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加工助剂”课程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研究

2019-03-15 05:30孙宾宾
安徽化工 2019年5期
关键词:助剂石油加工

孙宾宾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陕西 西安710300)

“诊改”即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诊断与改进。“诊改”是建立常态化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机制、引导和促进高职院校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质量保证工作成效的过程。“诊改”的目标是通过持续规范的自我约束、自我评价、自我改进、自我发展,建立并运行全要素网络化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不断提升办学活力和人才培养质量[1-3]。

学生在校学习的基本构成单元是课程,高校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加强课程建设是有效落实教学计划、提高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目前,随着世界原油出现重质化与劣质化的趋势,世界经济发展对高质量轻质油品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世界各国对环境保护提出越来越苛刻的要求,致使炼油工业对石油加工助剂技术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使石油加工助剂在这二十多年中用量大幅度增长,质量稳步提高,品种不断更新换代,并继续显示出快速发展的势头。为进一步落实我院石油加工助剂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理解和掌握石油加工助剂的作用原理,运用石油加工助剂作用原理解决现实生产问题的能力,制订“石油加工助剂”课程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计划。

1 课程建设成就

石油化工行业是朝阳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助推作用。石油加工助剂是指在石油加工过程和石油产品中加入的起物理或化学作用的少量物质,又称为石油添加剂。近70 年来,为了优化石油加工过程单元操作和提高石油产品的数量和性能水平,石油加工助剂经过长期的研究与生产实践,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石油化学品门类。“石油加工助剂”课程是石油化工技术专业的专业必选课程。我校2004 年申请开设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开设之初便设置了“石油加工助剂”课程。经过十余年来的建设,“石油加工助剂”课程组由原来的1 名副教授、3 名讲师发展到现在的1 名教授、3 名副教授和2 名讲师,教师团队由原来的教学型团队发展为教学科研型团队。课程标准、课程教学方案经过多次论证、修改,已日趋完善。特别是2013 年以后,积极探索基于工作过程的“石油加工助剂”课程教学新模式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成效初显。

2 课程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课时压缩,无法满足教学需要

我校2004 年开设石油化工技术专业,2006 年面向2004 级学生首次开设“石油加工助剂”课程。一直选用唐晓东主编的《石油加工助剂作用原理与应用》作为教材,该书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分为三部分共七章。2006 年首次开设“石油加工助剂”课程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课时为80 课时(开课时间为三年级第一学期,每周4 课时);后来由于实践课程的增加,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课时修改为54 课时(开课时间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前9 周,每周6 课时);目前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课时为36 课时(开课时间为三年级第一学期前9 周,每周4 课时)。教材内容相对较多,但是课时一直在压缩,明显无法充分满足教学需要[4]。

2.2 课程实验实训室(包括实践教学资源)较少

经过十多年的持续建设,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先后被列为省级重点专业和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课程团队制作了丰富的教学课件及视频,购买了实训仿真软件等。学院已经建成化工基础实验中心、化工专业实验中心、化工分析检测中心、化工生产实训车间的“三中心、两基地、一车间”实践教学基地。拥有石油炼制仿真、石油加工仿真和石油产品分析等3 个校内实验实训室,但是缺乏专用的“石油加工助剂”课程实验室,影响了“石油加工助剂”课程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石油加工助剂”课程已经制作、收集了丰富的电子教学资源(包括课件、图片动画等),目前正在筹备建设课程教学网站。

2.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尚待加强

“石油加工助剂”课程既涉及到石油加工助剂的相关作用原理,又关系到石油加工助剂在石油加工过程中的应用,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学团队要具有“双师素质”。具有“双师素质”的“石油加工助剂”课程组教师既要有相关领域的理论知识,如原油化学成分知识、石油炼制加工知识、石油化工工艺知识、石油化工工艺安全知识,又要有在石油加工相关企业实践的经验。

3 课程建设内容与举措

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为指导,通过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选取、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力争在五年时间内把“石油加工助剂”课程建设成为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师资队伍、创新的教学体系、适宜的教学内容、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特色鲜明的院级特色课程。

3.1 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

限于课时较少,通过走访石油炼制、石油加工企业,咨询企业技术人员,回访在相关企业就业的我院毕业生等形式,合理地选择“必须、够用”的知识。在企业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家职业资格必备的知识、技能要求,设计集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石油加工助剂”课程教学环节。

3.2 教学资源建设

“石油加工助剂”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通过专业特色鲜明的教材、教学课件、图片动画、教学模型、教学实物、实验实训、课程网站、课程资源库及丰富的课程链接等方式具体地表现给学生,形成真实、立体、直观、趣味的教学氛围,提高课程教学效果。课程建设小组按照教学项目编写电子教案、课件,以利于学生学习或者自学提高。同时编写大量的习题,以便于检测学生学习效果,或者帮助学生自测,督促检查学生“石油加工助剂”课程的学习效果。

为了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课程小组老师利用教学模型来进行教学。在讲解具体助剂时,将助剂具体、近距离地展现给学生,也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程组老师积极地利用具体实物展示来进行现场教学。

根据课程需要,课程建设小组将授课内容进行了项目化设计,开设有丰富的项目实践训练,以形成立体的教学氛围;同时,课程组并没有将教学活动局限于课堂、实验室,对于涉及石油化工生产的教学项目,课程组教师积极将教学引入企业生产一线,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以提高教学效果。

3.3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对新进研究生,按照陕西省教育厅和学院要求,参加教师岗前培训、普通话培训及其考核,获得教师任职资格证;认真落实青年教师培养计划,使其尽快适应高职教育需要。对于从学校毕业的研究生和大学生,由于没有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因此必须先到化工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对于缺乏教学经验的研究生和大学生,由教师发展中心指派老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培养。

坚持课程组集体备课、听课活动,使老、新教师教学相长,共同进步。通过集体备课、教师相互听课、示范课教学、教学研讨会等活动,加强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共同切磋,使新教师能从老教师处学习到教学经验[5];也让老教师从新教师身上感受到蓬勃的朝气,保持年轻和活力,促使新、老教师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派出教师学习专项技能,满足“石油加工助剂”课程教学需要。结合课程改革需要,派出教师赴国内、外知名院校或研究机构进修学习,提高“石油加工助剂”课程组教师的专项技能,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

鼓励新入校的青年教师积极申报科研项目,联合企业产学研合作,进行技术攻关。学院和课程组大力支持青年教师申报陕西省教育厅、教科所、省高职高专教育学会以及学院教研、科研项目。同时课程组教师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不断提高课程组教师教学、实践能力,锻炼课程组教师“双师素质”。

严格落实专职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培养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为了使大专院校、科研院所毕业的教师能适应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校制订了下企业制度,鼓励教师利用课余、寒暑假到企业锻炼和兼职。通过下企业锻炼,可以及时掌握企业发展方向以及企业对招聘人才素质的要求,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更好地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猜你喜欢
助剂石油加工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石油石化展会
农药减量增效助剂应用技术
奇妙的石油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
菱的简易加工几法
橡胶助剂绿色化势在必行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
洗涤助剂在布草反复洗涤中引起的泛灰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