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耀东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安徽 合肥 230022)
广德老城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自古人文昌盛、古迹众多,一直以来,老城区都承担着广德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职责,是广德县的城市原点和特色文化的承载地。随着广德县新版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完成,广德县整体城市格局已悄然发生了变化,以“两核”(老城核心区和城南政府中心核心区)为重点打造的城市总体格局调整客观上有利于老城区基本格局的保存,同时新城区的建设对于老城区的功能转型、人口疏解与形象提升提供了有利条件。
随着城市整体格局的变化,老城区保护与更新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既有自上而下的发展动力要求,也有自下而上的发展需求和矛盾,如何延续老城文脉、塑造精品城区、重焕老城活力已成为广德老城区在城市发展中的客观要求与发展目标。
4个阶段的形态演变:“点状”积聚期(从汉至建国初期)——“块状”发展期(建国初期至2000年)——“组团”扩张初期(2000至2007年)——“组团”扩张成熟期(2007年至今)。
在政府和规划部门的积极控制下,广德老城区的历史风貌仍基本保持着明清时期的老城格局和街巷肌理,天寿寺塔、鼓角楼、历史街巷、护城河、古桥古树古井等物质遗产和大量亟待挖掘展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一个传统空间完整、历史风貌独特、多元文化共存、资源环境优美的历史城区。其中主要表现为六大资源特色:
①累世演进、形如飞凤的历史形态;②历史悠久、布局考究的城市空间;③水绿双环、金城环抱的城水格局;④丰富多彩、风格独特的“本土”建筑;⑤多元融合、开放包容的移民文化;⑥炳耀华夏、泽润千秋的祠山文化。
随着城市的发展,广德老城也出现了保护与发展之间的诸多矛盾,迫切需要采取积极的行动以促进老城的动态保护与有机更新,主要问题表现在:
①老城与政务新区同构产生的结构性矛盾;②城市特色和传统风貌的迷失;③功能高度叠合导致用地结构失调和功能失向;④用地权属复杂造成空间整合的障碍越趋加大;⑤高密度、低质量建设给老城更新带来的巨大压力;⑥多种矛盾交织使得道路交通问题错综复杂;⑦城市公共绿地和开敞空间严重缺乏。
通过全面梳理分析广德老城区现状特征及发展诉求,结合国内外相关案例借鉴,规划提出以“缓功能、慢交通、静空间、全配套、闲体验”五大要素为核心的“慢城”设计理念。
①缓功能——强调以休闲功能为主,建设成为人居与休闲相结合的“慢行城市”。
②慢交通——限行,降速,建立一个联系的、安全的、舒适的慢行系统。
③静空间——营造宜居的慢行社区、人性化的公共空间和特色的活动空间。
④全配套——提供特色的商业、餐饮等服务设施、一系列休闲娱乐设施,丰富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及配套相应的康体设施和医疗设施。
⑤闲体验——包含传统文化型、创意型、生态型等休闲体验项目。
通过对老城区现状的分析,规划提出广德老城区的规划定位为:城市慢生活休闲体验区、老城传统文化展示区、和谐宜居生活地。
围绕规划定位,通过整体保护和有机更新,最终实现老城区发展的核心目标:延承文脉,彰显千年古桃州的历史内涵;激发活力,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慢城”。
①保护优先:规划提出”一环、两带、双轴、双区、多点“的老城区格局保护框架,对历史街巷、文物古迹、古树名木等提出明确的保护要求和措施。
②分区发展:将老城区用地划分为综合整治、拆旧建新、保留及待建设四类并采取相应的改造模式。
①功能疏解:县级行政办公与工业企业用地疏解出老城区。
②提升文化休闲、旅游服务功能:建设集中的文化展示场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基地、结合展示场所积极开展民族特色节庆活动、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③提升传统商贸服务功能:体现传统特色商业与历史风貌的完美结合,走地方化、特色化路线。
①规划形成“一环+T型”的慢行主廊道。
②打造鼓角楼、天寿寺塔特色文化街区及老城历史风貌区三个慢行单元。
