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的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2019-03-15 08:15周彦宏钟顺秋李晓斌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体育项目少数民族民族

周彦宏,钟顺秋,刘 伟,李晓斌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各族文化交相辉映,中华文化历久弥新,这是今天我们强大文化自信的根源。”[1]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必有之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某一特定民族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它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个时期该民族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习惯、心理状态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民族智慧、精神、性格和审美的体现,极显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不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遭受着巨大的冲击,传承乏力、后继无人,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境遇尴尬。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今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社会影响力、体旅融合前景以及其健身娱乐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域下,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保护、传承与开发研究,有利于我们树立民族自豪感,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极具现实意义。

一、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状况

(一)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主要项目

四川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内陆,东邻重庆,西衔西藏,南接云南、贵州,北连陕西、甘肃、青海。居住着55个少数民族,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第二大藏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各民族杂居生活,但却各自保有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信仰。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拥有民俗、民间歌舞、传统仪式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6项[2]。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众多,据统计,目前多达300多个[3],主要体现为祭祀、祈祷、打猎、竞技及一些娱乐活动。如:在 2018年汶川县首届“康养杯”羌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运动项目设置情况报告中提及羌族有举石墩、推杆、扭棍子、跳背篼、抱蛋、俄米切让、丢窝窝、抬轿子、推杆、舞蔴龙、抓子儿等24个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其中竞技类项目16个,观赏参与类项目8个;藏族以游牧为主,其体育项目大多是:藏式摔跤、赛马、赛牦牛、斗羊、跑马射箭、朵加、马球、格吞、吉韧、古朵、抱青稞、押加、马上摔跤、俄多等一些体育娱乐竞技项目;而彝族和苗族生活在高山地区,其生活与梯田、水、农耕相关,其体育资源则与鱼、山、植物相关,如:阿细跳月、蹲斗、爬油杆、皮风、斗牛、斗羊等;回族则以踏脚、木球、扳手腕、斗为主。这些体育项目大多对场地要求不高,体育器材制作也比较简单。但由于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参与这些极具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的人越来越少,只有少部分人(而且大多是老年人)会参与一些休闲娱乐性比较强的体育活动,如:扭棍子、抓石子、磨秋、扳手腕、荡秋千等较具特色的体育项目。

(二)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特性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大多源于其特殊的生存环境,以及民俗习惯、节庆、祭祀仪式等,使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体育活动。这些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其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例如,羌族的推杆,流传于岷江上游羌族聚居区,源于羌族尚武传统和武士间的比武较量,现已发展为羌族全民健身体育活动,青年妇女也参加比赛,增添了娱乐性。藏族的赛马运动有着丰富的内容,甚受人们的欢迎,主要流传于西藏、四川、青海等藏民族聚居区,藏族先民大都过着游牧生活,而马则是人们交往、生产、战争中的重要工具,生活和环境要求人们精于骑马之术,从小就受训练,随之也产生了赛马运动。彝族的铃铛舞于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主要流传于乌蒙山的彝族聚居区,俗称跳脚,彝语称“恳合呗”,意为灵体告别舞,是彝族人民在祭祀中演跳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通过祭祀活动,跳“恳合呗”唱祭祀礼仪之歌,以尽子孙之孝,祭奠逝者,安慰生者。因此,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群众性、自娱性、祭祀性、礼俗性、健身性和多样性等特性,这些特性为其进一步保护、传承和开发提供了基础。

(三)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潜力

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四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挖掘和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是极为有效的途径。目前四川特别是川西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保护和发展已经受到重视,政府定期组织省级及以上的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少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文化建设活动。除此以外,四川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少数民族地区更是风景优美、空气清新、民风淳朴。近几年随着康养旅游的发展,政府也在极力宣传和开发当地少数民族体育旅游文化。如:彝族火把节、藏族的转山会、羌族的瓦尔俄足节、羌历年等,通过旅游来带动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体育文化。

