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景观在庙会公共空间中的应用研究

2019-03-15 00:29肖晴王寅寅连洪燕李若愚
安徽建筑 2019年1期
关键词:文化景观庙会文化遗产

肖晴,王寅寅,连洪燕,李若愚

(安徽科技学院建筑学院,安徽 凤阳 233100)

0 前言

习近平同志提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1]。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力保护的浪潮中,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显得尤为重要。庙会是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非物质传承。但庙会公共空间特色景观的缺失使得庙会活动缺少了地域特色和文化特点,这是目前我国大多数庙会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本文将非物质文化景观植入庙会公共空间环境中进行合理的设计,将非物质文化景观应用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环境形象,创造更有地方特色城市空间。

1 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认知

1992年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文化景观的概念,并纳入了《世界遗产名录》中[2],指“自然与人类共同的作品”。在景观设计领域可将文化景观理解为人类利用自然环境及其物质条件进行加工创造的,同时能够满足休憩、娱乐等精神需求的一种景观形态。非物质文化是指那些非物质形态的、有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的东西,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精神文化。因此,非物质文化景观可归纳为一种基于宗教、社会、民俗、政治、科学与艺术非物质文化形式上的物质景观表现。如传统庙会活动的开展最初都是以寺庙为核心开展的民俗活动,寺庙空间作为这一非物质文化中的物质景观载体,扮演着景观表现的角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景观中的“精神”,起源于农耕社会,汇集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现在社会发展、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中华文化的推广具有重要的意义。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截至2017年,蚌埠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1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41项[3],这些都是蚌埠历史文化渊源的见证,从各个角度展示了蚌埠的文明,充分反映了蚌埠历史文化发展的脉络,彰显了历史、艺术与市场的价值。同时,蚌埠文物管理局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2018年5月蚌埠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起草了《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征求意见稿)》[4],展现了蚌埠市对“非遗”的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的文化艺术景观的重要基础,既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基础。所以,将非遗运用到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中,从景观的角度来展现,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2 传统庙会研究的现状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教授万建中称:“庙会是一种民间文化的集中展示的一个场所,还是群众性的一个主要的狂欢性活动。庙会经济实际上是附加的,不是主要的,传统文化才是庙会的主要价值。”[5]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庙会的历史悠久,传承和记载的我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人情。通过庙会活动能从多方面展现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营造适合大众参与且利于传统文化普及的活动内容和场所,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构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建设的新思路。

2.1 历史研究类

1991年,辽宁大学民俗研究中心陈玉明对邢台火神庙庙会的历史、形态和举办状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1992年高占祥提出了“庙会文化”的概念,将其概括为以寺庙为依托,融宗教祭祀、商业贸易、休闲娱乐、艺术表演为一体的社会文化现象。2001年黄山市文化局副研究员陈长文通过对徽州庙会文化历史、祭祀文化、戏剧演出、儒学教化、集市的阐述,提出了可以从文化学和旅游开发的角度对传统庙会进行研究。2002年中南民族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李秋香强调运用文化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庙会文化进行探讨,走出以民俗学理论来研究庙会文化的狭隘领域。

2.2 “非遗”背景下文化传承与保护类

2012年中州大学李华锋从庙会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重要性出发,提出了庙会民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措施。2013年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刘晓通过对泰山东岳庙会历史特征的阐述,论述了当代庙会转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问题。2016年南京农业大学人文与社会发展学院付春晓通过对无锡泰伯庙会的文化特点进行归纳,并结合传统庙会文化在现代开发保护下的问题,提出“非遗”保护背景下对传统庙会文化进行保护的建议。

2.3 空间形态研究类

2012年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涂俊对城市庙前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进行研究,提出了庙会景观与城市发展的关系。2013年湖北工业大学胡珊从城市春节庙会的缘起探讨了城市春节庙会的空间构成和设计思路。2015年宝鸡文理学院降波通过对关陇地区庙会空间构成和设计思路进行研究,提出创建彰显地域文化特色庙会空间环境的方法。2016年济南大学美术学院张玉青对济南千佛山庙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从文化空间角度保护和传承的办法和建议。

综上所述,关于传统庙会的历史、缘起等研究开始的较早,对传统庙会的文化保护、特色民俗活动、文学艺术、美术音乐等方面的研究则是在近几年才开始流行,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传统庙会的保护与传承占主流,对庙会空间环境的研究还较少。

3 非物质文化景观在庙会公共场所中的“物化”形式

在肯定了庙会活动对现代社会生活重要影响的前提下,建设合适的、有利于当代人民参与的庙会活动场所环境是重中之重。将非物质文化景观融入庙会活动的公共空间中,进一步合理规划非物质文化的展现方式,将精神文化代表的“非遗”转化为“物化”的物质载体,在人民参与庙会活动中起到教育、警示和文化传承的作用。

蚌埠市怀远县涂山禹王庙会以纪念根治淮河水患、劈山导淮的大禹而设立的禹王庙为中心,在汉高祖时期已发展为庙会,唐宋时期形成规模,明清时期更是鼎盛。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是正会,集祭祀、歌舞、民俗活动、商业贸易于一体。庙会活动沿206国道禾泉农庄至涂山景区段开展,包括国道旁非机动车道路段和涂山景区内主要道路两侧,占地范围广,庙会高峰时段对周围城市交通影响较大。为更好地展现禹王庙会的风采和蚌埠民俗文化,可将非物质文化景观应用于庙会活动场所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3.1 公共建筑景观

庙会活动在进行祭祀活动、商业贸易活动的同时,依托公共建筑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市民进行系统的文化教育和宣传活动。公共建筑可以是单独设立的民俗博物馆,也可以是结合寺庙建筑来展现非物质文化的开放性场所。通过建筑为载体结合影像、图文等演绎形式能将活脱脱的非物质文化景观展现出来,为人民提供更为直观的展现方式。

3.2 公共设施景观

在庙会活动的公共空间中,公共施设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景观,但是其又能极大的提高场地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环境[6]。公共设施景观主要包括公共休闲设施、公共交通指示设施、公共卫生服务设施等。公共休闲设施为满足庙会活动中人民的休息、娱乐等功能需要,包括休息座椅、树池坐凳、花坛、互动雕塑景观等;公共交通指示设施主要是交通指示和组织引导的功能,包括路标、路灯、交通指示牌、非机动车停放设施等;公共卫生服务设施主要是满足公共卫生的需要而设置,包括公共卫生间、垃圾桶等。将非物质文化通过这些“物化”的过程,转化为了更易于民众接受的装置形式,不仅方便了民众,还能美化环境,丰富空间景观,创造出独居特色的地方文化环境氛围。

4 结论

非物质文化景观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承载着一个地区特有的地域文化,起到了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传统庙会活动的公共空间是人民参与庙会活动的灰色空间,利用非物质文化景观的设计与展现,能够提升空间特色、丰富空间内涵,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文化景观庙会文化遗产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元宵节,逛庙会
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探究与实践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
回到“风”中——评《行好:乡土的逻辑与庙会》
传统庙会与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建构——以绍兴舜王庙会为个案的讨论
对首尔梨泰院伊斯兰街道的文化景观解释
洋庙会写趣