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芳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教育系,福建 龙岩 364021)
学前教育是指专门的学前教育机构所实施的针对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即托儿所、幼儿园的教育。它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活动的第一个阶段。学前教育在个体接受的教育结构中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把整个教育体系比作一栋房子,那么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就可以被喻为这栋房子的地基。因此,加强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尤为紧要。
现代学徒制是企业在岗培训与学校素质教育相结合,以符合企业选拔人才标准和岗位需求为培养目标,以学生为被教育主体,以企业见习和在校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人才培养模式[1]。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也强调“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其他相关文件也强调了要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工作,要求学校和企业要相互协调,且要联合设计和实施学生的培养方案,促进学校和企业培养人才的一体化。传统的对学前教育职业人才的培养倾向于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而现代学徒制对人才的教育更加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的传授。现代学徒制强调学校教师和学前教育企业导师要在培养人才方面共同发挥作用,一方面,使培养的人才能从学校获取扎实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以使专业技能在企业中得到传承。它完善了传统的职业人才培养方式,解决了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需求相脱节的问题。通过国家号召以及其自身的优势,现代学徒制将成为培养职业人才的主流趋势。
职业能力是指个体胜任某项工作所必备的,在该工作活动中多种可以相互联系和影响能力的综合表现,同时也是个体当前就业和终身发展所需要的能力。下面,将从事学前教育所需要的职业能力具体划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由于从事学前教育所面对的孩子均处于幼儿时期,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正确认识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且正确对待幼儿行为的基本能力;其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拥有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即拥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再次,幼儿处于萌芽时期,对其进行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要求幼教教师要有健康且强大的心理素质;最后,幼教教师还要懂得基本的人文、自然等方面的知识,且要有较强的语言表述能力,确保可以满足孩子求知的欲望。
首先,保育能力是学前教育的学生所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能力。因为学前孩子年龄的特殊性,从事幼教的教师要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和合理安排幼儿的日常活动,这就要求幼教教师能够有效预测、客观分析以及正确处理幼儿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其次,艺术技能是未来从事学前教育的学生必备的技能,根据幼儿的教育特点,幼教教师要具备识谱、演奏、歌唱、舞蹈及编排的能力;最后,幼教教师能够创造良好的环境,并且能够组织幼儿做游戏,来保证幼儿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身心健康。
首先,由于学前教育相关知识是不断更新的,为适应当前的幼儿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并且要拥有科研的精神,在幼儿教育前线推动学前教育的完善。其次,因为幼教教师要及时地反馈幼儿的表现情况,并且要协调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所以,要有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最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还要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幼教教师只有通过幼儿的行为、表情、动作等外部表现来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以及孩子的行事方式,才能了解每一个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并且因材施教地教育每一位幼儿。
1.专业知识与岗位实践不匹配
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可知,理论与实践是相互支撑的,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道路是崎岖的,没有实践支撑的理论是空洞的。虽然现在相关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行了现代学徒制,但是仍然存在学生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状况。双方所传授知识的相关性很弱甚至毫无关联,出现你教你的、我培训我的这种情况。我们从双面举例来理解,一方面在学校传授学生艺术教育活动设计的知识时,在学前教育机构见习中却被安排监督孩子吃午餐的工作;另一方面学前教育机构给学生安排班级管理的工作,但学校还在教授学生人体解剖学。学校教学与企业见习相脱节的情况在现代学徒制运行中真实存在,使得实行现代学徒制的成效极低。
2.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仍然不足
接受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仍然存在对职业认同感不足、缺乏责任感及敬业精神等问题。学前教育在个人接受的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教育存在很大的难度,因此认同感、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是幼教教师应当具备的基础素质,然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没有认识到自己未来所从事的工作的重要性,不明白自己将要从事的工作是多么神圣的一件事。不仅如此,学生会因为初次接触学龄前儿童无法适应与幼儿园的孩子相处,会因为初次无法正确解决孩子们的事故而感到挫败,从而产生对学前教育这个职业的排斥感等消极情绪。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不足的问题是实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比较严重的问题,因此它也是我们未来亟待解决的问题。
3.学生身心健康存在较大风险
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学校以及企业都应当特别关注的问题,同时拥有健康的身心状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在扮演学前教育教师角色时所必备的品格。然而现代学徒制下学前教育的学生身心健康存在较大风险,一方面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会产生排斥心理,不愿意见到他们在学校里面的教师,更甚至见到校内教师或领导会产生一种恐惧感;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见习中会产生焦虑的情绪,他们总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后仍然无法在见习中表现优异,因此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学前教育这份工作,从而在见习过程中产生懈怠感。但是目前实行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双方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情况关注度不够,他们还未认识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问题的重要性,所以他们还未找到保持学生身心健康的途径。
1.教学和见习的课程体系不完善[2]
