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维度理论视域下的《迷失东京》研究

2019-03-15 07:50
关键词:指数值泰德夏洛特

刘 恒

(云南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迷失东京》(LostinTranslation)是一部由索菲亚·科波拉执导,斯嘉丽·约翰逊、比尔·默瑞等主演的喜剧爱情电影。在2004年第76届奥斯卡角逐中,《迷失东京》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在内的四项提名,斩获最佳原创剧本奖。该影片讲述了一个过气电影明星与一位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女孩在东京相遇、相识到相知的情感故事。55岁的鲍勃·哈里斯是一个美国电影明星,虽然时过境迁,不似往昔那般赫赫有名,但是凭借依稀尚存的声望与名气,他受邀来到东京拍摄一部关于威士忌的商业广告。人到中年,虽儿女双全,但是鲍勃的婚姻并不幸福美满。常为家庭琐事所扰,与妻子又缺乏真正的交流沟通,他身心俱疲,生活激情消失殆尽,陷入“中年危机”。25岁的夏洛特是一位毕业于耶鲁大学哲学系的高材生,因为无事可做,遂陪伴出差的摄影师丈夫一同来到东京。丈夫忙于工作,时常疏忽了对妻子的爱与呵护。夏洛特独守空房,孤单落寞之中不禁对自己的人生感到迷茫又惶恐。两个身处异乡的美国人,虽然年龄悬殊,但是孤独与对人生的困惑促使了彼此的相遇及相识。后来,两人相知后,情愫渐起,慢慢发展了一种友情之上、爱情未满的微妙关系。

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1928-)是荷兰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文化维度理论(Cultural Dimensions Theory)是霍夫斯泰德提出的一个用来衡量不同国家间文化差异的理论。在《文化与组织:心理软件的力量》(CulturesandOrganizations:SoftwareoftheMind)中,霍夫斯泰德将文化差异总结为六个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不确定性规避、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放纵与克制。文化维度理论自创建以来在跨文化交际领域产生了深远持久的影响,因为它不仅揭示了不同国家间的文化差异,而且为处理文化冲突提供了有效的准则。本文将侧重于电影中二十一世纪初的日本与美国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放纵与克制四个维度中所展现的文化差异。

一、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

霍夫斯泰德认为集体主义(Collectivism)是指“人们从出生起就融入到强大紧密的群体当中,这个群体为人们提供终身的保护以换取人们对该集体的绝对忠诚。”[1]81另一方面,他将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定义为“人与人之间松散联系的社会:人们只照顾自己及其核心家庭。”[1]80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概念实际上反映的是在不同的国家与社会,个体对集体所持的不同态度。推崇集体主义的社会要求个体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必须考虑集体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个体必须为了集体舍弃个人利益来保全集体利益。个体需要履行对所属集体的道德义务,并且保持对集体忠贞不渝的情感。在个人主义盛行的国家,个体的集体意识比较淡薄,考虑更多的是自身的利益,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产生冲突时,个体往往会将个人利益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2]2这一维度用个人主义指数(Individualism Index)衡量,指数值越小,社会集体主义倾向越明显;指数值越大,社会个人主义倾向越显著。霍夫斯泰德对76个国家与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的指数值为46,排名第36位;美国的指数值则为91,排名第1位。因此,日本文化是集体主义文化;美国文化是个人主义文化。

终身雇佣制和集体主义是现代日本企业文化的典型特征。[3]1对大多数日本白领来说,从一而终是他们职业生涯的必然选择。辞职向来是他们走投无路时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举,频繁跳槽的职员会被企业家视作不值得信赖的人。因此,员工对企业有着极高的忠诚度,对企业的利益也万分重视。在企业对员工的评价体系中,忠诚度所占的权重往往高于个人能力和合作意识。即使身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二十一世纪,日本人仍然保持商务会面时互换名片的传统。名片不仅是个体身份的展现,更是个体所属集体的呈现。美国自建国以来深受卢梭(Rousseau)及孟德斯鸠(Montesquieu)等思想先驱的影响,奉行自由民主的社会精神和法律精神。美国企业文化更是奠定在《社会契约论》(The Social Contract)所推崇的契约关系之上。所以,员工与企业具有契约上的雇佣关系,但是员工选择的余地较多,相对更为自由,企业则更加看中员工的个人能力和办事效率。

