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长青,崔 灿
(安阳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河南 安阳 455000)
习近平同志在2018年8月21日召开的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要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实际、扎根人民群众,把提高作品质量作为文艺作品的生命线,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伟大时代。”[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在谈到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艺术时又一再强调:“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2]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保障。在文艺领域形势复杂、价值取向多元的当下,强调这一点尤为必要。
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必须把文艺与人民的关系扩展到文艺工作和文艺创作的各个环节 ,创造性地落实到文学艺术的各个层面。正如习近平同志提出的:“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3]面对各种文艺思潮、文艺现象、文艺批评中存在的问题,习近平同志主张“艺术理想要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要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要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昭示更美好的未来,为民族描绘更辉煌的明天。”[4]从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工人阶级刚刚登上历史舞台时极力呼吁工人阶级的斗争生活“应当有权在现实主义领域内要求占有一席之地”,到列宁殷切希望我们的文艺应该“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从毛泽东鲜明地提出并深刻地论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强调“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再到习近平提出“人民的文艺”思想,我们愈来愈清晰地看到,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人民文艺观的红线,随着历史的演进,越来越焕发出耀眼的真理光辉。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必须解决的问题,即作家与人民关系的问题,应该说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基础,它建立在对人类历史高屋建瓴的认识、对人类解放事业的深刻理解之上。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些伟大作家比如像曹雪芹、托尔斯泰等,可能是不自觉的,但他们通过对艺术原则的捍卫和追求,能够超越历史和阶级的限制,客观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的心声;有些伟大作家,比如写出《阿Q正传》的鲁迅、写出《子夜》的茅盾、写出《女神》《屈原》的郭沫若、写出《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的丁玲、写出《创业史》的柳青等,则是完全自觉的、主动的,他们从思想认识和感情上真正解决了自己与人民的关系问题,自觉把自己当作人民的一员,用自己的作品为社会进步、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摇旗呐喊,发声助力,他们的作品,也就真正属于“人民的文艺”的范畴。因此对他们来说,那些诸如内容与形式、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歌颂光明与暴露黑暗的关系等一系列具体的创作问题,自然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不但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包括文学艺术在内的精神财富。现阶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人民的最大利益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起来。我们文艺工作者,就应该紧密结合这一最大利益,创作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激励人们奋发图强积极向上的精神食粮,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强国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就要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保持密切联系,揭示生活中存在的种种尖锐矛盾和斗争,塑造社会主义的新人形象,描绘人民的命运,传达人民的心声,鼓舞人民向新的目标前进。文艺为谁服务,是一个关系文艺性质和方向的问题。真正的社会主义文艺,必定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新中国成立后,在为人民服务的旗帜下,我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被誉为“红色经典”的《红岩》《红日》《红旗谱》《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创业史》《三里湾》《山乡巨变》等作品,站在社会历史的高度,真实记录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奋力前行的足迹,热情讴歌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广大文艺工作者与时俱进,与时代同步,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文艺作品,很好地服务了我们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这些作品得到了无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充分体现出人民对紧贴时代脉搏、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文艺作品的强烈需要。每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在深入人民、深入生活的前提下,呕心沥血,为人民创作出更多的艺术精品。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文艺工作者还要爱人民之所爱,恨人民之所恨,把表达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与抒发人民之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诚然,文艺创作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是最具个性化的事业,但作家、艺术家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有着丰富复杂情绪、情感的人。因此,他们对周围的生活有特别的敏感。正如别林斯基所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她从而成为社会、时代以及人类的代表和喉舌。”事实上,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从屈原、李白、杜甫到苏轼、辛弃疾,从关汉卿、汤显祖、施耐庵到曹雪芹、蒲松龄,从鲁迅、郭沫若、茅盾到巴金、老舍、曹禺,无一不是不同程度地代人民群众立言的英雄,他们以满腔的热情,以自己的心血创作出了他们生活的时代所能达到的思想高度的文艺作品,从而真正成为社会、时代、人类的代表和喉舌,真正成为永远受人民崇敬的伟人。所以,文艺工作者也只有写他所熟悉的体验过的具有审美价值的整体的社会生活,才有可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
改革开放40年来,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和比较优秀的文艺作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社会转型时期特殊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态,使得人们的社会价值观日趋多元,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层出不穷,而文艺创作对此并没有做出及时全面准确的反映。从前些年的“不屑于表现个人以外的丰功伟绩”的喧嚣、美女作家、另类作家的“身体写作”的泛滥,到近年来一些作品在事关理想信仰、民族气节、社会伦理、英雄评价等问题上一再挑战人们的底线,对此我们虽然不用如临大敌、草木皆兵,但也决不能坐视不理漠然置之。同时文艺作品有高原无高峰、作品不接地气的现实,也亟需有一个根本性的改观。因此,我们对文艺作品,还是应以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并重的原则,予以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和有说服力的分析、评价,大力发展先进文艺,支持健康有益的文艺,努力改造落后文艺,坚决抵制腐朽文艺。只有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们的文艺事业健康发展。只要我们文艺工作者不断深人群众、深人生活,就能获取不尽的创作源泉和艺术灵感,为人民奉献出更多的无愧于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
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还要采取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在艺术技巧、艺术手法上不断创新。人民需要普及的文艺,也需要提高的文艺;需要“下里巴人”,也需要“阳春白雪”。我们文艺工作者要从表现实际生活的需要出发去锤炼技巧、探求形式,在艺术上精益求精。进入新时期以来,我们文艺创作中出现了一种令人欣喜的现象,许多诗人作家都在努力探索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技巧手法,向西方学习,“洋为中用”;向古典学习,“古为今用”;努力创新出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满足当下人民日趋多元的审美需要的与时俱进的艺术形式和技巧,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每个文艺工作者都应懂得,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艺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只要我们永远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永远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我们的文艺事业就一定会有光辉灿烂的未来。
习近平文艺思想对于中国当下文学艺术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指导意义。在当前国际国内形势错综复杂、文学艺术领域出现诸多问题的历史语境下,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如何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应该说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面临的重大课题。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形态的习近平文艺思想,其内核集中到一点,就是要对此给予创造性的回答与解决。在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感召下,中国的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通过汲取鲜活的文学经验,也一步步走向成熟。特别是文艺座谈会后,许多困扰文艺工作者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极大地调动了作家艺术家的创作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艺术才情和审美感受能力。他们中的许多人,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与广大的人民群众保持了血肉的联系。他们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创作出一大批凝聚了他们心血和智慧、反映了他们切身感受的优秀作品。他们通过对典型环境的刻画和典型人物的塑造,真切地记录了广袤的中国大地上所发生的一切变革以及在这个变革中各色人等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作品也因此成了人们了解社会的一扇窗口和映照世情的一面镜子,使人们在获得巨大的审美享受的同时,受到了教育和鼓舞,进而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卓绝的精神,投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我们有理由相信,尽管前进的道路上还会有重重困难,文学艺术领域也不可能尽是鲜花锦簇,但有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有力的领导,有习近平文艺思想的指引,只要我们永远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就一定会迎来社会主义文学艺术万紫千红的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