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十育人”背景下大学生诚信品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江苏省泰州市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2019-03-15 13:59陈志峰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被调查者诚信育人

陈志峰

(泰州学院 音乐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明确了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1]教育部迅疾回应、制定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着力构建“十育人体系”,努力“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2]诚信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骨架和基石,是个人立身处世的重要原则、人际交往的基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习近平多次强调“诚信”的重要性,要求青年大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涵养诚信品质。2017-2019年,通过对江苏泰州六所高校近600名学生的调查,我们发现广大青年学生虽普遍认同诚信的重要性,但缺失诚信的现象时有发生,开展诚信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高校作为孕育社会文明和培养诚信职业人格的高地,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和促进自觉践行诚信有着积极意义。从长远、大局来看,高校在实现诚信教育、塑造健康人格的同时,也为诚信社会、诚信风尚的形成和发展发挥引领作用,体现了担当和责任,履行了宗旨和职能。

一、大学生诚信品质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考试作弊行为

作弊的实质是弄虚作假、投机取巧。其行为会破坏校风学风、践踏诚信原则。调查显示,有37.5%的被调查者承认有过作弊经历,更有 62.8%的被调查者认为如果有机会会选择作弊。尽管有91.3%的同学认为作弊行为可耻,因考试作弊而受处分占全年学生违纪处分的38.3%,但作弊者仍“前赴后继”,作弊现象屡禁不止。

(二)骗取助学款项

我国设有助学贷款和贫困生助学金制度,但令人遗憾的是:一些学生为了达到骗贷骗助目的,蓄意编造家庭贫困情况,甚至通过提供假证据,托关系、开后门、请客送礼等手段笼络办事人员,出具家庭经济困难虚假证明。有的学生领取助学款后购买奢侈用品或挥霍一空。调查显示,泰州高校有21.8%的被调查者认为受资助同学中确实存在欺骗行为,其消费水平与贫困身份不符,建议学校有关部门核实处理。

(三)逃避给付责任

主要包括:一是恶意拖欠学费;二是逃避还贷责任。泰州高校学费在6000-15000元/学年。有的学生钻学校人性化管理的空子,拿着家长给的学费以各种托词不及时上交学校,而是挪为他用。对学校、家长都没做到以诚相待。助学贷款解决了贫困生在经济上的后顾之忧,借贷人应当自觉承担还贷义务。调查发现,6所高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还贷不及时”的现象。有的学生甚至选择用“隐身”、“跑路”等方式逃避还贷责任。

(四)交际不守诚信

在大学生活中,一部分同学用不负责任的态度面对同学间的交往、男女之间的感情,“借钱不还”,承诺不兑现,谎话连篇。据调查,针对“你认为你身边有多少同学能够始终做到诚实守信?”的问题,有11.3%的被调查者认为“绝大多数”,有 23.9%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多数”,有30.6%的被调查者认为“半数左右”,有 28.5%的被调查者认为“少数人”,有 5.7%的被调查者认为“说不清楚”;针对“你认为你是个诚实守信的人吗?”的问题,有 67.6%的被调查者认为“是”,有 21.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是”,有10.9%的被调查者认为“说不清楚”。

(五)网络诚信问题

主要表现为: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虚假信息;通过网络病毒方式盗取别人虚拟财产;通过网上交友方式,欺骗他人感情或诈骗、敲诈勒索;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等。据调查,泰州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案件比较多。有90.3%的被调查者遭遇过“网络诈骗”,34.1%的被调查者成为“网络诈骗”的直接受害者。也出现了极少部分大学生利用网络诈骗他人的事件。

(六)学术诚信问题

大学生学术学业领域中,诚信缺失的现状同样令人忧虑。论文抄袭、成果剽窃、数据捏造、文凭做假等种种学术诚信问题时有发生。有31.9%的被调查者承认在课后作业、小论文、考查课答卷中“过度地参考了现成资料”。其中,利用搜索网站直接获取资料占比的73.3%明显高于从图书馆藏中查阅获取资料占比的26.7%。在毕业生中,超过43.8%的被调查者承认自己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没有开展过实质研究”或“存在剽窃拼凑现象”。这与泰州多家高校毕业作业查重情况反馈的信息相佐证。

(七)求职失信行为

为了尽快就业或入职心仪单位,有的毕业生制作严重失真的求职材料,任意涂改成绩、伪造荣誉证书、编纂虚假简历。有的毕业生求职心切、草草签约,此后又觉得自己所签的单位不理想,于是马上毁约。此外,为了取悦用人单位,毕业生往往过度包装、炒作自己。77.9%的被调查者承认求职材料水分较大、言过其实,甚至存在造假现象。