鲍勃一到达下榻的豪华酒店就受到一群笑容满面的日本职员的热情接待。他们纷纷赠送鲍勃自己精心准备的礼物,并且用双手递给他自己的名片。口译员川崎在一旁不断地为鲍勃介绍,“这位是三得利的森先生,这位是……”为了表示尊重及感谢,鲍勃欣然接受了所有的礼物和名片,并且称这种接待方式“简捷又贴心,很是日本风格。”然而,鲍勃却两手空空,甚至连名片也没准备,这与日本的商务礼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每次去摄影棚拍摄广告,这五位三得利职员都会现身酒店陪同鲍勃去录制现场。虽然这种多名职员集体接送鲍勃的方式能显示出三得利公司对他的重视程度,但是他逐渐感到厌倦与疲乏,因为这让他失去了清静与私人空间。有一次,刚出电梯门,鲍勃看见川崎一行五人在大厅等他,在他们没察觉的情形之下,他赶紧从大厅一侧悄悄溜走。后来,在大厅与夏洛特道别时,鲍勃更是将他们五人称作“保镖”。鲍勃似乎竭力想挣脱他们对他个人自由的束缚,寻觅一片清净的乐土。在认识夏洛特之前,鲍勃觉得此次东京之行是一次极其糟糕的人生体验,一心想着早点结束拍摄离开日本。对于日本著名主持人的诚挚邀请,鲍勃也再三拒绝。对日本人,他婉言谢绝,称自己已有预约;对经纪人,他则直言自己只想尽快离开东京。后来,鲍勃对夏洛特产生了特别的感情,为了能与她共度美好的时光,为了能留存更多珍贵甜蜜的回忆,他又答应参加那个被自己反复拒绝的脱口秀节目。

二、高权力距离与低权力距离

霍夫斯泰德将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定义为“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弱势成员对于权利分配不平等的期待和接纳程度。”[1]49在高权力距离文化中,盛行集中的权威以及家长式的独行专断的权力关系。换句话说,在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或情感距离,但是大众对掌权者有着很高程度的依赖。下属往往乐意接受自己低级别的职位,并且不会直接要求和反驳上司。专断的领导作风致使上司享有无上的权威,下属无法参与决策过程。在低权力距离文化中,情感距离相对较小,人们对权力的期待与对权力的接受之间的关系更为接近。大众与掌权者相互依赖,权力分配不均的情况也较少,权力分散、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普遍存在。[4]20这也意味着上司和下属不会格外在意身份地位,决策责任的分配也较为广泛。因此,“门户开放”政策备受推崇。上司广开言路,愿意倾听下属的意见,而下属也直抒胸臆,勇于挑战上司的权威。这一维度用权力距离指数(Power Distance Index)衡量,指数值越大,高权力距离文化特征越明显;指数值越小,低权力距离文化特征越显著。霍夫斯泰德对76个国家与地区的研究结果显示,日本的指数值为54,排名第50名;美国的指数值为40,排名第61名。因此,在文化权力距离层面,日本文化略高于美国文化。

日本的封建社会绵延漫长,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尽管近代以来,日本社会受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洗礼与自由民主思潮的冲击,旧时代鲜明的阶级体制土崩瓦解,但是等级观念作为一种顽固的社会意识形态早已深深印刻在日本民族性格上,永世长存,难以磨灭。等级差异在日本企业中反映得尤为明显,高层人士独享威严的权力和崇高的尊敬,员工安守本分、唯命是听、尽职尽责。美国是一个没有经历封建社会直接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所以它没有日本社会那样严密的等级体系。不管贫穷富贵,任何人均享有获得成功的机会,并且机会平等。[5]30因此,公司领导诚然举足轻重、威望素著,但员工并不只对其卖命,而是对自身及企业负责任[6]21。