二、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待提高

保护与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需要政府主动参与,一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支持,另一方面还需要联合组织各民间机构、企业甚至高校共同努力。要引导社会民众积极参与,还要制定出四川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切实采取各种措施推动相关工作的开展。政府应该适当放宽政策,激励各种民间投资主体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商业项目[6]。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发挥民族地区高校教育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发挥地方各级政府主体职能优势,汶川县人民政府与阿坝师范学院建立了推进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开发研究战略合作关系,积极开展校地合作。2017年,汶川县政府投入了约30万元,成功举办了第一届羌族传统体育运动会。通过前期田野调查、资料整理、器材设计定制、规则修订、深入挖掘整理羌族传统项目,并进行了梳理与融合,在地方政府和县文广新局的通力合作与配合下,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这对于羌族人而言不仅是一场运动会,更是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但是大部分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还是没有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扶持,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政府主导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理论研究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有关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实用技术层面,而对营运战略层面的研究很少涉及,大多数项目未形成气候。据调查,每年8月18日的四川藏区的“赛马节”赛马和马术表演赛事活动较为成熟和完善。赛马会不仅娱乐身心,欢庆丰收,更是显示了年轻人的勇敢与剽悍。借助赛事和旅游将藏族人民马背上的文化进行了开发和传承。同时,相关理论研究较为缺乏。据查阅CNKI文献,有关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传承的研究显示仅为百余篇,藏族传统体育项目赛马运动的相关研究文献更是屈指可数。普遍认为传统体育项目大多处于偏远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还没有开发、利用、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成熟时机,从而导致形成先天不足的理论研究劣势[6]。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科研力度仍然不够,使得理论研究体系建立不完善,制约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

(三)人才匮乏,传承乏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部份民族地区年轻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当今社会的消遣娱乐方式日益丰富,导致了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后继乏人,其发展出现困境。这需要新一代的少数民族年轻人来继承和发展这些项目,但部分年轻人不愿意去学这些传统的技艺,更愿意去城市中寻求发展,这导致很多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后续无更多人传承、开发和保护的尴尬。2011年公布的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60名,其中,有关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承人人数为7人。2012年公布的传统体育、游艺和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中,四川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108名,有关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承人人数为2人[7]。

(四)创新不足,体育产业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任何一种文化想要得到有效的传承和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不例外。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四川很多管理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文化资源的相关机构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价值了解不深入,大多只是作为当地自然旅游的一个卖点,然后把一些登山、骑马、定向越野作为开发的主体项目,对于一些非常有特色和文化的:押加、赛马等项目反而忽略了,再加上缺乏创新,未能较好地与现代体育文化融合,缺少体育文化与旅游的创新融合。为更能体现多姿多彩的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所具有的独特民族文化特征,将民族传统体育与当地民风民俗节庆活动、及人文旅游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开发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产业化道路。把民族传统资源作为产业发展的一个重点,力争转化成产品,进入到市场,从而实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到体育旅游产业的跨跃[8]。例如,由汶川县政府牵头主办的“樱乐节”,已成功举办两届,赛事充分利用5A级旅游风景区把藏羌音乐会、藏羌传统体育项目展演、地方特产销售、汶川马拉松集于一体,挖掘并开发了最具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项目。2018年马拉松参加人数为6000余人,2019年高达到9000余人。针对大众人群身心需求进行准确地定位,进行开发,步入产业化方向,不仅能促进体育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无形中也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三、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策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发

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提高把‘绿水青山’转变为‘金山银山’的能力”[1]。首先,政府应充分发挥其行政职能,依照不同地区的少数民族传统的特色,制定、完善对应的政策以促进这些传统特色体育资源项目的发展。其次,要深入发掘、积极挖掘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资源的文化内涵,加强宣传,以提升这些少数民族传统特色文化资源项目的知名度,如:2018年8月9日,由四川省体育局举办的“四川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演活动”在广元利州广场举行,此次展演活动邀请了体育非遗项目及民族民间民俗项目20个、展演单位17个、表演人员近500名,他们当中既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传承人,也有传统体育项目的佼佼者。其中有四川非遗项目(北川羌族推杆、抱蛋)、体育项目(押加、格吞、藏式摔跤表演)、民俗项目(木牛牛)等,让更多民众能了解这些体育项目的内涵及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其中的发展和保护的同时,吸引更多人能慕名而来参与进来。再次,各地方政府还要制定一系列的措施提高这些项目的经济价值,并且对一些经济效益较低的,给予相应的支持,以确保这些体育资源传承人员的基本生活保障。