出现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其在学前教育机构中的见习实践不匹配的原因是学校与合作的学前教育机构没有制定相关完善的课程体系,使得学校的课程与企业的培训不协调,即学生在校所学和在企业所做在时间上不是相对应的或者在校所学是从事学前教育工作不需要具备的。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会产生很多弊端,专业知识与岗位实践不匹配问题只是其中一点,由知识与实践不匹配问题又会引申出许许多多的衍生问题,例如,学校所学的在实践中得不到锻炼,一方面会使学生降低对现代学徒制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学生有可能会认为学校所学本就是无用的,从而降低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积极性或对学校教学的满意度降低。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不完善不仅让学生无法认同现代学徒制而且会使学生对学校产生负面情绪。
2.从学生到职业者角色转变困难
首先,虽然学前教育学生接受了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培养,并且要到学前教育机构中见习,做一些偏向工作性质而不是学习性质的工作,但是其本质并没有改变,即接受培训的学生并没有把自己当作一位真正的学前教育教师来看待。其次,从学前教育机构的角度看,企业并没有把来企见习的学生看成真正“学徒”,即没有把学生当作真正可用的劳动力,企业方面对见习的学生要求不够严格,因此使学生认为自己不需要像真正的幼儿教师一样对待幼儿的教育工作。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转变困难问题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也是常见的,但传统模式下学生是进入职场后没有学校为背景的,所以角色转变会比较快速。但是在企业与学校并存的条件下,学生的角色转变会较为缓慢。
3.校企缺乏沟通增加学生的压力
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之间缺少沟通,不了解对方教育或培训学生的情况。因此学生要在面对双重领导的情况下,完成双方下达的任务,如果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对学生下达的任务不协调就有可能出现学习或见习任务混乱和任务繁重等问题,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过程中需要付出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往往使学生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长时间的工作和学习增加了学生的身心压力。更甚至如果学校教师与企业师父下达的任务是相悖的,那么学生努力完成任务的结果往往是受到双方教师的批评,这不仅会使学校教师和学前教育机构导师对对方产生不满的情绪,而且会使学生感到迷茫无措,进而使学生在学习和见习过程中产生无力感和排斥感。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和企业要相互协商沟通,依据“知行合一”的原则,建立以任务为中心、以项目为载体的课程体系。理论教育偏向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可以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实习训练是在理论教育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和企业的课程体系建设要使这两者相辅相成。
以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和英湟幼稚园的合作为例,园校双方依据“知行合一”的原则,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协作建立了“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体系。闽西职业技术学院与英湟幼稚园写作开设的课程包括公共课程、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双方协商学生从第二学期开始进入企业学习和见习,因此公共课程:计算机、毛概、思修等,放入第一学期由学校传授,第二学期开始将实践课程交给企业。第二学期见习内容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健康和社会)”,学校同一时间对应教授教育课程:班级管理、儿童心理辅导与健康教育和专业课程:学前儿童卫生学。第三学期见习内容为“0-3岁婴幼儿保育与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科学)”,学校同一时间对应教授教育课程:课程与教学论、新课程理念与创新等和专业课程: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婴幼儿保育等。第四学期见习内容为“亲子活动课程”学校同一时间对应教授专业课程: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等。第五学期见习内容为“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艺术)”,学校同一时间教授专业课程:幼儿舞蹈编排。通过以上的设置,完善了双方合作的课程体系,使专业知识和岗位实践内容相匹配,使得现代学徒制下对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更加有效。
创造职业化氛围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角色转变,增强学生对未来所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认同感。职业化氛围的创造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考虑,一方面是校园内的学习氛围,学校创造职业化学习氛围的具体实施方法有两种[4]:建立物质环境和发扬职业化精神。首先,学校可以从物质环境创设来植入职业理念。所谓物质环境创设就是学生的学习环境按照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需求进行创设,例如可以用尽量丰富的学前教育有关的职业元素装饰校内学习环境。其次,学校还可以发扬职业化精神的方式营造职业化的学习氛围,即可以组织专业化的课外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地将职业化精神以先进职业理念指导、设计专业活动方案等方式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是学前教育机构内的见习氛围,在企业中培养职业氛围是最直接最有效地方式,企业可以在对学生的培训过程中强调本企业的愿景、理念及核心价值观,创造职业化氛围的具体措施:企业为员工和学徒设一个口号,作为本企业的标识,在每日的例会结束后由管理人员带领大家宣读口号,在潜移默化中将职业理念传输给学生。通过学校和学前教育机构两方面职业化氛围的创造,促使学生把自我定位为即是学生又是职业者,从而有效地促使其从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变。
现代学徒制是一种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学校和企业间的协作和沟通对实行现代学徒制的有效性有很大的影响,校企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增加现代学徒制实践的协调性,减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双重压力。
首先,学校的教师要和学前教育机构内的导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情况进行沟通,学校的教师要把学生的上课情况发给导师,同时导师要将学生的见习情况反馈给学校教师,学校的教师和学前教育机构内的导师根据课程和见习内容协商敲定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标准,并且双方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沟通,必要时向上级反馈。其次,学校领导与学前教育机构的管理人员要对实行现代学徒制现存的问题进行沟通,如课程设置是否合理、对学生的激励体系是否有效等,校企双方管理人员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沟通,提出解决方案,有效促进现代学徒制实施的协调性。
除了丰富沟通的对象和内容,校企双方还应丰富沟通的方式。首先,学校和企业的相关责任人可举行定时会议,可根据具体情况规划会议频率,如每月月初一次例会。其次,校企可进行师资互聘,如幼儿园可邀请学校的权威人士作为他们的人才培养顾问。再次,可以成立由校企双方教师组成的学前教育现代学徒制工作组,工作组的成员工作地点一致,沟通更加便捷。
学前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是一个人性格和智慧培养的重要阶段。因此对学前教育学生职业能力进行高质量的培养有利于我国国民心理健康和国民素质的提高。虽然我国有很多学者注意到现代学徒制可以运用于学前教育人才的培养并且进行了相关的研究,但在实践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希望在理论上丰富了我国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理论体系的同时在实践上为实施现代学徒制培养学前教育人才模式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