在摄影室里,导演在拍摄前用日语声色俱厉地指导鲍勃,“充满感情的,慢慢的,看着镜头,好像遇见你的老朋友,说台词……”但是川崎却只用英语对鲍勃说,“他要你转过身看着镜头,懂了吗?”导演明明述说了详尽的步骤及要求,却在口译员口中一言带过。语言障碍,加之细节在翻译中的遗失,让鲍勃感到茫然若失。因为不明了导演的意图,鲍勃只能凭着感觉自由发挥。而一旦鲍勃的表演未达到期待或出错,导演就剑拔弩张地走到他的面前,像“老师训诫学生一样”大嗓门地用日语告诉他该怎么做。导演盛气凌人的语气及粗鲁夸张的动作表情让鲍勃局促不安,迷茫忐忑,甚至些许愤怒。相形之下,三得利职员们总是对鲍勃客客气气,前呼后拥,把他视为“超级明星”。然而,他们的殷勤又让鲍勃觉得自己的私人空间仿佛受到了侵犯。另一方面,鲍勃的经纪人很想让他参加日本名嘴的脱口秀节目,因为主办方给出了极高的出场费。鲍勃强烈表示自己没有心情参加节目只想快点离开东京,经纪人听此也只用商量的口吻态度温和地劝说他。没有上下级的关系,没有利益的纠葛,与夏洛特的交往使鲍勃感到特别轻松愉快。游离在一个陌生的国度,说着相同的语言,沐浴着同样的文化环境,均有着深夜难眠的苦恼,面对人生踌躇不前,两人似乎是前世就相识的知己。他们之间没有权力距离,夏洛特毫不在意鲍勃的明星身份,鲍勃也不把夏洛特当孩子般看待。他们仿佛就是不同时代的“同龄人”,相互倾诉着自己的烦恼,又为对方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

三、克制与放纵

霍夫斯泰德认为放纵(Indulgence)表示“在享受生活与寻求乐趣方面,人的基本需求与享乐欲望应当给予充分的满足。”[1]206而克制(Restraint)则要求“需求和欲望的满足必须受到严格的社会准则的约束。”[1]206在放纵型社会,人们趋向于释放他们的原欲和本性,最大程度地享受生活的乐趣。在欲望的驱使下加之社会对任自放纵的允许度较大,人们会肆无忌惮地纵情于欢乐与自我陶醉之中。在性格与态度上,他们外向热情、感情外露、渴望自由。[7]50在克制型社会,人们倾向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由于受限于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人们对欲望的满足会加以限制。无论是在精神层面还是在身体层面,人们都克己守礼,不越雷池一步。在性格与态度上,他们含蓄冷静、内向沉稳、尊崇秩序。这一维度用放纵/克制指数(Indulgence Versus Restraint Index)来衡量,指数值越小,社会更倾向于克制;指数值越大,则社会更偏向于放纵。在霍夫斯泰德对96个国家与地区的调查研究中,日本的指数值为42,排名第51位;美国的指数值为68,排名第17位。很显然,相对于克制性明显的日本,美国更倾向于放纵。

在大开国门接受西方文明之前,深受佛教和儒教熏陶的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克制型国家,同时也是一个高度注重自我修养的国家。国土狭窄,资源匮乏,对效率与质量的极致追求促使日本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精益求精。高度重视结果的人文环境在日本企业中催生了独特的“加班文化”。[8]32奔波劳累于工作与家庭,日本人在享受生活乐趣方面往往更显克制。美国是一个未受清规戒律束缚的国度,强调人性的解放,尊重公民对欲望的诉求。在轻松散漫的文化氛围的驱使之下,人们奋不顾身地踏上享受生活与寻求刺激的人生旅途。