另外,借助级别较高、影响力较大的“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四川省少数民族运动会”,宣传和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加强宣传力度,为挖掘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培养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传承人,提供了更高的展示平台。充分借助高校科研平台,发展校地横向科研项目,为能更好地挖掘和完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研究体系,地方政府应给与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二)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研究力度

以当地政府为主导,依托高等院校开展理论研究,要充分利用高校尤其是民族地区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及机构,将其作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工作的主力军,建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与传承”基地,并不定期地开展一些学术交流活动,厘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演变过程,探索传承保护的优化路径,改善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开发、传承和保护在理论研究上欠缺的局面。目前成都体育学院已成立了“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民族体育专业委员会”研究基地,2018年已在成都成功举办了第六届全国民族体育学术研讨会,进行了9项有关民族体育文化研究的专题报告,收录论文摘要409篇。大会报告中不仅对挖掘、传承和保护方法及路径上进行重点阐释,同时对于体育产业经营市场的开发和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内涵挖掘等营运战略上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探讨,使其更具有理论指导性。

(三)重视学校体育教育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人才培养

学校不但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组织开展各类体育运动,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窗口。要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不断发展,就应注意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在加大民族传统体育资源挖掘和研究力度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和优化符合学校体育教学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的方式,让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逐渐进入学校体育教学之中,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青少年学生中的传承[9]。因此我们首先应从学校入手,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递给学生,通过学校将项目发展起来。对此,政府应联合教育部门将一些竞技性、趣味性强的少数民族地区传统体育项目编入学校的日常体育课中,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还能向学生普及相关的知识[10]。比如:高脚竞速、板鞋、珍珠球、民族健身操等,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项目的传承和开发搭建平台。

(四)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互联网+”的建设

随着体育全球化的发展,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传承面临着新的挑战,结合现代信息网络化的趋势,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新载体中,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21世纪的体育大众化、全民化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很好地得以传承和可持续发展[11]。互联网作为传播信息的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新途径。 因此,将民族传统体育信息网络化不仅是对资源的共享,更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传统体育的一种方式。使民族传统体育更能适应社会,不仅推动了民族体育网络化、数字化的建设,还能服务于体育文献信息,满足体育教育教学、科学研研、训练和管理的信息需求。由此可见,民族传统体育信息网络化已经体现出了它新的价值,对民族传统体育在传承、发展和保护中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五)利用“旅游+”模式将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同旅游业进行结合并开发和创新

近几年,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一带一路”对旅游也有发展性的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也相互融合形成了新兴的体育旅游产业,其中民族传统体育旅游是旅游中的一个热点[12]。四川少数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尤为丰富,对其深入研究不仅延展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内容,提高四川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同时也促进了四川的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并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的开发与保护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指导意义。我们应加强对这些少数民族体育项目的挖掘,从中选取一些难度低、参与度高、竞技性、趣味性和娱乐性强的项目,再根据具体情况可对场地大小、器材设施或者规则等进行一定的修改,尽可能与旅游进行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打破民族的界限,使之成为能有利于全民健身、全民娱乐的项目,使其能融入百姓生活,这样一来,自然能得到传承和发展。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的历史沉淀,一方面要有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也必须认清这种文化遗产是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关的。保护和传承优秀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原有的非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加以传承,同时对后期挖掘的项目进行积极申报,通过不断开发、挖掘、传承、创新与融合,多途径、多渠道让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不断融入大众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保护和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项目少数民族民族
我校被评为“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基地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初中体育项目练习中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策略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体育项目的生态因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