将老城区风貌特征分为传统风貌核心区、传统风貌协调区和现代风貌区,形成由内向外的风貌过渡。将规划区内建筑分为保护修缮、保护改善、保留引导、整治引导、拆除引导五类,并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更新措施。
①引水入“城”:在粮长河设提压泵站,铺设管道,将河水引入环城南路与升平街交口处,管长约800m。
②水系疏通:疏通环城河市场部分及环城南路与升平街交口处暗渠,择机疏通迎春沟暗渠,形成水系贯穿、“活水靓城”的景观效果。
③提出离水、近水、亲水三种类型的滨水景观整治方案与措施。
④规划构建“一环串珠,多园镶嵌”的绿化开放空间体系。按乔木绿化、灌木绿化、立体绿化三种类型,对区内21条街巷提出绿化提升方案改造。
“加”“减”并举,围绕功能提升型、配套完善型、环境改善型、一般开发型四种类型:对用地布局予以优化,通过“4种类型,35个地块”的调整,实现用地布局的“两降、三增、三提升”。通过用地的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指标的控制,合理控制环城河以内人口规模,适度提高环城河以外地区的老城区人口密度。按照“全配套”的要求,合理配套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为人居环境和生活品质提升提供保障。
结合老城区的特征和城市设计要求,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指标控制体系,为建设控制引导提供规划要求。按照完整性与特殊性原则,将老城区划分为三个控制单元,采用实线、虚线、点位三种方式进行控制,管理单元的控制内容包括主导功能、五线控制、开发容量、设施控制、特殊控制和城市设计引导等。
从广德老城的城市格局、建筑风貌、文化底蕴和生态脉络的角度出发,将广德老城的风貌特色定位为——风貌独特的历史老城、吴风徽韵的文化古城、城水辉映的生态名城、多元融合的休闲慢城。
在老城区的总体空间格局的基础上,结合老城区的现状特色、城市肌理和历史要素,形成“1个地标、2条轴线、3个片区、1条路径、5个界面、多个节点”的整体空间设计。
①结合文保单位鼓角楼和天寿寺塔,通过对历史文化要素、建筑风貌和景观环境的塑造,对鼓角楼历史文化核心区和天寿寺塔历史文化核心区进行了详细设计,强化老城区的风貌特色和文化韵味。
②延续多元文化交融,塑造历史体验长廊,对迎春——景贤历史认知轴线和升平街历史认知轴线进行重点详细设计。通过对历史文化的延续性,梳理出涵盖广德不同发展时期的重要历史遗存,形成一条联系历史记忆的完整“路径”——文化时空走廊。
③提萃老城文化,打造桃州八景——依托广德老城的历史格局,结合老城现状,塑造“鼓角楼文化街区”、“天寿寺塔文化街区”等八处标志性景观节点。
曲水环城,蓝绿交织,凸显景观特征——以水为脉,构建生态网络,发挥生态绿地的景观和游憩功能,强化护城河两岸景观河道的绿化设计,并与沿线的建筑交融共生,同时多个主题的滨水空间串联于护城河水系之上,共同形成曲水环城,城水共生,蓝绿交织,具有皖东南水系特色的城市滨水空间意象。
通过对鼓角楼和天寿寺塔为视点的视线通廊分析和鼓角楼和天寿寺塔作为景观点的周边建筑高度控制,并结合广德老城的用地现状与价值情况,最终得出建筑高度分区引导和“实—虚—实”的天际轮廓线引导。
为塑造富有鲜明特色的广德老城,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地域特色,将老城打造为以水为魂、以文为脉,“吴越风徽州韵,本土现代相辉映”的老城建筑特色风貌。
老城改造一直都是一个世界性难题,老城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一个城市风貌特色的体现,同时,由于老城区的基础设施和功能落后,土地产权错综复杂,居民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在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如何权衡各方利益,如何让居民在熟悉街区中也能同步享受到现代化生活,是许多地方政府应该考虑的问题。
天寿远眺鼓角楼,水绿双环凤凰游;吴风徽韵寻故迹,桃州城里忆乡愁。
随着老城区交通畅通工程,政府单位外迁工程,棚户区改造工程,护城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等相继实施,相信广德老城区的保护与更新工作会不断迈向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