为了不让鲍勃在漫漫长夜里感到孤单寂寞,佳津先生特意叫了一位性感的“按摩女郎”到鲍勃的房间服侍他。然而,由于“按摩女郎”蹩脚的英语发音,不断地把“撕”丝袜说成“舔”丝袜,让鲍勃困惑不已,兴致索然。这带有异域风情的“特殊服务”在鲍勃的眼中变成一场荒诞可笑的个人秀。鲍勃与为忙于工作的丈夫所冷落的夏洛特在酒店邂逅,两颗需要理解、释放与呵护的孤寂的心悄然靠近。夏洛特寻问鲍勃在这玩得开心与否,鲍勃对夏洛特戏谑地说道,“我在策划越狱。正在寻找一个同谋。首先我们要逃离这个酒吧,接着这栋酒店,然后这座城市,再然后这个国家。你要加入吗?”夏洛特满口答应,“把我算上。”随后,鲍勃和夏洛特就开始这场“逃亡”之旅,夏洛特带着鲍勃体验纯粹的夜东京。他们来到人群涌动的喧嚣的酒吧,跟朋友们一起把酒言欢,畅所欲言。为了躲避“敌人”的“追杀”,奔跑在幽暗的巷道,穿越光怪陆离的游戏厅。然后,大家又集结在朋友的公寓里纵情欢乐,无拘无束地跳舞,放声高歌。当两人回到酒店房间,已接近凌晨四点。后来,鲍勃和夏洛特被朋友们叫到一家日本舞厅,因为对跳舞者的表演感到尴尬和局促不安,他们又开始了“逃离”。两人飞奔在熙熙攘攘的大道上,享受着由此而来的快乐与刺激。在影片中,除了夏洛特的朋友们以外的日本人均显现着克制的特质:电梯里表情呆滞的公司职员,街道上面若死灰的匆匆行人,摄影棚内一脸严肃的工作人员,游泳池里跟着游泳教练做着滑稽笨拙的动作却不游泳的中年妇女,游戏厅里沉浸于机械游戏的成年人。在鲍勃和夏洛特看来,礼貌、勤劳和自律的日本人完全丧失了乐趣与激情,在现代文明及快节奏的桎梏下过着单调乏味的生活。

四、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

阳刚气质(Masculinity)和阴柔气质(Femininity)是指“由社会和文化决定的性别角色。”[1]123在阳刚气质社会中,两性的情感性别角色差异显著且有明确的划分:男人坚强自信,追求物质利益;女人谦虚温柔,关注生活质量。然而,在阴柔气质社会中,两性的情感性别角色互相重叠。这一维度用阳刚气质指数(Masculinity Index)衡量,阳刚气质指数值越小,社会阴柔气质越明显;指数值越大,社会阳刚气质越突出。在霍夫斯泰德对76个国家与地区的研究结果中,日本的指数值为95,排名第2位;美国的指数值为62,排名第19位。因此,日本是典型的阳刚气质型社会;美国属于阴柔气质型社会。

受儒学影响至深的日本在二十一世纪仍是一个男权社会,男性大权在握,把持着国民政治经济命脉,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则略显卑微。在日本政界与商界的高层,女性可谓寥若星辰。女性一旦结婚,辞职照顾家庭,相夫教子被视作天经地义的道德传统。“女强人”在日本文化中是一个贬义词,勤俭持家的贤内助更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男主外,女主内”自古以来就是维持日本社会稳定和谐的金科玉律。在职场,不论女性多么努力,多么优秀,和同等条件的男性相比,其受到重用的机会更显渺茫。在日本公司,女性大多担任秘书、会计等事务性工作,研发、管理部门的岗位多是由男性担任。就算是在同一个职位上,男性的薪酬也通常高于女性。绝大多数男性都把精力放在功名成就上,家庭日常琐事全然丢给女性打理。[8]57因此,日本的男性与女性间存在着巨大的性别角色差异。和大男子主义特征明显的日本不同,美国文化更大度包容。男性崇尚开拓和竞争,注重成就和实用,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与此同时,他们也十分重视家庭生活及与家人的陪伴。女性则格外看重成功的价值,非常务实,精明强干,她们不仅会在生活与工作中独立,即使在爱情、婚姻当中,她们取悦男性,却永远不会依附于男性[9]41。

