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艳,王雪香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60)
为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培养社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突破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育人的瓶颈,2014 年8 月,教育部启动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2019 年1 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颁布,同样延续了这一主线,并为解决新时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改革举措。“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徒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为纽带,以政府、企业、学校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指导为支撑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区别于传统学徒制,是融入了学校教育因素的一种职业教育,兼顾了高等职业教育“高等性”和“职业性”两个基本属性。这种将工作与学习深度融合、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学生自我发展需求的教育模式,是新形势下高等职业教育本质特征赋予现代学徒制的新内涵。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已经在校企“双主体”育人机制建设、招生招工一体化、校企协同制订教学内容、科学管理双导师队伍、校企分担人才培养成本等方面有了一定的经验。近年来,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恒力石化(大连)有限公司迅猛发展,对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巨大,促进了我校与两家企业合作进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招生工作的开展。
现代学徒制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而且运行良好,其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德国的现代学徒制被称为“双元制”,是在企业和学校两个场所完成,学徒在两个场所的时间和学习任务并不是等同的,40%的时间在学校学习,60%的时间在企业学习。英国现代学徒制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NVQ)为基础开展职业教育与培训,并已融入8 级国家资格认证体系(NQF),实现了政府、行业协会、企业界和职业院校的协同育人,形成了经典的职教产学研模式,即“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在1998 年启动了“新学徒制”改革,将原来的传统学徒制和受训生制都纳入其下,后改称为“澳大利亚学徒制”。在美国,做学徒要经过注册,主要由学徒工、企业雇主、社区学院、州立学徒制事务局和一站式就业指导中心五个基本要素组成。取得注册的学徒协议会得到法律和相应管理部门的保护和监督。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部分职业院校根据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意识到了学徒制模式的必要性,并主动进行了相关的探索与研究。2006 年,江苏大仓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与德企合作,形成了“定岗双元制”的高职学历人才培养模式。2010 年,江西省新余市委、市政府推出“招生招工融合、上课上岗融合、毕业就业融合”的育人模式。2011 年,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开展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提出应构建基于施工过程的课程体系。这些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表现为:第一,校企双方培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结构性矛盾,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人才需求方面的保障,而且也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第二,现代学徒制一方面提高了高职学生技能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解决了学生(学徒)毕业后的去留问题,保障了企业的用工稳定。
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化学工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产业的技术进步和相应前沿科学的发展,带动整个国家技术水平的提高。正由于化学工业的强高新技术吸收效应,也使化学工业的产品具有附加值高、效益好的特点。从产业效益比较的角度看,化学工业的利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科技创新是化学工业未来发展的重要生产力,大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是传统化学工业向高新型化学工业发展的首要资源。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我校的重点建设专业,多年来本团队在专业人才培养、团队建设、工学结合、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其特色如下。
为了重点建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学院聘请全国化工行业的专家、省级教学名师王焕梅担任教学团队带头人。王焕梅教授多年从事化工相关专业的教学及管理工作,在全国化工行业有一定的知名度,曾担任教育部高职高专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主持了国家级精品课“有机化工生产技术”的建设工作,是国家示范性专业“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的项目负责人,同时是省级教学团队-煤化工生产技术团队的带头人,主持了多项教学改革,1 项获得省级二等奖,1 项获得厅级奖,多项获得学院一等奖,2010 年被评为甘肃省园丁奖优秀教师,2013年被评为甘肃省第八届教学名师。
本着打开校门办专业,“走出去,请进来”的思路,通过下厂锻炼、企业培训、院校交流、教科研等多种方式培养教学团队,培养新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特别是为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指导他们参加各种教学竞赛等,并适当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教学指导等工作,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素质过硬、专兼结合的高水平“双师型”教师团队,本专业“双师”教师超过80%;同时聘请企业一线专家担任实践课程指导教师,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双师”团队。
为了完善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教师的学科知识、教学能力、企业经历等素质结构,团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并为青年教师制定了职业发展规划,根据需要每年选派出2 至3 名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来优化专业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团队每个成员都有明确的2 门课程以上的专业教学方向,团队支持与鼓励青年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团队精心设计培养载体,构建了“六步法”及“十位一体”职业能力培养体系,通过全面培养,形成了职称、学历、年龄等均具有合理梯队结构的团队。2015 年专业团队被评为省级教学团队。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是我院从1999 年改制为高职院校就招生的重点建设专业,该专业依托校企合作机制,由校内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兼职教师)组成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究提出了基于生产过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使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熟练的岗位操作技能,实现毕业生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理念的创新,使老牌专业与时俱进,2014 年,应用化工技术专业被评为甘肃省省级特色专业。