二、大学生诚信品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历史遗留的影响

漫长的封建历史进程中所遗留下来的某些负面遗产在现代社会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特别是思想领域更具隐蔽性、更加根深蒂固,更难祛除。例如,“尔虞我诈”、“不劳而获”、“见利忘义”被某些人作为信条膜拜,产生了“人而无信”、“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错误认识。受此影响,一些定力不够、是非不分、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难免会误入歧途、随波逐流。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目前,“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完备的“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尚未建立。[5]经济领域的制假售假、水货山寨、偷税漏税现象,政治领域的贪污受贿、渎职失职、裙带关系、暗箱操作、拉票贿选,教育文化领域的冒名顶替、抄袭剽窃、假唱假演、盗版侵权,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坑蒙拐骗等失信欺诈现象屡见不鲜。这些现象给正在扣人生关键“纽扣”的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

(三)家庭教育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大多数家庭教育都是正向引导,但也有部分家庭疏忽了对子女进行及时而持久的诚信教育。有的父母本身经常口无遮拦、毫无诚信,“上梁不正下梁歪“;有的父母经常给子女灌输“老实吃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钱能使鬼推磨”等不负责任的言论,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价值判断和道德标准。

(四)个人品格锤炼问题

诚信作为重要的道德品德,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加以自我陶冶、自我培育和自我完善,不断涵养以达到知行合一。现实生活中,有些大学生在坚持诚信美德的人生道路上不能正确地面对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远离社会负面现象的干扰、战胜形形色色的诱惑,导致知行脱节、失信败德。

三、构建一体化诚信育人体系的路径

高校应全面梳理大学生诚信品质存在的问题,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突出诚信价值的引领,注重改革创新与精准施策,充分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发挥十育人功能[2],构建一体化诚信育人体系,深入开展诚信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主义风尚。

(一)完善诚信专项教育,发挥课程育人功能

这是培育和树立大学生诚信意识最重要的路径。

1.开发诚信校本教材

教材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和保证。高校具有开发校本教材的能力和条件,可以由宣传思想工作部门牵头,依托金融学科、法学学科、人文学科、马克思主义学科等联合行动,将诚信教育内容的科学完整体系与本校学生的具体特点结合起来,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悠久文化中,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挖掘诚信案例、编写校本教材。

2.多渠道开展诚信教育

作为公共必修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理当承担起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有专门的诚信教育篇章(内容),可以适当“借题发挥”,甚至“小题大做”;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也可渗透诚信教育;开设有关诚信教育的思想政治类选修课或讲座开展教育;班主任、辅导员及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召集的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学生业余党校等都应安排有诚信教育内容。

3.分类别开展诚信教育

为加强诚信教育的针对性、提高实效性,对新生,主要是利用入学教育时机,开展常识性的诚信知识教育。诸如:什么是诚信、诚信有什么好处等;对经济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法学等专业的学生,高校应将征信纳入专业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中,开展更为系统深入的理论教育;对其他专业应重点增加诚信知识和提升相关技能;对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征信兴趣社团的学生、信贷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学生等,可以适时开展交流咨询活动;对重返校园的成人学员,主要开设对其生产生活中遇到的信用、借贷、查询信用档案报告等实际问题释疑解惑的互动课程。

(二)创新诚信实践形式,发挥实践育人功能

诚信教育需要整合各类实践教育资源,通过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实现知行合一。诚信实践活动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新时代、贴近未来职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信用意识、增加信用知识、提高信用能力,使信用教育收到实效。例如,音乐学院的学生可以举办“诚信主题晚会”,主动邀请兄弟院系、周边社区居民等校内外观众走进校园观摩。也可以送“戏”进农村、社区、企业、工厂、建筑工地等,通过吹拉弹唱演、宣传咨询、志愿服务、调查调研等形式去教育人、感染人、影响人。将诚信宣传的范围由校内延伸到校外,将诚信宣传的受众由校内学子拓宽到社会大众,使之与社会诚信宣传教育交相辉映,形成很好的宣讲网格,体现了层次性、辐射性、覆盖性。

(三)优化高校诚信环境,发挥文化育人功能

一方面,高校应通过校园广播台、校园网络、宣传橱窗、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各种宣传媒介,努力营造“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舆论环境和校园氛围,让大学生生活学习在人人讲诚信、个个守信用的诚实守信氛围之中,起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另一方面,紧紧依托诸如法制宣传周、诚信宣传月、诚信考试日系列教育活动,开展诚信知识竞赛、诚信征文、诚信手抄报海报设计大赛、诚信演讲比赛、“诚信大学生”颁奖典礼等活动。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让学生进行体验性教学,消化拓展课程内容,深化学习效果。教职员工要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全心全意,带头讲诚信、不失信,信守诺言、说到做到,做信义君子,绝不接受学生请客送礼,不打人情分、关系分,不对学生舞弊行为“零容忍”。只有在学生中树立守信的正面形象,才会产生上行下效的感染力,发挥模范表率作用。

