇,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微信公众学习平台最大化地推广和传播文学经典是一个值得深入探寻的问题。

(一)建立系统的一站式文学经典资源库

现今网上关于文学经典相关资料和信息很多,但大多缺少系统性,散在的分布使得查阅比较困难,而且有些资料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也有待考察。另外,文学经典的类别也需要界定,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在确定文学经典类别之前还应该确定何谓经典,经典是指“真正进入了文化史、文学史,并在文化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具有原创性和划时代意义以及永恒艺术魅力的作品。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完美的体现”[2]。依托高校建立文学经典传播的学习平台,就是要借助于高校的专业资源,以专业教师为核心组建团队,整理零散化的网络资源,上传的信息经过专业教师的筛选和鉴别,可以保证信息资源的权威性和专业性。

以中国现代文学史为例,在30余年的时间里,涌现出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沈从文、钱钟书等诸多知名作家,更留下了无数经典作品,这些作家作品的相关材料在网上大多可以查到,但都是散在分布,倘若建立一个系统的“一站式”文学经典资源库,可以将相关的信息集中在一起,包括作家生平、创作经历、权威性的评论、学生对作品的认识以及相关图片和视频,只要进入平台就可以找到基本需要的材料。总之,借助微信公众平台的多功能性,分类别整合文学经典相关信息,建立起综合的、系统的“一站式”文学经典资源库,除了为学生查阅提供便捷条件外,也能够深化学生对文学经典的认识和理解。

(二)弥补有声文学资源匮乏,引导学生走进经典

目前,在国内一些网络资源平台上,有声文学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学传播方式。比如,在喜马拉雅听中,我们可以搜到一些有声文学作品,就是以朗读的方式再现经典文学,这种方式既便捷又声情并茂,很受大众欢迎,对于越来越不喜欢阅读纸质版书籍的大学生来说不失为一种获取文学知识的途径。不过,现有的有声文学作品资源有限,大多有声文学需要付费收听,经典的文学作品不全,所以高校建立微信公众学习平台可以推出有声文学经典作品,即师生以朗读者的身份录制文学经典作品音频资料,并将录制成的有声作品上传于教学平台,建立有声文学经典作品库。

有声文学资源库建立的过程能够吸引学生在朗读中走进原典作品,以现代文学经典为例,从题材上可以分为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声线条件选择作品朗读,最后将形成的有声文学作品汇集起来形成现代文学有声语言库,放到所建立的学习平台上,不仅便于学生随时随地学习,还可以将朗读的文学经典上传于网络,服务于社会大众。

(三)加强对文学经典的理解,形成线上线下舆论场

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向学生推送文学经典的前沿信息、经典作品介绍、代表性作家轶事、相关图片、视频、经典作品的有声读物等,并鼓励学生对文学经典进行点评,提出问题。学生可以利用零散的时间自由学习,线上线下形成一个舆论场,从而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以鲁迅研究为例,围绕鲁迅和梁实秋长达数年的论战,孰是孰非一直是网上热议的问题,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大量相关史料进行深入研究,真实发表自我看法,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索。在新媒体环境下,建立具有交互性、即时性特点的微信公众学习平台,也使读者多了一条接触作品、了解作者、自由进行评判的渠道。

(四)实现学生主动参与的知识构建

文学经典传播路径的探寻顺应的是当下传播网络化、阅读移动化、时间碎片化的时代趋势,将所收集的资料运用科学归纳法进行分类,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设计不同的主题,将各类资料融于不同主题中,这种共享的教学资源的建立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建设的过程将是教学改革最好的尝试,极具现实意义。

网络学习平台的搭建不应该是单边的活动,而应该是师生共同创建,要利用学生喜欢上网这一特性,刺激学生主动参与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积累和网络资源建设中来,针对学生被动学习的不良方式及厌学的情绪,鼓励他们网上查找相关知识点以及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整理并完善具有公共版权的经典文学资料,包括经典作家作品、相关文学运动与事件、作家生活与创作轶事、经典作品影视改编视频等等,在这一收集、整理材料的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所在,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家分工合作,最后,经过专业教师把关、界定,由网络平台管理者把收集的材料上传到微信公众学习平台,这不仅能够激发学生查阅资料的积极性,也能使学生获得主动参与“知识构建”的成就感。

新媒体环境下文学经典传播路径是多元的,其中高校建立的网络平台与经典文学传播更将形成共生互利关系。传统的文学经典作品搭借网络快车,使其能够经过时间的洗礼,历久弥新,成为一代又一代读者精神上最深刻的记忆,而依托高校建立微信公众学习平台实现文学经典最大化传播路径更值得深入探寻。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公众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公众号3月热榜
公众号9月热榜
公众号8月热榜
公众号5月热榜
感悟经典作品 提升美术素养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撷英 经典时期的经典作品
古典音乐欣赏与时代的融合——经典作品欣赏引发的思考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