在威士忌拍摄现场,除了川崎以外,几乎见不到女性的身影。导演、摄影师以及坐在一旁的工作人员均是清一色的男性。在拍摄过程中,戴着一副墨镜的日本导演用铿锵有力,自信满满的声调指导鲍勃,凛凛威风,气场十足。然而,口译员川崎不管是为鲍勃翻译还是与导演对话,都是用着温柔轻快的语调。不用深究他们两人说话的内容及措辞,单从语气上,就可以看出诺大的区别。一方是气势汹汹,声如洪钟;另一方是谨小慎微,轻声细语。作为摄影棚里唯一一个不懂日语的人,鲍勃不仅困惑于导演滔滔不息的话语,更恼怒于他那咄咄逼人的态度。在另一处拍摄场地,工作组人员也大都是男性,只有两人是女性:鲍勃的化妆师与负责酒水的职员。而影片中女性最集中的地方就是酒店内的一间插花艺术室。日本妇女们在这里把从树木花草上截取的枝、叶、花朵插入花瓶,然后通过插花感受自然、生命的变化,在创作美丽的作品和欣赏的同时提高自己的审美。在酒店里漫步的夏洛特为此所吸引,还亲自体验这种以提高精神境界修养为目的的生活方式。事业心强的鲍勃不是一个工作狂,反而是一个家庭观念重的男人,家里的大事小事都需要他操持。即便鲍勃到了东京,家中的妻子也会发传真或打电话就家庭事宜征求他的意见。可是爱情从婚姻中黯然退场,所有往日的激情消耗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琐碎的杂事,这让他疲倦又厌倦。对他而言,此次东京之行是对枯燥生活的缓解,而与夏洛特的相遇更是迷茫人生中一道绚丽的光景。

五、结语

《迷失东京》生动地描绘了两个美国人在东京的不期而遇。一位正处于青春迷惘期,另一位停滞于中年困顿期,男女主人公在一个陌生的国度凭借相同的语言、文化背景逐渐靠拢。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迥然相异,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阳刚气质与阴柔气质、以及放纵与克制四个维度中存在巨大的差别。日本的文化符号、现代元素、企业文化,传统礼节以及生活状态让男女主人公困惑不已,不禁迷失在文化交融的漩涡之中。伴随着语言障碍,这种文化差别加剧了主人公们已有的迷茫。鲍勃怅然若失,丧失了生活激情,为事业与家庭疲惫不堪;夏洛特迷惘徘徊,充满了人生疑惑,找不到前进的方向。然而,也正是这文化差别才使得两人的邂逅相遇注定无法避免。身处异乡的他们渴望理解、关怀与心灵的沟通,也迫切希望在迷茫人生中寻觅到曙光。阅历深厚的鲍勃为夏洛特指引人生方向,年轻知性的夏洛特则帮鲍勃重拾神采意气。短暂的相逢,两颗寂寥的心灵擦出了似爱情般的火花。然而,未待火花放射出绚烂的光彩,两人就匆匆告别,结束了这场迷失在文化中的探索人生之旅。

猜你喜欢
指数值泰德夏洛特
破案“神速”
夏洛特烦恼
泰德的拖拉机
要控血糖,怎么吃水果才对对?
要控血糖,怎么吃水果才对
爱丁堡夏洛特广场首长酒店
泰德叔叔的纸灯笼
论夏洛特·伦诺克斯《女吉诃德》中的“逃离”意象
我国各地区官方微博综合绩效的指数法测评
——兼析少数民族地区官方微博综合绩效现状
Part 2 理财有道烦恼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