(四)加强网络诚信引导,发挥网络育人功能

随着网络技术的运用,互联网日益成为失信风险的策源地、传导器、放大器。我们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坚决抵制网络失信行为,形成依法用网、诚信上网的良好习惯。学校宣传部门、思想政治工作者需要紧密结合大学生实际,利用网络新媒体,设置诚信问题的话语议题,增加诚信教育的内容供给,讲好“诚信故事”,让学生听得懂、听得进。

(五)开展诚信心理教育,发挥心理育人功能

作为一个有机的心理机制,诚信主要由认知、需求与激发、意志、平衡与反馈等多个过程组成[4],其心理实质就是主体的知行一致。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可以将诚信内容纳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开展诚信心理正负维度调研、举办诚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将育心与育德结合起来,加强心理教育与疏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诚信认知和诚信判断,激发正向的诚信认同和诚信情感,强化坚定的诚信意志和诚信信念。

(六)健全个人信用档案,发挥服务育人功能

一方面,高校领导干部“讲诚信”、“言行一致”“对党忠诚老实,对群众忠诚老实”的服务风格[6],各部门“言必信,行必果”的服务作风,宿舍、食堂等服务窗口坚决不做“偷工减料、缺斤短两、质次价高的亏心事”的服务态度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正向引导性[7],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引导。另一方面,高校应为大学生建立健全个人信用档案,包括理论学习情况、理论考试情况、缴费情况、公物保存、参与实践活动签到率情况、个人征信情况等内容。数据的采集涉及教学、学工、财务、后勤等部门。其中,学工部门与学生接触最多,观测点也较多,个人信用数据也就更加丰富。因此,健全大学生个人信用档案可采用学工处牵头,二级学院(系)学工办负责,党组织监管的运作模式,规范大学生信用信息的录入,保障数据的全面、客观、透明、有效。

(七)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发挥管理育人功能

诚信教育的实现有赖于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高校在把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生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环节的同时也要将诚信教育情况和个人信用评价纳入到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并与评奖评优、毕业就业、推荐工作、保送读研等环节挂钩,使之产生现实的约束力。对严重失信行为者取消评优资格。对低信用度的学生实施预警制度,及时教育,避免诚信状况进一步恶化。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既是对失信者本人的教育和挽救,也是对其他学生的警醒和鞭策。为避免出现“朝令夕改”、“模棱两可”、“厚此薄彼”等损耗管理育人功能的现象,学校出台相关政策须要充分调研论证、谨慎出台、严格执行,使诚信管理具有高信度和效度。

(八)推进资助诚信教育,发挥资助育人功能

资助工作中做好诚信教育,让资助不仅能提供物质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还能对受资助者进行道德浸润与精神激励。要让真正需要资助的同学得到资助,鼓励和感化“自卑的贫困生”,教育和转变“骗贷骗助”学生。通过开展“励志教育、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和金融常识教育”、“诚信校园行”等活动,培养受助学生“自强自立、诚实守信、知恩感恩、勇于担当”的良好品质[2],鼓励他们进入社会后回馈和报答社会,做一个言而有信、守法诚信的好公民,并通过受助者中的先进典型去教育和引导更多的人。

(九)加强诚信教育对接,发挥组织育人功能

诚信教育有赖于高校发挥党委领导的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团组织学生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必须紧紧依托这些组织,贯穿到具体的工作和活动中。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体系需要加大与社会诚信体系的联结。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只是解决阶段性(在校学习期间)信用采集问题,初步形成了诚信数据库系统。另外,还要健全社会信用评级系统(对收集到的信用信息进行加工,形成信用报告,区分信用等级)、政府信用监督和管理系统。诚信机构负责资信评估,保障大学生信用信息数据库的联网查询、合法获取、合理变更等。由此三个子系统才能架构起一个完善的诚信系统,才能实现大学生的诚信系统与社会诚信系统的无缝对接,才能将大学生的信用情况真正纳入社会信用体系,从而发挥着诚信系统组织本身的育人功能,更好地牵引大学生向诚信应然状态发展。

(十)构建学术诚信体系,发挥科研育人功能

高校要致力于构建“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2],坚决打击学术造假、剽窃抄袭他人研究成果、考试作弊等失信行为,让造假者、作弊者受到惩戒。诚信既是社会道德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法律问题,是值得社会关注和深入研究的问题。目前,从CNKI中国知网查询结果来看,无论从研究的数量,还是从研究的广度、深度来看,诚信方面的研究仍需加大力度。对大学生诚信问题深入而严谨的科学研究一定能够为个人诚信养成、社会诚信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被调查者诚信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一个可供选择的全随机化模型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余姚市民幸福感民意调查分析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