团队教师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课程改革,做到“理论够用,突出技能,注重实践”的教学指导理念。打破以传统知识为重点的课程体系,构建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使教学内容更加专业化,更注重学生技能素养的提升,体现了现代高职教育的特色。教学过程中,采用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形式,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2014 年该专业率先实施了专业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17 年形成的教学成果——“奠定应用本科基础的高职学生‘英华’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得甘肃省教学成果教育厅级奖。
人才培养体现“因材施教”,同一专业针对不同的生源,单招学生、统招学生、拔尖学生分别制定三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2018 年开始接收国际留学生,实现了学生培养国际化。另外,学院与大连恒力石化和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本专业学生扎实的理论和熟练的岗位操作能力,深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96%以上。良好的就业前景也吸引了学生和家长的眼球,近三年招生报考率居我院第一名。优秀的毕业生层出不穷,例如茂名石化的张恒珍成为“十八大”代表,被评为全国首席技师。2018年,本专业开始创建“张恒珍技能大师工作室”,旨在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及省教育厅文件的精神,充分发挥技术技能人才在职业教育中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组织冶金技术专业领域的骨干教师、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共建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技术技能专兼结合的大师级领军团队。
本专业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注重课程和教材建设,区分不同类别学生的教育,既涵盖以创业企业家人才为目标的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个性化培养,也包括应用型、学术型人才的创新创业精神和知识的普及教育,以创新创业大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度融合。
在教学过程中将信息化教学方式引入课堂,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方法与新的解题思路。改变原有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面对面讲授课程的教学模式。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信息技术更多地融入传统课堂,比如:蓝墨云班课、职教云、微信、教学资源库、网络考试平台、多媒体技术等,课堂不再死气沉沉,能够更加丰富与充实,信息化教学模式不断激发并促进各种教学模式的进步。
依托团队的人力资源和专业优势,积极接纳其他院校学生进行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对企业进行员工培训,为其他院校进行师资培养,为社会进行技能鉴定等。近年来接纳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学校学生认识实习、生产实习,为新疆广汇新能源有限公司、国电英力特能源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大美煤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培训员工1 000 多人。为全国中职院校培训师资三批,共培训80 多人。每年接待参观学习达80多家单位。
“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目前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导向上观察是符合要求的。而在就业导向作用下,人才培养的侧重点将发生转变,从过去倡导的素质培养优先原则到实际落地执行时企业用人的以技能优先的转变,人才培养的内涵也发生了变化。完整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完善学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一体化的招生招工制度,推进校企共同制定、实施招生招工方案。规范学校招生录取和企业用工程序,明确企业学徒和院校学生双重身份,按照双向选择原则,学徒、学校和企业签订三方协议,明确各方权益及教学内容、管理制度、考核方法等。
组织以专业骨干教师为主的调研队伍,深入企业一线,了解企业用工需求,形成企业用工标准调研报告。针对报告内容,学校与企业共同出台联合招生、共同培养、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并组织签订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两份协议。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利用好校内外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学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以企业用人需求与岗位资格标准为服务目标,以专业设置和课程改革为纽带,以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为形式,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及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按照企业对接学校、车间对接基地、产业对接专业、师傅对接教师、岗位对接培训的“五个对接”原则,以企业生产流程为主线,以主要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基础,依据职业资格标准,提炼试点专业职业能力要素,构建基于岗位、优于岗位的“岗位能力主导型”课程体系。
本着源于岗位、高于岗位的原则,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可以进行自由组合,能够形成应用化工类专业群建设的基础,打造宽基础、活模块的所有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群的课程体系,能够实现专业群的大类招生以及分方向培养的格局。
以教师培养和评聘为核心,实施学校与企业管理人员双向挂职锻炼,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教学水平,建立健全双导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企业选派技术专家、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建立师徒结对档案,明确师傅的责任和待遇,师傅承担的教学任务纳入考核,享受相应的带徒津贴。
当前,国家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职院校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培养学生的创新理念,增加了创新创业课程。但是,学生们仍然缺乏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缺乏创业的信心。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需进一步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努力改变学生就业观念,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帮助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梦想成真。
在“1+X”证书制度下我们需要探索辅修专业,综合训练、科技竞赛、专业社团等学业修习与指导方式为学生提供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形式更贴近职业环境的职业训练,拓展学生获取“X”途径,培养方式要模块化,层次性多接口与“X”打通,打通“学分银行”制度互认通道,要对“X”认定学分并转换,证书培训机构也认可学校对应课程的学分,促进课证融通,以“X”证书为桥梁,将社会学习者和职后学生的继续教育、职业教育、学校教育相互打通。
化工产业迅猛发展,对产业工人的需求猛增,而企业与学校合作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的开展,招生及招工,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化工企业劳动力短缺的问题。
现代学徒制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制度而且运行良好,其对提高青年就业能力,提升企业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国内各高职院校应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学校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高度结合,克服职业院校人才适应性不高与针对性不强的弊端,实现人才精准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